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都居住證,遷戶口相關問題。請真正懂的人來,高懸賞

2021-03-04 08:28:59 字數 5916 閱讀 5584

1樓:匿名使用者

1、無社保可以辦理抄1年的。有社保可以bai辦理5年居住證。社保du單一zhi般是列印最近6個月的。

不需要回戶籍dao地辦理什麼手續。一般流程是:1、去物管處開入住證明(1室式2份)。

2、拿入住證明到村委會或居委會再開乙個證明(居委會會收乙份物管開的)。3、然後拿這2個證明到轄區派出所**處直接辦理。

2、「在成都暫住滿3年,擁有合法固定住所,在蓉工作並繳納社保3年以上的可入戶成都」房子還是要在你名下才可以的。只是可以不滿90個平方也可以遷戶。

3、社保資料都是看最近的月份。應該是要連續,這個我確實不能確認。

4、滿足遷戶條件的話,這邊會給你開乙個準遷證。到時候你在拿這個證回戶籍地下戶口。下了戶口然後在成都再上戶口。

5、我房子買在犀浦。也是正在辦理自己上戶的人。確實很惱火。

據我了解你目前這樣的情況比較懸。每個區縣還是有點細小的差異。你最好到你準備遷入的區縣的政務中心遷戶口處,把你情況給他說一下,他會建議你用哪種方式遷戶口。

我也是跑到郫縣政務中心問的。這樣比較權威。

最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成都名稱的來歷?

2樓:默默她狠傷

「成都」系氐羌語,「成」為蜀人自稱,意為高原人;「都」意為地區,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西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拓展資料:

關於成都名字的由來還有另外兩種說法:

「成都」兩字是中原人對蜀語的一種音譯。當時古蜀人稱自己的都城(成都)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因為古代的「蜀」字讀音為""du」。中原漢人把蜀都音譯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國最後的都市,雖然夕陽無限好,但是已近黃昏了一一就在古蜀開明王朝遷都不久,秦國的金戈鐵馬碾碎了開明王朝的美夢,古蜀國的歷史也隨之畫上了句號,因此成都即「最後的都市」;

古代蜀地蠶叢氏發明了城墉,因而蠶叢這支部落又被稱做「崇墉」。隨著朝代的更迭,到古蜀國開明王朝時,其部族仍稱「崇庸」或「庸成」,簡稱為「成」;而「都」的意思無外乎「人之所聚亦曰都」,所以就稱開明王朝的首都為「成都」了。

成都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西元前4世紀以前成都就為蜀國的都城,據《太平寰宇記》記載:「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日成都。」秦置成都縣。

2023年設「成都市」。成都,簡稱「蓉」,因五代孟蜀後主時,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芙蓉城」,簡稱「蓉城」或「蓉」。

3樓:淺藍豆丁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建於西元前256年,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成都古時舊址在郫縣附近,因該處潮濕,西元前四世紀,蜀王開明五世遷蜀都城至此,取周太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馳名天下,在城西南築有錦官城,故成都又有「錦官城」、「錦城」之稱。五代後蜀王孟昶時,在城牆上遍植芙蓉,使成都「四十里為錦繡」,故成都還有「芙蓉城」、「蓉城」之稱。

­成都還有乙個別名「龜城」,卻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西元前311年,張儀對成都按秦都咸陽建制進行大規模修建,築城牆,即築即塌,反覆折騰,後有仙人給負責築城將官託夢,次日有龜出現,讓他命人沿烏龜爬行的路線築城牆即可,果然成功應驗,城牆方建成。所以成都的城市布局完全不是中規中矩、坐南朝北、橫平豎直的,我看過成都從秦代、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至**的城市地圖,尤其是秦代地圖,成都這座城市外形就像乙隻碩大的烏龜。但成都人一般是不提起「龜城」的,我以為原因有二,一是不知道,二是知道也不願意講,因為住在烏龜指引下,方得以建立的城市,委實不太莊重,便少了些炫耀的勇氣,嘿嘿。

到底有沒有烏龜指導這座城市的修建,不能深究,但成都城牆修建的艱辛卻是必然的,這是成都得氣候條件與地質條件所決定的,成都雨水充沛,土質鬆軟,地下水豐富,修高層建築困難重重,所以成都在60年代之前,樓房只能修建到三層高,現在因建築技術的發展,修建高層建築已不在話下了。

4樓:蜀中自有美景

封禪成功曰禹,禹就是成,成都就是禹都。

《山海經》中記載了大禹的兩座都城,乙個叫帝之「密」都,因為大禹字(高)密。乙個叫帝之「下」都,因為「禹敷下土方」。《蜀王本紀》:

「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復出。」「下」就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大家知道,其它文獻記載大禹時期的首都叫「陽城」,那麼「下都」是後來崑崙虛時期(三星堆三期)的稱呼。

《山海經》記載三星堆二期的描述是「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蓋天下之中。

素女所出也。爰有膏...」,這句話的「都」應該就是禹都,這句話的「城」應該就是陽城。

有文獻記載成都大邑縣「因其邑廣大」而得名。這句話中「其城方三百里」的地方用「廣大」形容一點都不誇張。也就是說當時禹都陽城是指整個「方三百里」的地方,那麼其中的小地名,如:

綿、德、簡、資、蒲、武、蒙等,就會稱為陽城之某地。蜀人左言,因此簡稱:綿陽、德陽、簡陽、資陽、蒲陽、武陽、蒙陽等。

今成都是古代叫「華」的小地名,因此簡稱華陽。

三星堆三期一城獨大,被單獨稱為「下都」,距今2023年,三星堆王朝解體,遷往金沙遺址。大地名禹都的名稱就落在「華陽」這個小地名上。所以華陽一直是成都的影子名稱。

5樓:匿名使用者

成都是***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將成都的建城歷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乙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乙個重要源頭。西周時期,一些游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

週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西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裡街),作為蜀郡的治所。西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築成都城,城週12裡,高7丈。市區範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

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稱為「層城」或「重城」。這一格局或顯或晦地承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種型別。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其間「移秦民萬家實之」,傳入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冶鐵技術,秦孝文王時,李冰為蜀守,修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志》描述說:「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成都屬蜀郡,轄十二縣。

漢承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西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定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後的兩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這一地位從未改變過。

漢武帝時改築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礎上築南小城,與之相對的蜀王城則稱為北小城,加上錦官城,三城連線成大城,稱為「新城」。西漢時期,成都絲織業盛況空前,設定錦官,其辦公處所日後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興學,開我國地方公辦學校之先河。

此後出現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學家和學者,司馬相如、揚雄和王褒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嚴遵的《老子指歸》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落下閎天文學成就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西漢後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萬戶,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時,益州改稱庸部,蜀郡改為導江郡。公孫述據蜀稱帝,以成都為國都(公元25-36年),轄十五縣。三國鼎立時,劉備統一巴蜀,建都於成都,劉備即位於武擔山之南。

在以今青龍街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範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個位置輪廓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三國時成都為益州郡制,轄七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成都仍屬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難的秦、雍流民首領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轄六縣。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消滅「大成」政權,下令拆去成都少城。

在公元582——592年間,隋蜀王楊秀沿著舊城,擴大西南面,重築成都城,周圍四十里。這次築城取土中,成摩訶池(今人民南路展覽館一帶。後為五代前後蜀的宮苑)。

隋時成都為益州蜀郡治,轄十三縣。

進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後置成都為州、郡、府。其間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東部曾被劃為蜀縣。唐明皇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蜀縣改稱華陽縣,成都也改稱「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

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讚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能及此間無。

」公元879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為加強防衛,又築「羅城」。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磚石建造。城內有大街坊一百二十個。

其後,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後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據於成都,前後長達六十年之久,後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後蜀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築羊馬城,城週達四十二裡。其子孟昶命人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里花開如錦,絢麗動人,稱之為芙蓉城,即今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

宋代(公元960——2023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還是叫成都府,管轄成都、華陽兩縣。

後李順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失敗後,成都府被降為益州。

唐宋時期,成都的造紙業、印刷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紙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錢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業不斷發展,宋代成都產生了自由的集市。

唐宋時期也是成都文學藝術發展的頂峰。李白、杜甫、陸遊,以及高適、岑參、白居易、元稹、薛濤、劉禹錫、張籍、杜牧、李商隱、韋莊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歌舞、戲劇、繪畫已非常繁盛,有「蜀戲冠天下」之稱。

成都大慈寺的壁畫被稱頌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治所先在重慶,不久移到成都。從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當時四川共轄九路,成都居路首。

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2023年),又分四川為四道,成都劃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當時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設四川布政司,下轄八個府,成都是首府,管轄兩州十三縣。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後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築成都城,後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成都大部城牆。

崇禎十七年(公元2023年),張獻忠部隊進入成都,改國號為「大西」,成都也改稱「西京」,蜀王府的宮殿一度成為張獻忠的皇宮。隨後清軍攻入四川,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在成都激戰。清順治三年(2023年),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一座繁華似錦的名都會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成為麋鹿縱橫、虎豹出沒之地。

公元2023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

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經濟開始回公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一座巨集偉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

辛亥革命後的2023年,北京**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2023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併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2023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2023年,設市政公所為市**,國民**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

2023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2023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2023年2月,經***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在國家計畫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畫單列城市之一。

女方外地,男方是成都邛崍市農村戶口「居住證」和「准生證」如何辦理

回答1 居住證辦理辦理很簡單,只要你們帶著身份證到你現居住地所在派出所,說明一下辦理原因就可辦理。如果你是在男方處結婚的,你們必須還要帶身份證,結婚證,先到男方戶口所在地村委會的 計生辦 開個證明再去男方戶口所在地的鎮計劃生育辦公室辦理准生證。2 準備要小孩,女方戶口在外地沒有關係,也不一定要先辦理...

關於外地本科畢業生來上海的問題!居住證,戶口

居住證最常用的分類就是臨時居住證和人才引進居住證。臨時居住證基本沒有什麼用,一定要辦人才引進的居住證才可以7年後轉戶口的。現在居住證都是單位給辦,已經不受理個人辦理了。所以你想辦居住證還要和你的單位商量,首先看看單位有沒有這個能力幫你辦居住證吧。其次肯定要過了試用期才辦理的。1 交是可以交的,我就是...

辦了居住證可是沒下來,可以拿戶口本去查居住證下來沒嗎

居住證辦理需要15 30天才可以領取,若期間公民需要查詢居住證辦理情況,可以 相關部門進行諮詢,也可以直接帶上身份證或者戶口簿到當時申請辦理居住證的機構進行諮詢。居住證暫行條例 第九條 申領居住證,應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機關委託的社群服務機構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證 本人相片以及居住地住址 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