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增強憂患意識,為什麼要增強憂患意識

2021-03-04 06:37:54 字數 4905 閱讀 8265

1樓:

居安思危,雖然我們處在和平年代,但各種危機卻常常存在,憂患意識不僅是針對戰爭而言的,當前經濟發展中同樣存在個中國憂患和危機,所以要增強憂患意識。

人為什麼要增強憂患意識?

2樓:匿名使用者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員工都要有這樣乙個意識——微軟公司還有三個月就要倒閉!」這似乎是杞人憂天、令人費解的。

其實不然,蓋茨這樣說是要求員工都要有憂患意識,要不斷進取在日本,自古以來就形成了舉國一致的「憂患意識」,無論是政治家,還是老百姓,都經常說:「日本沒有土地,沒有資源,有的只是陽光和空氣」,「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乾,第二天就沒有飯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國民對本國國情瞭如指掌,因此都具有憂患意識。

正是這種意識,給日本的發展增添了強勁的動力,並創造了今天的奇蹟。這些不是值得借鑑嗎?引用孫中山先生的一句曾經震撼億萬中華兒女的遺言贈送給大家: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孔子這樣表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學而》)不注重道德品質的提高,不切磋學問,不按道義的原則去行動,有了過錯不能及時改正——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現實狀況而產生的憂慮。 孟子從歷史中舉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說明他們都是從憂患和痛苦中磨練出來的。比如,舜出身於農家,後來成為一國之君;膠鬲這個人遭遇戰亂,以販賣魚鹽為生,後來周文王提拔了他,為周朝做出了很大貢獻;孫叔敖隱居在海濱,楚莊王推舉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績。

這些事例說明,對於人來說,如果沒有「憂患」的磨練,沒有失敗教訓的反思,要培養出剛強意志、奮發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將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學的高度加以總結,寫出了自古以來中國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憂患足以使人生存發展,安樂足以使人沉淪死亡。

這是多麼深刻的人生哲理! 西漢初期的賈誼是乙個思想敏銳、敢講真話、有強烈責任感的政論家。他心繫國運,給漢文帝上書,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時當西漢立國20多年,政權日趨穩定,經濟有所恢**展。

然而,賈誼卻根據他自己的觀察和研究,在上書中憂心忡忡地指出,「進言者皆謂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認為當時的「事勢」不容樂觀,有「可為痛哭」、「可為流涕」、「可為長太息」之處並不少。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像賈誼這種警世危言正是責任感的表現,並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悲觀絕望。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學者范仲淹在所寫名文《岳陽樓記》中,將此前的「憂患」意識提到了乙個新高度。

岳陽樓初建於唐代,宋仁宗時重修。范仲淹應友人之邀,曾訪問岳州(今湖南岳陽市)岳陽樓。這篇名文首敘登樓俯視洞庭湖的景觀,接著作者提出了乙個問題: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意思是說,人們欣賞景物的感觸,會不會因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裡登樓觀景,使人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際登樓,又會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結尾: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矣。……」 歷經明末清初巨變的思想家黃宗羲,於清康熙二年(2023年)寫出了劃時代的著作《明夷待訪錄》,對封建君主**制度進行了深刻剖析。

他假託三代(夏、商、周)為**時代,說這時「以天下為主,君為客」。三代以下情況大變,「以君為主,天下為客」。由於主客顛倒,君主視天下為己物,獨佔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

黃宗羲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訪錄·原君》)。

他提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同上《原臣》他將個人的憂樂歸結為眾人的憂樂。

他又說,臣之出仕,「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同上)。「天下」這是具有深刻內涵的名詞,與一家一姓的統治是不同的。黃宗羲的摯友顧炎武同樣強調「保天下」,他說: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日知錄》卷13「正始」條)。顧炎武於康熙十五年(公元2023年)給黃宗羲的信中說:「……大著《明夷待訪錄》讀之再三,於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

天下之事,有其識者未必遭其時,而當其時者,或無其識。古之君子所以著書待後,有王者起,得而師之。」(《亭林佚文輯存》)「憂患」意識促使他們將希望寄託於未來。

3樓:匿名使用者

不然會接受不了一些意外。比如,高考考生信心滿滿考上理想大學,不料差一點,最後自殺。

4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憂患意識,那麼人就不能夠很好的生存,只有擁有憂患意識,並且增強一時,人才能夠更好地生存

5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說中國史家多具憂患意識

為什麼要增強憂患意識

6樓:威猛金剛

因為社會沒公平,今天是你的,明天可能就是你的罪名。能移民的都去歐美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總有人提憂患意識。

7樓:簡女郎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員工都要有這樣乙個意識——微軟公司還有三個月就要倒閉!」這似乎是杞人憂天、令人費解的。

其實不然,蓋茨這樣說是要求員工都要有憂患意識,要不斷進取在日本,自古以來就形成了舉國一致的「憂患意識」,無論是政治家,還是老百姓,都經常說:「日本沒有土地,沒有資源,有的只是陽光和空氣」,「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乾,第二天就沒有飯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國民對本國國情瞭如指掌,因此都具有憂患意識。

正是這種意識,給日本的發展增添了強勁的動力,並創造了今天的奇蹟。這些不是值得借鑑嗎?引用孫中山先生的一句曾經震撼億萬中華兒女的遺言贈送給大家: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孔子這樣表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學而》)不注重道德品質的提高,不切磋學問,不按道義的原則去行動,有了過錯不能及時改正——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現實狀況而產生的憂慮。 孟子從歷史中舉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說明他們都是從憂患和痛苦中磨練出來的。比如,舜出身於農家,後來成為一國之君;膠鬲這個人遭遇戰亂,以販賣魚鹽為生,後來周文王提拔了他,為周朝做出了很大貢獻;孫叔敖隱居在海濱,楚莊王推舉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績。

這些事例說明,對於人來說,如果沒有「憂患」的磨練,沒有失敗教訓的反思,要培養出剛強意志、奮發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將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學的高度加以總結,寫出了自古以來中國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憂患足以使人生存發展,安樂足以使人沉淪死亡。

這是多麼深刻的人生哲理! 西漢初期的賈誼是乙個思想敏銳、敢講真話、有強烈責任感的政論家。他心繫國運,給漢文帝上書,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時當西漢立國20多年,政權日趨穩定,經濟有所恢**展。

然而,賈誼卻根據他自己的觀察和研究,在上書中憂心忡忡地指出,「進言者皆謂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認為當時的「事勢」不容樂觀,有「可為痛哭」、「可為流涕」、「可為長太息」之處並不少。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像賈誼這種警世危言正是責任感的表現,並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悲觀絕望。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學者范仲淹在所寫名文《岳陽樓記》中,將此前的「憂患」意識提到了乙個新高度。

岳陽樓初建於唐代,宋仁宗時重修。范仲淹應友人之邀,曾訪問岳州(今湖南岳陽市)岳陽樓。這篇名文首敘登樓俯視洞庭湖的景觀,接著作者提出了乙個問題: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意思是說,人們欣賞景物的感觸,會不會因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裡登樓觀景,使人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際登樓,又會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結尾: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矣。……」 歷經明末清初巨變的思想家黃宗羲,於清康熙二年(2023年)寫出了劃時代的著作《明夷待訪錄》,對封建君主**制度進行了深刻剖析。

他假託三代(夏、商、周)為**時代,說這時「以天下為主,君為客」。三代以下情況大變,「以君為主,天下為客」。由於主客顛倒,君主視天下為己物,獨佔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

黃宗羲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訪錄·原君》)。

他提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同上《原臣》他將個人的憂樂歸結為眾人的憂樂。

他又說,臣之出仕,「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同上)。「天下」這是具有深刻內涵的名詞,與一家一姓的統治是不同的。黃宗羲的摯友顧炎武同樣強調「保天下」,他說: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日知錄》卷13「正始」條)。顧炎武於康熙十五年(公元2023年)給黃宗羲的信中說:「……大著《明夷待訪錄》讀之再三,於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

天下之事,有其識者未必遭其時,而當其時者,或無其識。古之君子所以著書待後,有王者起,得而師之。」(《亭林佚文輯存》)「憂患」意識促使他們將希望寄託於未來。

為什麼要樹立憂患意識

8樓:宇宙幽蘭

主講人:李文

武◎憂患意識是一種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成功應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考驗的重要保證。

◎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正確認清形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新局面。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我們要全面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開拓進取的昂揚銳氣。

縱古覽今品憂患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型,是促進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的催化劑和動力源。

——憂患意識承載著深厚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是乙個飽經憂患的民族,因此在千百年生存發展程序中,它始終強調「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它認識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強調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它倡導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任勞任怨;它將憂患與勤儉和勤政相聯絡,「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總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寶貴經驗教訓。

…………

——以上網上資料僅供參考

為什麼要增強黨的紀律意識

首先,全體黨員要認真學重要講話,深刻領會十八屆中紀委第五次全會重要精神。紀律是黨的生命,紀律建設就是治本之策。我們黨是肩負著歷史使命的政治組織,必須有嚴明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 四中全會精神,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依規治黨 深化紀律檢查體制改革 完善黨風廉政建...

人為什麼要賺錢呢,人為什麼要掙錢

賺錢的意義在於成就感,而不是在於過奢靡的生活。你必須要讓孩子明白,金錢本身並不是人生的主角,任何企圖將金錢置於主導性地位的想法,終將給人帶來各種各樣的大災難。要使孩子成為金錢的主人,你在教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自己要有正確的金錢觀,能正確對待金錢,處處給孩子做榜樣。2.告訴孩子,錢是身外之物,不要...

為什麼要虛偽?人為什麼要虛偽?

各種原因吧,為了某種利益。有求於對方,不得不虛偽,又或者說,跟對方之間有什麼利益衝突,需要維繫一定的關係。還有就是為了所謂的表面的祥和。不得不虛偽。一,社會根源 1 利益的驅使,唯利是圖的本性是虛偽的根源,這是人性的弱點。2 當社會被利益所浸透得體無完膚時,人們的自私的本姓被激發,暴露的徹底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