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公民意識何時才能啟蒙

2021-03-04 08:48:30 字數 5461 閱讀 2412

1樓:

d 中國人傳統思想中的「臣民意識」逐漸地開始向「公民意識」轉化的原因是社會存在變化的結果,即新中國建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①強調社會意識的反作用,不符合題意,排除;答案為d。

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公民意識是民眾在民主政治時代必須具備的一種社會意識。主要包括公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三個層面。其作用在於指導和規範公民依法行使自身權利,維護個體利益,履行應盡的義務,積極地進行政治參與,主動監督國家立法、司法、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的情況。

但由於歷史的、現實的種種原因的影響,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水平仍然不高,這無疑制約了我國政治現代化的發展程序。毋庸置疑,公民意識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培育公民意識更是一項複雜、系統的工程,需要在教育、經濟、政治等諸多領域內開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提公升公民教育的效果

在公民教育的實踐中,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很好地發揮出各自的作用,並實現學校一家庭一社會在公民教育問題上的有機結合。目前,我國18歲以下未成年人約有3.67億,約佔總人口的28%,他們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者和建設者。在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進行行而有效的公民教育,促成其權利意識、民主平等意識、法制紀律意識、責任意識、愛國意識、環境保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等公民所應具備的意識的形成,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一)校內公民教育應發揮主渠道作用

公民是指具有某國國籍,根據該國憲法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自然人。但真正成為合格公民並非易事,公民意識的形成需要教育、政治技能訓練和環境薰陶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顯而易見,學校是開展公民意識培育的最好陣地之一。

然而,我國學校公民教育的現狀與實際效果仍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要發揮學校公民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揚長避短,開展切實可行、紮實有效的工作。一是,重視公民教育的質量與實效,跳出傳統:

應試教育只重視分數的怪圈。二是,開設獨立的或綜合性的公民教育課程,建立和完善公民意識培養體系,推進公民意識培養的制度化和規範化。三是,理清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係,改變將公民意識培養與公德教育、社會責任教育簡單等同的認識和做法。

四是,在公民教育的方式上,給學生以實踐機會,貼近實際生活、避免空洞枯燥的說教。五是,營造適應開展公民教育所需要的校內人文環境。

(二)家庭教育應把握「先機」優勢

家庭對個體的社會化影響很大,具有先入為主,潤物無聲的優勢。故而,我國家庭在公民教育中應搶占先機,發揮自身優勢。首先,家長應做到「言傳」與「身教」並重。

言行一致才更具有說服力,家長的率先垂範顯然是家庭公民教育中的最好形式。其次,家庭教育理念應從傳統家教理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傳統的家教理念,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在幫助家長們樹立權威的同時,也扼殺了孩子們的獨立人格,也極易造成孩子們的性格奴化。

其次,排除家庭教育職能異化消極影響。家長應重視孩子的人格教育與培養,不應將精力主要集中在子女的學業上,使孩子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最後,不具備公民意識或公民意識薄弱的家長應主動「補課」。

(三)社會教育不可缺位

本文的社會教育是指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組織、團體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的意在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活動。當前,社會教育存在著角色缺位問題。這對公民意識的培育有弊無利。

進行公民意識培育,體現出社會教育這個途徑的作用,當務之急是正確面對和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傳播**在營造基本語言環境上應有所建樹。新聞報刊、影視劇、網路應從大談「百姓」而逐漸轉向倡導「公民」。

其次,大多數文藝作品表達的思想意識應與公民意識的培養合拍,避免「官本位」思想在現時代的繼續傳播。最後,應設立專門的公民教育研究和推廣機構,並建立起系統的公民教育制度,切實為公民教育提供制度性保障,使公民教育走出在低水平、低效率狀態上徘徊的窘境。

二、發展經濟,改善個體經濟狀況

我國是乙個農業大國,9.2億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0%。儘管,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離小康的標準,差距仍然較大,且有2000多萬的農村居民仍然在溫飽線附近徘徊。城鎮也有一些居民的生活狀態處於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

可見,普通勞動者的絕大部分時間仍用在謀生的勞動上,他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何改善生活質量。當然沒有過多的精力主動從事政治生活,或用於政治技能的提高,至於公民意識的確立則更是遙遠的事情。另外,個體經濟狀況的不景氣,直接制約其受教育的程度,而受教育的程度對公民意識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

文化程度不高,無疑會制約人的現代化。由此可見,發展經濟,改善個體經濟狀況對公民意識培育的重要性。

三、加強法制建設,為公民意識培育提供有力保障

公民意識不是公民生而具有的,這既需要公民教育對公民的政治社會化的本領進行先期培訓,使政治參與的技能和知識得到有效灌輸,更需要公民在政治生活的各種實踐活動中體驗、積累。加強法制建設的目的也不單純在於法律體系的發達和法律救濟的完善,更在於形成乙個貫徹法律至上、以法制權、依法辦事為原則的法制環境,為培養公民意識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加強法制建設,有利於形成公民意識養成的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公民教育中,實現了使公民成為公民的啟蒙,公民已初具公民素質和公民意識,但缺少實踐,更缺少適宜其實踐的外部環境。加強法制建設就是要形成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辦事的良好的社會環境,以促進公民意識養成,切實使其學以致用。

公民意識的確立,不僅需要公民對理論的勇於實踐,更在於有著相適宜的外部環境,也即是內因與外因的同時具備。否則,公民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極易付之東流。

加強法制建設,有利於形成適應公民社會發展的政治文化,削弱傳統政治文化對現代的影響。在我國,儒家文化是傳統政治文化的主體,不僅貫穿封建社會的始終,而且對我國的近現代政治文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儒家政治文化具有明顯的泛道德性,在傳統的國家社會結構模式中,用倫理道德準則處理一切關係,以倫理道德標準衡量一切價值,使之具有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和全面的社會影響。

在儒家傳統政治文化影響下形成的社會是「人治」的社會,人們在「德」與「得」正相關思想的鼓舞下,內修道德,以期「內聖外王」。至於治理國家那是道德高尚者的事,形成了牢固的「官本位」思想。政治意識消融於道德意識中,普遍缺乏政治參與的熱情和能力。

儒家政治文化主張「德主刑輔」,強調以德來感化民眾,將他律變為自律,致使中國傳統法律讓位於倫理道德,成為倫理道德的附庸,更使「共立約共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的原則蕩然無存,以致人們的法律意識淡泊到自身權益受侵害時很少從法的角度去考慮維權,而是從「人情」、「關係網」中尋求庇護,抑或期待「清官」為民做主。

其次,加強法制建設,能進一步確保公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在法律上的國家主人的地位。我國早在2023年頒布的憲法中,就明確了公民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但由於長期以來法制建設的不完善,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法律地位與政治地位,仍停留在法律條文中「有規定」這一層面上,並未真正展現於國家政治生活中。

最後,加強法制建設,有利於公民進一步加強權利意識,完善現代法治理念。在法制建設中,一方面要保障公民權利的享有與義務的履行,另一方面應充分體現出法律在治理國家、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體現出制約權力運作、防止權力濫用的強大功效,使法律觀念內化為人們自覺的理念與行動的準繩。這樣法律精神才會深入人心,才會有力回擊「人治」思想的影響,震懾不尊重公民權利的行為發生,更會使公民自覺維**的權威,自覺守法,履行好法律所規定的義務。

影響我國公民意識的主要因素

3樓:逍遙海風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雖然催生了現代公民意識滋長的土壤,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體制的流毒還未徹底肅清,儒家倫理的等級序列思維也揮之不去,分散小規模生產方式的大量存在,這些成為制約了公民意識成長的重要因素。

封建宗法制度和家國同構統治的慣習。在中國封建社會,國家對個人的統治是依靠宗法制度來維繫的。所謂宗法,是指維護家長、族長**統治和世襲特權的一系列行為規範,宗法制度是家族成員以血緣親疏關係為紐帶、依照宗族行為規範建立起來的成員之間隸屬關係的統治制度,它**於古代氏族社會末期的父系家長制度,強調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稱為宗子,為大宗,被族人共尊;長子之下的眾庶子為小宗,強調大宗對小宗的統治以及小宗對大宗的服從。

在宗法系統裡,諸侯和大夫實際具有大宗與小宗的雙重身份。從整個國家來說,**政權的組織結構也是按照宗法系統的組織結構來統領的,國家的政權統治就是家族統治的擴大和延伸,形成所謂「家亦小國,國亦大家」的家國同構格局。在乙個家族內部,父家長地位至尊,權力至大,負責發號施令;在一國內部,君主地位至尊,權力至大,「朕即國家」。

在這種獨特的家國同構社會結構下,個人的思維被壓縮在家庭倫理的條條框框之內,封建君王通過宗法家庭這一社會中間組織牢牢地把廣大個體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漠視個體人格的尊嚴和權利的存在,使個體無條件服從於國家,成為自己統治下逆來順受的臣民,廣大個體缺少自己獨立發展的社會空間,沒有個人的自由和思想,沒有資格參與國家公共事務的管理,沒有資格對國家政策的制定施加自己的影響,個體僅僅是義務主體而非權利主體,獨立的人格尊嚴和獨立的主體意識根本沒有生存的土壤,個體自由的情感、自覺意識和個人權利的訴求被完全抹殺。封建宗法觀念的思想積澱牢牢扎根於個體的潛意識中,並左右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成為個體公民意識成長的羈絆。

大量分散、小規模生產方式的存在。歷史上我國沒有經歷從小農生產方式向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現代大工業生產方式轉變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小生產方式佔主體,小生產方式為無**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溫床,使人缺乏契約精神和法律意識。時至今日,我國社會總體生產力還是處在比較低下的水平,特別是在農村,社會分工不發達,以生產工具比較簡陋的小農業為主,分散的、以個體農業生產為主要形式的經濟一直處於主導地位,缺乏現代機械化大生產的技術支撐,不可能產生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規模效應,這種分散、封閉的生產方式割裂了小農生產者之間廣泛的社會聯絡,容易使得人們的頭腦中產生愚昧、封閉、狹隘和保守的觀念,這種落後、傳統的自然生產方式所產生的社會意識就是傳統的小農意識。

小農意識經過歷史的積澱,已經成為個體創新意識的極大惰力和阻礙個體發展的沉重包袱,雖然30多年的市場經濟改革造就了一部分人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平等意識和法制觀念,但是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轉變,絕大多數人的小農意識廣泛地存在於他們的潛意識中,並且變成了一種習慣性的力量潛在地支配著自己的行為,還不能一下子完全轉向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由、平等、契約和競爭等開放意識。

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的根深蒂固。幾千年來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主導地位,它對中國人思想觀念的影響至今也未能完全消失。儒家的核心可用「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九個字概括,其中,最重要的是「仁」和「禮」,「仁」是做人的價值取向,「禮」是「仁」的表現形式,兩者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應該寬容、友善、樂於助人、為他人著想,做到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提倡用「三綱五常」這樣的倫理規範來規制人們的行為,「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意思是君對臣、父對子、夫對婦具有絕對權力,而臣對君、子對父以及婦對夫就只能服從;「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分別是處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所持的行為準則。

在這種嚴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序列規制下,人們的一切思維、性格和心理結構都養成了順從和依賴的慣性,以一種消極、順從、保守的思想迎合他人的強制,個體的主體性因外在他律的壓抑喪失殆盡,缺乏個人獨立的人格,更不可能主張自己的權利,對前輩、上級和**的統治逆來順受。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不能決定自己在生活中的個人事務,更不用說去主動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公共事務。如今,要求人們以乙個合格公民的身份去主動關心社會公共事務,關注國家大政方略和體制改革、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和社會的公共事務,爭取用適當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和政治願望,這是不太現實的要求,需要乙個漫長的過程。

美籍華人,拿到美國綠卡的中國人,中國公民有何不同

美國人的定義是擁有美國國籍的人 中國人的定義是擁有中國籍的人 目前乙個人有可能既是中國人又是美國人,那就是美國和中國香港雙重國籍,香港的法律允許多重國籍,而大陸是不允許多重國籍 美籍華人指已經是美國公民的華裔 拿到綠卡的中國人依然是中國公民,綠卡表示他們可以在美國可以長期合法居住。理論上說不可能有雙...

中國人的山水審美意識,經歷了哪些重要發展階段?

我覺得像這種階段的話,應該就是從文人墨畫,也就是一些有才華的人,專門用一些墨水畫出來的畫,特別的簡單而且新穎,再到後面的有色彩的畫,能夠利用各種顏色畫出五彩斑斕的圖畫,這都是一些發展的階段。這個過程特別的漫長,比如說剛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只是比較懵懂的狀態,後來就加入了道家以及儒家的學說,然後也加入了...

中國人怎樣才能生下有灰藍眼睛的後代

找個藍眼睛的交尾,中和一下就是藍灰的啦 這年頭,有各種各樣的 眼鏡的說。我和老婆都是中國人,怎樣生乙個藍眼睛黃頭髮的孩子出來?不可能,你們沒有那基因,除非你家孩子基因變異 你老婆出軌有外遇是乙個外國人 沒出國的話,應該就是你想多了 這只能說明孩子不是你的 要嘛不是你的,要嘛孩子缺什麼?去醫院看看,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