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兵字服和勇字服真的存在嗎

2021-03-04 06:43:55 字數 5756 閱讀 3058

1樓:收穫聚能豆

真實存在呀,兵之前是正規軍,勇是類似民兵鄉勇,但是到了清朝後期,八旗已經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地方軍如湘軍淮軍這些勇兵成了主要的戰鬥力。後期鄉勇的戰鬥力是高於兵的。

清朝軍服上的字:兵和勇,是什麼意思

2樓:阿鹿小小仙女

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都是大清的正規軍,直接隸屬皇帝,八旗兵為世兵制,在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選

「勇」與「兵」相比,就是後娘養的了,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

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

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如此滿清怎麼會長存?

古代士兵服裝上一般會有乙個「兵」或「勇」字,這是什麼意思啊?

3樓:匿名使用者

「兵」是國家的正式武裝力量,拿國家的俸祿,死後有很高的體恤,「勇」是民間招募的,是臨時性的軍事力量,只在招募時給餉銀,有戰功也不賞,但是到了清朝後期,八旗和綠營兵的戰鬥力下降,朝廷只能依靠團練鄉勇去鎮壓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勇"的待遇才有所提高 多見於清朝雍正時期,由於對西北用兵綠營兵不足,在民間臨時招募的。這種情況多見於清朝。

4樓:悍泥巴

那是清代的事,清以前可沒有。

「兵」字表示綠營兵,即滿清治下的由漢人組成的軍隊。八旗子弟入關後墮落得厲害,康熙時就不能打仗了,康熙以後,滿清就靠綠營和蒙騎鎮天下了。

「勇」字表示鄉勇,即李鴻章、曾國藩他們組織的湘軍、淮軍之類。到了洪秀全同學幹大事的時候,綠營兵也不能打仗了。於是滿清不得不允許漢人地主組織「民兵」,以對抗太平軍。

這些「民兵」的號服上就寫著「勇」字,以示和正規軍區別。

5樓:匿名使用者

士兵、勇壯。

前者是正規兵,後者是團練地方民兵。

多見於清朝

6樓:匿名使用者

兵:正規軍的士兵。勇:臨時招募的軍事力量。

清朝士兵衣服前後寫的「兵」和「勇」有區別嗎?

7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認為,兵指的是現在的正規軍 人民子弟兵!那勇代表的應該是現在的武裝警察,武警不算在正規

軍序列內。國防***內的軍事預算,把武警劃為***的序列內。雖然歸**軍委和***雙重領導,但序列在***。

清朝的士兵中的兵和勇的區別可能在就在於正規軍和地方招募的鄉勇(屬於警衛部隊,不屬於正規軍)

清朝的兵和勇有啥區別

8樓:學院派魚多多

清朝的兵和勇的區別如下:

1、建制不同:

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

勇:是就地臨時招募的軍隊,稱作「鄉勇」。戰事一結束就立即解散,並非國家常備軍隊。

2、內部劃分不同:

兵:兵以民族劃分。有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以及綠旗兵。

勇:以地區或主官劃分。曾國藩以團練起家,組建「湘勇」,李鴻章組建「淮勇」等。

3、效忠物件不同:

兵:聽令於朝廷,直接忠於皇帝。

勇:只是忠於自己的將軍。勇營的官兵只是忠於自己的長官,並不直接效忠於皇上和朝廷,實在是私人武裝。

4、戰鬥力不同:

兵:初期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強的騎兵部隊,雖然人少,但是戰鬥力很強。後期統一中國後,八旗兵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腐化,已經無法勝任戰爭。

這才有綠旗兵的出現。及至滿清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全面衰落,戰鬥力大大下降。例如,面對太平軍時,八旗兵和綠營兵都不堪一擊。

勇:在血腥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湘勇和淮勇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因此 ,當 到了清朝末年,「勇」就日漸代替「兵」,變成清朝主要的軍事力量。

9樓:逗比逗無悔

1、建立時間不同。

八旗兵是滿族入關前建立的,它既是滿洲貴族統一東北地區的基本力量,也是統一全國的主力。綠營兵則是入關後,為補八旗兵力不足,於順治年間在明代舊軍的基礎上改編而成。

近代勇營制度由曾國藩建立於鎮壓太平天國之時。曾國藩創辦的湘勇(也稱湘軍)是一種與綠營制度根本不同的新型軍隊,它採取野戰軍體制,不同於綠營的分割槽固定防守。以後又創設水師,軍制與陸師相仿。

2、性質不同。

「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是一種世兵制度,兵皆世業。勇是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

3、聽命物件不同。

八旗軍直接隸屬皇帝,衛戍京師。勇營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4、待遇不同。

八旗兵和綠營兵都實行薪給制,按年或月發一定的銀餉和公尺糧。**裝備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鳥槍、銃槍、抬槍及火箭(見中國古代火箭)、火毬、火罐、噴筒等火器,此外還有雲梯、藤牌、鹿角等。八旗兵的薪餉和**裝備均優於綠營兵。

10樓:曉貝兒親

大家經常在有關清朝的書籍、文章或影視劇上看到「兵

」和「勇」二字,特別是電影、電視劇集上整裝待發 的清軍隊伍裡,通常背上貼著這兩個字。好像這使人容易聯想到「勇」就是 特種兵,「兵」就是一般 軍人 ——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

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 八旗 軍和 綠營軍 。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而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 使命 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製:八旗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 精銳 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布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

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大軍都是綠營兵。

順治 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 康熙 年間清朝建立不久,力圖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長期處於 養尊處優 的地位,以至於 三藩 起事時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和 武力 ,所以平定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

雍正 登基後,立志彰顯滿軍 尚武精神 ,乃 三令五申 「八旗為 滿洲 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於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國家統治。

史載「勇」也是兵的一種,是在雍正、 乾隆朝 後如有戰事,若八旗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即便是戰時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 太平天國 時, 曾國藩 以 團練 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 湘軍 ),定 兵制 ,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兵」成為了國家的正規軍主力。

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 。

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11樓:冰藍情殤

兵就是有編制的,勇是臨時工!

12樓:wifi視覺

正式工和臨時工的區別

清朝士兵衣服前後寫的「兵」和「勇」有區別嗎?

13樓:呂屹

兵是綠營,在清**隊大舉入侵華夏內地滅亡明國後,將入關時投降的明軍和其他武裝整編成綠營,因為旗子為綠色,兵為世襲,將由兵部任西命,在弘曆時形成了旗人大量為綠營軍官的局面,綠營是為了協助清國唯一的國家常備軍八旗軍作戰,鎮守各地,鎮西壓漢人起事,相當於武警部隊,勇是在胤禛弘曆時出現的一種武裝,相當於準武西警部隊,事開則招,協助八旗軍和綠營作戰,事後因沒有正式編制,將領或給予綠營官職或給其他,士兵給予一定獎勵,解散,鎮壓太平軍,曾國藩建立了新式勇營,對組織進行了一些調整,事後因沒有正式編制,曾國藩建立的團練軍大部解散,將領擔任和給予綠營官職,李鴻章以海防需要為名儲存了一部分,稱防軍,各省督撫因需要在綠營外招勇營武裝,這些都是準武西警性質部隊。,日清戰爭後,袁世凱練新軍,對軍制進行了一些調整,但性質還是準武警部隊,庚子事件後,袁世凱在2023年在直隸建立了地方常備軍性質的北洋常備軍兩鎮,之後2023年清國決定在八旗軍外調整編練新的常備軍,設立練兵處在全國練新軍,後來他以日俄戰爭保衛京畿直隸需要又練了四鎮,滿洲人是想借練新軍,讓各省練好各鎮新軍後,交由清國**,當然旗人和民人是分開編練的,有高下忠誠之分,讓地方督撫只有些巡防營性質編制的部隊,剩下的綠營和勇營改編來的巡防營。

14樓:匿名使用者

有關清朝的書籍,文章或影視劇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別是電影,電視劇集上整裝待發的清軍隊伍裡,通常背上貼著這兩個字。好像這使人容易聯想到「勇」就是特種兵,「兵」就是一般軍人——實事上不是這麼回事。

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又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製:八旗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布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

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大軍都是綠營兵。

順治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間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圖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勞永逸,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以至於三藩起事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武力,故,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

雍正登基後,立志彰顯滿軍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於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國家統治。

史載「勇」也是兵的一種。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即就是戰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以團練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

從此,「勇」基本代替了 「兵」成為國家的正規軍主力。

15樓:匿名使用者

兵是指正規軍,一般指綠營兵,八旗兵

勇是指鄉勇,戰爭中臨時招募成軍的部隊,

戰後要解散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兵」表示是官方的武裝。「勇」表示是地方的武裝。

17樓:匿名使用者

兵就是正規的士兵,勇就是壯丁…

清朝士兵服為什麼只是布衣而不是鐵甲

18樓:匿名使用者

後金和清初的八旗精銳,都穿鎧甲。根據顏色分為正黃、鑲黃、正藍、鑲藍、正白、鑲白、正紅、鑲紅八種不同顏色鎧甲。

到入關以後,八旗主要駐防京師,在全國各地都有零散分布。後來組建綠營,

以漢人為主。各地防務由綠營承擔。你看到其實是綠營軍隊,多數穿布質號衣(前胸後背貼個「兵」字),少數穿鎧甲。八旗軍照樣穿鎧甲。

到了晚清,八旗和綠營都已經腐朽墮落,不堪一擊。清廷要靠各地地方自行招募民團和鄉勇來鎮壓農民起義。他們著裝以號衣為主(前胸後背貼「勇」字)

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實際上,太平天國之後,清廷以湘軍和淮軍為正規軍,八旗和綠營已經擱置不用,擺樣子嚇人的。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淮軍慘敗。清廷認為淮軍不堪用,就裁撤大部,其餘編入負責地方治安的巡防營。命袁世凱仿照西方軍制,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最初新軍主要是北洋六鎮,是北洋軍閥的前身。

新軍著裝是仿照西方軍服設計,和國際接軌。

2023年辛亥革命,就是駐守武昌的新軍在革命黨人組織下首先發難的。武昌一動,各省新軍紛紛響應。清王朝完蛋了!

清朝士兵有的胸前繡著「兵」字,有的繡著「勇」字,這兩個字有什

我們經常可以在一些以清朝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集裡看到兵士的衣服前邊和後邊是貼著兵和勇字的。不知道的或許以為都是一樣的,但其實有兵字的士兵比有勇字的厲害很多。兵是清代的國家常備武裝八旗子弟組成的,勇則是後來在入關之後,為了擴張軍隊的數量,然後建立的一支由漢人組成的軍隊,可想而知肯定是兵字隊更受重視了。不...

服字打頭成語,服字打頭四字成語

服低做小 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服田力穡 服 從事 穡 收穫穀物。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服服貼貼 指讓人信服或物品平整。服牛乘馬 役使牛馬駕車。服低做小 小題大做 做賊心虛 虛度光陰 陰雲密布 布衣黔首 首尾相接 接踵而來 來去無蹤 蹤影全無 無聲無息 息息相關 關懷備至 至高無上 上下一致 致遠任...

清朝士兵的兵和勇,到底有什麼區別

清國的兵是指綠營,旗子為綠色得名,相對正鑲黃白紅藍講,從這都可以看出其目的,彌補八旗軍的不足,由清國滅亡明國後將投降他的明軍和其他漢兵部分參考明 制整編而來,有大約四十萬,將領由兵部任命,兵部滿漢尚書各一人,滿尚書掌實權,綠營兵為世襲,到弘曆時期形成了旗人為將的綠營格局,綠營的任務是協助常備軍八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