以下哪一項是企業停止生產時所虧損的成本

2021-03-04 08:49:30 字數 3915 閱讀 8490

1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微觀經濟學的觀點,以下哪一項是企業停止生產時所虧損的成本:(a)

a. 固定成本 b. 變動成本 c. 機會成本 d. 沉沒成本

企業一旦出現虧損,是否意味著應當停產的問題?為什麼?(管理經濟學)

2樓:風釋去

這個不是一虧損就停產的,具體可以參看下微觀經濟學/會計學給出的解釋。

虧損產品是指銷售收入不能補償生產成本的產品。虧損產品按其虧損性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實虧產品,即銷售收入低於變動成本,貢獻邊際亦為負數。

另一種是虛虧損產品,即銷售收入高於變動成本,能提供貢獻邊際。

虧損產品是否應當停產呢?如果是政策性的虧損產品,當然就不應停產;如果是營利性的產品,按照傳統的財務會計觀點: 既然是虧損產品(無論是實虧產品還是虛虧損產品),就應當毫不猶豫地停止生產。

但是,依照現代管理會計的觀點,實虧產品不應繼續生產,因為這種產品的銷售收入低於變動成本,貢獻邊際為負數,生產越多,虧損就越多;而虛虧損產品之所以虧本,是因為提供的貢獻邊際還不足以彌補全部固定成本,如果停止生產,由於固定成本不變,虧損不僅不能減少,反而會增加,因此應當進行實證分析後,再做出決策。

例如:某企業2023年3月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其有關資料如損益表1。

可以看出丙產品虧損50000元,屬於虛虧產品(貢獻毛益為正數)。如該企業計畫當年要使月稅前利潤達到300000元,有人提出停產丙產品即可實現當年目標利潤,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一、差量分析法

差量分析法就是通過對兩個備選方案預期的差量收入與差量成本的比較,來確定方案的優劣的決策方法。當差量收入大於差量成本時,前乙個方案優於後一方案;反之,後乙個方案優於前乙個方案;當差量收入等於差量成本時,兩方案在經濟上是等效的。

方案一:不停產丙產品。

方案二:停產丙產品。

差量分析如下:

不停產丙產品的銷售收入為4000000元;

停產丙產品的銷售收入為2200000元(即甲產品的銷售收入1000000+乙產品的銷售收入1200000)。

不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甲、乙、丙三種產品的變動成本之和+甲、乙、丙三種產品固定成本之和=(600000+750000+1400000)+(250000+300000+450000)=3750000

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甲、乙產品的變動成本+甲、乙、丙三種產品固定成本之和=(600000+750000)+(250000+300000+450000)=2350000

差量成本=不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3750000—2350000=1400000

差量收入—差量成本=1800000—1400000=400000>0

即:差量收入大於差量成本。

因此,應該以不停產丙產品的方案為決策方案,可以多為企業創造利潤400000元,若停產丙產品,會使企業減少利潤400000元,造成企業月全面虧損150000元。從損益表2可以分析看出。

是什麼原因造成企業全面虧損呢?是由於停產了丙產品,因為即使停止丙產品的生產,也並不能減少企業的固定成本,企業的1000000元固定成本照樣發生,它是企業的約束性固定成本,屬於不可避免成本,而且原來由丙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450000元也轉嫁到甲、乙產品上,使得甲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由原來的250000增加到454545元,乙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由原來的300000增加到545455元,從而造成甲、乙產品分別虧損54545和95455元。造成整個企業虧損150000元。

如果停止丙產品的生產,就會失去丙產品提供的400000元的貢獻邊際(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因而使企業的利潤減少400000元,因此,按照管理會計的觀點:只要虧損產品提供的貢獻邊際大於零且有銷路,就不應輕易停止生產,否則不但不能減少虧損,反而還會失去這種產品所提供的貢獻邊際,從而使企業利潤減少,甚至造成整個企業的全面虧損。(如果虧損產品的貢獻邊際小於或等於零,那麼就應該堅決停止生產)。

如果不停止生產丙產品,雖然不能實現目標利潤300000元,但企業還是能實現利潤250000元(見損益表1)。故不應停產。

那麼,又怎樣才能實現目標利潤300000元呢?

二、保本銷售量分析法

如果丙產品的銷路不受限制,且有足夠的生產能力,那麼只要增產丙產品,使其達到保本銷售量,企業即可實現目標利潤。

保本銷售量是指企業在一定條件下處於不盈不虧時的銷售量。是固定成本與貢獻邊際的比率。

丙產品的保本銷售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450000/90-70=225000件

只要丙產品的產銷量達到22500件時,就可實現目標利潤300000元。可以通過損益表3予以證明。

如果丙產品盈利能力小而需要停產,空出的生產能力可用來生產其他產品,該方案是否可行呢?

三、機會成本分析法

在實際工作中,企業有限的資源不能同時用在多個方面,在決策時,只有把已失去的「機會」所能產生的收益(即機會成本)考慮進去,才能對所選方案進行全面評價,作出正確的決策。

例如:如果上例中丙產品停產,將閒置生產能力轉為丁產品。按生產能力看,可以年生產丁產品300000件,單價10元,單位變動成本7元。

如果轉產丁產品,每年需要發生專屬固定成本150000元。根據市場**,生產丁產品銷路不成問題。

生產丁產品每年可獲利的情況分析:

上面的機會成本是指選擇生產丁產品、而放棄丙產品的生產,所喪失的丙產品的貢獻邊際400000元。在決策分析時必須考慮進去。

可以看出,轉產丁產品,停止生產丙產品是可行的,它比生產丙產品每年可多創造350000元的利潤。轉產丁產品後,甲乙產品有關因素不變,企業的淨收益如損益表4。

因此丙產品停止生產,空出的生產能力可用來生產丁產品,只要該產品提供的貢獻邊際大於丙產品提供的貢獻邊際,則停產後轉產是可行的,從損益表4可以看出,轉產丁產品可使整個企業的稅前利潤達到600000元;否則,停產不可行。

(此答案系**,寫的很詳細,向原作者致敬!會計學解釋的很清楚,但有些不足就是對微觀經濟學的解釋不足,具體可以看高老先生的微觀經濟學,那裡有詳細的圖釋)

3樓:謬衣肇慧英

搜一下:企業一旦出現虧損,是否意味著應當停產的問題?為什麼?(管理經濟學)

用所學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為什麼有的企業虧損但還是繼續營業?

4樓:rick風軌

這裡面關鍵的是對於虧損的概念理解,在西方微觀經濟學裡,乙個企業的成本是以機會成本計算的,你題中的虧損的意思是平均收益小於平均成本,而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沉沒成本(會計賬戶裡的固定資產或者長期股權投資什麼的),是企業建立伊始就投入的,這部分成本被一直計算在平均成本裡面。有的企業平均收益雖小於平均成本但是大於平均可變成本(就是扣除了沉沒成本的、後期投入的成本),所以企業現在雖然虧,但是有機會在幾年以後實現盈利。

舉個例子,小明買臺機器壓麵條花一萬元,第乙個月買原料1000元,每包麵條賣10元,賣了500包,收益5000元,。所以,小明第乙個月虧了6000元(平均一包麵條虧12元,平均收益小於平均成本),但是如果第二,三個月小明還是能達到同樣的收益,那麼在第三個月小明就可以實現當月盈餘。

5樓:匿名使用者

當產品的市場**下降,使任何產量的平均收益都低於平均成本,這時廠商面臨者虧損。但是,如果廠商停止生產經營,仍然需要支出固定成本。也就是說,不管生產與否,固定成本的支出是既定的,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場**,只要銷售收益在可變成本之上,廠商就可以選擇繼續生產,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銷售收益除了可以收回全部可變成本之外,還可補償一部分固定成本。

6樓:匿名使用者

1、轉移利潤至關聯方,例如避稅;

2、集團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缺少了容易降低競爭壁壘;

3、雖然虧損,但具備較好市場價值,擁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為今後的重組併購做一定準備;

4、賬面虧損,但可能現金流比較充沛,尚可持續經營;

5、虧損企業,繼續等待巨集觀政策調控或政策扶持;

6、總體虧損應分析原因,有些是由於債務重組、非經常性損益等造成,並不實質影響運營。

7樓:天天照鏡子

因為企業已經付出了一定的固定成本 只有繼續營業才能減少損失

以下哪一項不屬於企業文化的型別,以下哪一項屬於企業文化的核心

請問你說的以下哪一項不屬於企業文化型別,以下都是哪幾項?以下哪一項屬於企業文化的核心 什麼是企業文化?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指企業的形象和氛圍,有的說是指企業的員工素質,有的說是指企業的經營理念 這些說法對不對呢?可以說,都對,又都不完整。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因而廣...

以下哪一項是近代哲學的重要標誌以下哪一項是近代哲學的乙個重要標誌

在近代哲學的乙個重要標誌是?a 建立了多種不同的流派 b 構建了哲學的體系 c 強硬地回擊了神學 d 與近代自然科學共同發展 正確答案 b 1 世界的發現。新航路的開闢使各國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絡日益密切,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2 人的發現。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起源於14世紀下半...

以下哪一項對建築環境的描述是錯誤的

單選題 每題2,共20題 1 哪項關於技術習程組織產影響描述錯 c a 組織性轉化程 b 挑戰決策機制 c 擴充套件戰略行範疇 d 改進管理能力 2 創新需要技術市場協同發展哪項能答問題c a 度市場導向使技術員創新程於關注工程化能力工藝水平改進產品平台豐富化使新產品發轉變短期行 b 關注價值增加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