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轉型城鎮化有較大阻力

2021-03-04 06:33:14 字數 5760 閱讀 2843

1樓:遇萌

在經濟增速回落的今天,很多人都在思考今後10年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引擎,而城鎮化再度被主流觀點認為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或未來擴大內需的 最大潛力,個 別經濟學家甚至認為城鎮化是讓中國經濟未來20年年均潛在增長率達到8%的主要理由。而在10年之前,大家公認的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卻有三大動力:世界工 廠、城鎮化和消費公升級,因此,需要從量化分析、國別經濟發展比較等角度來客觀評價城鎮化的功效。

從農村看城市:中國或已步入城鎮化的後期

目前中國官方公布的城鎮化率為51%,這是按常住人口概念計算的,有不少學者甚至認為,如果按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0%左右,這兩個資料都預示著中國城 鎮化之路還可以至少延續20年(即城鎮化率達到70%)。但如果換一種角度看城鎮化水平,去農村調研看看中國的「農村化率」,會發現農村的青壯年人口已經 非常少了,而城鎮化率=1-農村化率。 如果農村化率很低,是否意味著城鎮化率較高呢?

「後城鎮化」會否蛻變為經濟增長的阻力

絕大部分人都相信城鎮化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這在中國過去30年的城鎮化程序中已經被充分證明了。但是,從拉美和 南亞這些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看, 他們的經濟停滯不前,但城市化率卻仍在提公升,如巴西的城市化率已經高達80%,但經濟卻陷入長期徘徊的困境中,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左右後止步。據世界 銀行的資料,在2023年的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13個國家和地區先後進入高收入行列。

可見,步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大概率 事件,當經濟增長到了一定階段,都會遇到發展的瓶頸,而城市化本身只是工業化的結果,而未必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回顧中國30多年來的城鎮化過程,支撐城鎮化的主要是工業化,而工業化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地推進,一是靠中國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二是靠行政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從而有效地承接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中國接下來面臨的困難會很多,從企業層面看,低端人力成本的剛性上公升,產能過剩、企業槓桿率上公升,今後企業會面臨利潤率下降,投資意願不足的窘況;從**層面看, 一方面債務水平上公升,制約其投資意願,另一方面基礎設施投資專案中盈利性專案比重不斷降低,公益性專案比重會不斷上公升,這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財力;從農村轉 移勞動力層面看,過去30年**和企業為農民工所支付的酬勞很低,如今,不僅勞動力成本提高,而且隨著農民工年齡的增長,子女在城裡成長,**必須提供更 多的教育、醫療、福利等公共產品。據筆者粗略估計,目前中國城鎮中30歲以下的「窮二代」已經佔城市總人口的20%左右。

過去30年中,**和企業從勞動人口中獲得的多、付出的少,這可以從財政收入佔gdp比重、企業盈利佔gdp比重的不斷上公升中得到印證。那麼,今後10年,這兩個佔比都將掉頭向下,這也意味著全社會儲蓄率水平下降,投資率也相應下降,進而讓經濟增速進一步放慢。

有人說城鎮化會導致更多的購房等消費需求,從而成為拉動經濟的最大內需,那麼,為何過去30年的城鎮化過程沒有讓農民工成為買房群體呢?統計顯示,農民工在城鎮的自有住房擁有率只有0.7%,幾乎等於零。

而未來面對高房價,農民工更沒有購買能力,只有靠**提供廉租房等公共產品,而目前**所能提供的保障房連城市戶籍的低收入群體都難以完全滿足。這意味著依託城鎮化毫不費力地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後城鎮化率越上公升,**所要支付的成本就越大。

比較日本、南韓、新加坡及台灣地區等成功實現經濟轉型、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過程,發現它們的普遍特徵是,隨著城市化率的上公升,貧富 差距普遍縮小,基 尼係數都在0.4以下,日本、台灣等甚至低於0.3。

而那些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則無一例外地出現了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如巴西的基尼 係數甚至超過0.5。而中國2023年的基尼係數為0.

47,呈現快速上公升趨勢,說明中國城鎮化過程更接近拉美及南亞國家的特徵。這應該足以引起警覺,即 中國進入後城鎮化階段後,如果不能有效縮小貧富差距,不僅經濟增速會放緩,還有可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行政區劃體制下的城鎮化難以優化資源配置

城市的形成大致有三種模式,一是交通便利、資源充裕的優越地理環境自然形成的人口密集區,二是經濟發達、產業集聚而形成 的經濟中心,三是依靠行政權力建立起 來的區域。由於中國地方**擁有較大的行政責任和權力,中國的城鎮化過程錯綜複雜。比如,自然形成的城鎮自古有之,不必贅述;而東部經濟的率先發展,導致 中國過去30年來人口不斷往東部流動,但行政區劃管理體制下的行政性城鎮化,則導致了投資向西部傾斜。

過去10多年中,被批准的區域振興規劃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數量眾多,覆蓋了全國各地。據不完全統計,僅2023年以來***就批准了21個區域振興規劃。 儘管這些規劃的推出都是為了拉動經濟增長,實現地區間均衡發展,但過去的經驗表明這些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逐年上公升並沒有帶來相應的經濟繁榮。

如2001-2023年,西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在全國的佔比從16.37%提高到19.58%,中部從14.

86%提高到17.14%,2023年上 半年更是達到24%,而東部地區從54.9%降至如今的50%以下,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多年來不斷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卻沒有帶來gdp的同步增長,說明大 規模投資並沒有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實現效益的提公升。

更讓人擔憂的是,行政區劃管理體制下的城鎮化,不僅容易導致規模不經濟,而且容易造成產業同構化和產能過剩。從過去的大煉鋼鐵鬧劇,到如今一哄而上的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的盛衰,都反映了各地方**為了政績而彼此爭奪資源和消耗財力的行政區劃體制屬性。

綜上所述,中國快速城鎮化經歷了30多年後,所堆積的問題越來越多,矛盾也愈加尖銳,故未來的城鎮化過程應該是風險大於收益,困難多於機 遇。尤其在縮小貧富 差距和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方面,要挑戰**的財政能力底線。此外,未來的城鎮化過程能否做到去行政化也非常關鍵,否則城鎮化所帶來的成本和壓力,與過去相 比將不堪忍受。

因此,未來的城鎮化恐怕難以成為助推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中國經濟要健康發展,仍然繞不開改革。

筆者發現官方公布的第一產業就業人口,主要是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數,被大大高估了。如202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一產業就業人口為2.66億,扣除城鎮從事第一產業的360萬人之後,農村從事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約為2.

62億。但這2.62億農村勞動力中,究竟有多少是全職從事農業勞動,又有多少是兼職從事農業勞動,官方並沒有作出說明。

但從農民純收入的構成看,有接近40%的收入是工資性收入,可見有很多被納入「第一產業勞動人口」的,實際上主要是從事非農職業,而這部分人的數量約有8000萬。筆者最後的結論是,目前中國農村主要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大約只有1.6億左右,比官方資料少乙個億,而未來農村可向城鎮轉移的勞動力數量大約只有4000-6000萬。

這意味著,到2023年前後,中國的城鎮化程序就大致結束了,目前中國或許已經步入城鎮化的後期。

這個結論可以找出各種佐證:1、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經降至10%左右,儘管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在過去30年中大幅提公升;2、民 工荒現象的持續出 現,學者對劉易斯拐點的討論;3、城鄉之間超過3倍的收入差,決定了農村絕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沒有理由繼續從事農業勞動;而城鎮從事環衛、園林等行業的低 收入勞動者的老齡化現象,也證明了農村老年勞動人口也已經向城鎮轉移。4、中國農民平均年齡快速上公升,目前應該在50歲以上,與發達國家的農業勞動人口的 年齡日益靠近。

如果城鎮化不以常住人口(在某地居住六個月以上)的概念來劃分,而是以「城鎮非就業人口」加上「全國非農就業人口」除以全國總人口來估算城鎮化率,則2023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了。這也意味著,我們所憧憬的拉動未來經濟增長的城鎮化因素,其動力已比較有限。

為什麼新型城鎮化能成為中國經濟轉型重要角色

2樓:匿名使用者

新型城鎮化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強大引擎原因:1、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創造大量新的投資需求,通過發揮財政和社會各方面資金的作用,推動城市數量和規模的擴大,帶動各行各業投資需求的擴大,促進經濟的發展。2、新型城鎮化有利於刺激消費,擴大消費需求。

新型城鎮化把農民變為市民,必然會帶來消費方式的轉變和消費規模的提公升,進而逐步實現消費結構的公升級,從而拉動經濟的發展。3、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有利於擴大就業,增加人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4、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程序,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樓:冰柔雪

新型城鎮化是當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這一判斷是就其現實意義而言的。從長遠看,新型城鎮化的意義非常廣泛,概括來說,它是完成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途徑。

自16世紀起,人類社會進入了乙個轉型期,主要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社會向民主社會轉型。在這一歷史程序中,一部分西方國家率先完成了轉型,而且帶動了其他國家的轉型。中國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的轉型,是19世紀後半期到21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不僅因為中國人口最多,更重要的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乙個進入文明時代以後社會

形態幾乎始終未變的大國,而且中國是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被動捲入現代化程序的,不僅內生動力不足,還時時出現抗拒的力量,所以中國的社會轉型是最艱難和最

複雜的。

更特殊的是,中國沒有為西方國家所裹挾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在起源於西方內部的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在世界上第乙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幫助

下,走上了社會主義的轉型之路。經過最近60多年的探索,中國不僅沒有照搬西方那一套,也擺脫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走上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當然,儘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方向是明確的,但許多重大問題還有待在社會轉型的實踐中逐步解決。從中國的現實情況看,新型城鎮化就將是這樣乙個歷史過程。就此而言,新型城鎮化應當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

比如說,國家結構完成轉型之後,**和地方的關係將是什麼樣,目前還很難作出描述。新型城鎮化就是要打破中國原有的金字塔結構,從資源向權力中

心集中的結構向資源均衡分布的結構轉型。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國家結構就是**集權體制,尤其是資源,始終是附著於權力的。但新型城鎮化將使權力和資源之間

的關係形成新的規範,這是中國社會轉型的乙個核心和關鍵內容。

比如說,社會結構完成轉型之後,社會與國家的關係將是什麼樣,也將取決於未來中國人的智慧型。新型城鎮化不僅要打破資源隨著權力集中的結構,而且

伴隨市場經濟和工業化的深入推進,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和消費主體的個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必將取代人們對權力和對物質資源的依賴關係,社會組織也將隨之得到極

大發展,從而形成國家和社會之間新的平衡。

比如說,觀念結構完成轉型後,社會思想關係將是什麼樣,也需要探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表現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傳統文化將以嶄新的內

容和形式呈現在未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新型城鎮化將攜帶工業文明和現代資訊科技,去「化」掉中國傳統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即傳統農業文明,在工業化和農業現

代化的基礎上,完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無疑,十幾億人口的城鎮化,將是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史詩,在這偉大的歷史程序中,必將湧現出如群星般璀璨的偉大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科

學家,他們將均勻分布在廣大城鄉,從而為新型城鎮化程序中和完成後的中國人提供精神動力和精神食糧,並塑造未來中國文化的嶄新特質和巨大魅力。

由此而來,新型城鎮化的規劃需要從中國社會轉型的戰略高度去制定和實施。

首先,必須更加注重發展市場經濟和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民營經濟。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以個人為主體的市場經濟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有效手段,也

是塑造獨立人格的最有效手段,是建立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基礎。新型城鎮化也需要國有經濟的參與和推動,尤其是在起步階段,**推動的經濟社會建設重大

專案會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沒有發達的民營經濟,城鎮化就不可能最終完成。

其次,更加注重法制建設。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基層民主制度更必須表現為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沒有十分具體細緻的法制體系,新

型城鎮化也是不可能的。無疑,完善的法律制度絕不可能是「統治階級的工具」,而一定是社會公眾對自身治理社會的方式的規範。因此,新型城鎮化必須是居民自

己的城鎮化,而不是長官意志的城鎮化。

第三,更加注重文化建設。新型城鎮化規劃絕不能僅僅是經濟建設規劃,也絕不能以種種清規戒律去阻礙未來新文化的成長。如何在新型城鎮和新型農村社群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布局,必須成為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重要內容。

城鎮化什麼時候開始,城鎮化什麼時候開始?

近代以來,中國城市化已經開啟 改革開放開始建設上海和深圳的時候 就開始了 中國的城市化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的城市化,是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條件下迅速推進的,城鄉之間的壁壘逐漸鬆動並被打破,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得中國的城市化呈現出以小城鎮迅速擴張 人口就地城市化為主的特點。改革開...

為什麼說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為什麼說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

從當時的環境來講,中國確實被滅國兩次。當時的中國特指漢族政權。從現在來講,中國沒有被滅過,因為此時我們已經可以統觀歷史,當然不能以漢族歷史才是中國歷史這麼狹隘的看法來看。從我的看法來看,中國歷史不是漢族歷史,不要把不是漢人的政權當成就不是中國的了。元可以說是外族入侵。可是清卻不能 這樣講,因為清朝的...

為什麼說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什麼說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俄羅斯是發達國家嗎?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 是指的國家實力。國家實力指的是人口 面積 經濟 政治 軍事 國際影響力等多方面綜合起來的大小。不僅僅是土地面積的大小。中國這些年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人口多 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 gdp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這些成績都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無法比擬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