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中秋帖寫的是什麼意思,中秋帖意思是什麼

2021-03-04 07:23:26 字數 6161 閱讀 4498

1樓:波羅密

你錯了,中秋帖仍王獻之所寫。

2樓:閒擲葡萄

《中秋帖》為晉代王獻之所書,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寶,現藏故宮博物院。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無法標點,無法釋讀!

中秋帖意思是什麼?

3樓:暗測櫋暗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紙本,手捲,縱27cm,橫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

行書3行,共22字,釋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

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4樓:偉你好

中秋節給你發個帖表示節日快樂!好像賀年卡一樣,

《中秋貼》是什麼意思?

5樓:kiki肉包子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又傳宋朝畫家公尺芾所臨摹)紙本,手捲,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

行書3行,共22字。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

《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書,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為御書房名。

該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後由清宮流入香港,2023年在***總理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一筆書」,是學習「二王」的珍貴資料。

王羲之的《蘭亭序》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

6樓:夢裡心落

思想: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

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於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就是**。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正如作者所說的: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這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那些思想糊塗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背景: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賞析:文中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

7樓:黛妮

一、王羲之的《蘭亭序》究竟想表達的意思是——

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

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

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其四,批評當時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的思想。

二、附原文如下:

蘭亭序東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三、人物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8樓:百度使用者

王羲之與《蘭亭序》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 時期人。祖居瑯琊(今山東臨沂),西晉末年南遷後,定居在會稽山陰(今浙 江紹興),遂為紹興人。 王羲之故居位於紹興城內蕺山腳下的戒珠寺。

在紹曾任會稽內史,官至右 軍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在他任職期間,薄功名利祿,為人耿直,關心百姓 疾苦,是乙個務實為民的清官。同時時常以作書養鵝為樂。

晚年辭官隱退後,放浪形骸於山水之間,卒年59歲,葬於嵊州市金庭鎮瀑布山。

王羲之7歲拜師於女書法家衛夫人和叔父五廣,勤學苦練,後又遍學李斯、鍾繇、蔡邕、張昶等書法家,並博採眾長,自闢蹊徑,自成一體。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據說在梁武帝曾收集他書一萬五千紙,唐太宗遍訪王書,得三千六百紙,到宋徽宗尚儲存二百四十三紙。現傳世墨跡,寥若晨星,真跡無一留存。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

他的行書名品《快雪時晴帖》唐鉤填本,現為台灣故宮慱物院收藏。

《快雪時晴帖》與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並為稀世之寶,合稱「三希(稀)」,乾隆時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三希堂」。

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浮雲,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緻、美侖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

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王羲之書法中影響最大是《蘭亭序》,也是書法史上一段千古傳奇的故事:

東晉有乙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褉,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曲水流觴,也稱之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邊,由書僮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水中,隨風而動,羽觴停在誰的位置,此人就得賦詩一首,倘若是作不出來,可就要罰酒三觥。 正在眾人沉醉在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彙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

這時眾家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 這就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

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後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已經是自己一生中的頂峰之作,自己的書法藝術在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揮。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特別是行書《蘭亭序》有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

《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僅表現在 異字異構, 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重字的別構上。如出現的20個「之」字,名有不同的體態及美感,無一雷同,宋代公尺芾在題《蘭亭》詩中便說:

「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擬。」。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後」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書法就為人稱道 梁蕭衍《古今書人評優劣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

「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解縉在《春雨雜述》中說:「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

」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與唐太宗的推崇備至不無關係,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唐太宗讚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親為王羲之作傳雲:「詳察古今,研精求篆,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蒐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

後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乙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 ,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唐人記載蘭亭故事有兩種版本。 劉悚《隋唐嘉話》記:「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

陳天嘉中,為僧眾所得。……果師死後,**僧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後,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

及知在辯才處,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

『《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太平廣記》收何延之《蘭亭記》記載大有不同。何文稱,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仿摹真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後訪知在辯才處,三次召見,辯才詭稱經亂散失不知所在。

房玄齡薦監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後辨才誇耀所藏,出示其懸於屋樑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此帖長安覆命。太宗命拓數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

「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於是,《蘭亭》真跡葬入昭陵。

何延之自雲,以上故事系聞辯才**元素於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說。

劉、何二說,情節懸異。一般以為,何說漂浮失實,劉說翔實可信,騙取與耳語沒有了。兩者情節雖異,但《蘭亭序》真跡埋入昭陵,說法卻一致。

此事又有餘波。據《新五代史·溫韜傳》,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巨集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依此記載,則《蘭亭》真跡經「劫陵賊」溫韜之手又復見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說,《蘭亭序》偕葬時,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掉換,真跡留存人間。然此後《蘭亭》真跡訊息便杳如黃鶴,其下落如何,更是謎中之謎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後,曾命弘文館拓書名手馮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諸人鉤摹數本副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現傳世的《蘭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跡。

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現於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馮承素鉤摹本,稱《神龍本蘭亭》,由於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龍」小印,所以將其定名為神龍本《蘭亭序》,以區別於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躍然紙上,摹寫精細,牽絲映帶,纖毫畢現,數百字之文,無字不用牽絲、俯仰嫋娜,多而不覺其佻,其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基本上可窺見羲之原作風貌。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被視為珍品。

帖的讀音是什麼?是什麼意思,帖的多音字組詞和拼音是什麼?

1 三個讀音 ti ti ti 2 帖 ti 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 碑帖。3 帖 ti 1 便條 字帖兒。2 邀請客人的紙片 帖子。請帖。3 寫著生辰八字的紙片 庚帖。換帖。4 量詞,用於配合起來的若干味湯藥 一帖中藥。4 帖 ti 1 妥適 妥帖。安帖。2 順從,馴服 服帖。俯首帖耳。3 姓。片語...

中秋節什麼意思,中秋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農曆八月十五日。因居秋季三月之中,故稱為中秋節,民俗於是日全家團聚,吃月餅賞月。中秋節,又稱祭月節 月光誕 月夕 秋節 仲秋節 拜月節 月娘節 月亮節 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 賞月 吃月餅 看花燈 賞桂花 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

數學中的In是什麼意思,數學中的是什麼意思?

對數函式,在科學技術中常使用以無理數e 2.71828 為底數的對數,以e為底的對數稱為自然對數 natural logarithm 並且把loge n 記為in n。ln2 x表示求log以e為底2的對數,其中 e是自然對數的底數,是乙個無限不迴圈小數,其值是2.71828 以常數e為底數的對數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