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國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職為姓,如司徒司馬等,有的以

2021-03-04 06:11:24 字數 5533 閱讀 4442

1樓:09773桌尾

b試題分析: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度,衛國是當時著名的諸侯國之一,據此推理,衛、許、陳等都是起源於封國名。因此選b.

點評:中國古代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前面提到過,帶女字旁的姓氏如:

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

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由於古代封爵職官名目繁多,故此類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莊公子遂後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等。  (5)以祖先族號、諡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莊、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

a、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李煜賜奚廷圭(墨務官)姓李。

b、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後,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亂後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c、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

如荀改孫,莊改嚴,丘改邱等。d、嫌原姓複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歐陽簡姓歐。

e、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於等,皇族帶頭,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f、另外,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少數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後,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從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人的姓氏是怎麼來的?

2樓:blackpink_羅捷

中華古姓的最初**,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以及現代少數民族中留存的圖騰信仰,均佐證了這一觀點。

同乙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

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製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乙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乙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乙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擴充套件資料:

命名:1、以姓為氏

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

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常見姓。

3、以邑名為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春秋晉國荀首采邑於智(今山西永濟市),其後別為智氏。

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如尹、魏、韓等。

4以鄉亭之名為氏

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

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

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是以東門為氏。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為氏

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姓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其他如高、刁、公、施等。

7、以兄弟次第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

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官職為氏

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為姓。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裡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

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職業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少數民族漢化

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等。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于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于。

11、以諡號為氏

如胡、戴、召等。

12、改姓

如唐朝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明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姓因避諱改為常氏;漢明帝諱「莊」字,凡姓莊的都改姓嚴。

3樓:默默她狠傷

人的姓氏起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翻譯:黃帝子嗣有25個兒子,找到14個兒子的姓,共有12個姓。

《三語》中胥臣解釋說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

后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記錄著人類歷史腳步邁高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4樓:無名

中國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時代。當時出於族際間識別的需要,每個氏族都會有乙個本氏族的專用名稱,而這個名稱事實上就是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姓氏。中國上古的姓氏有姬、姜、姒、媯、姚、好等,皆從「女」字旁,也從乙個方面反映了姓最初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后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

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5樓:人間不值得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製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乙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乙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乙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6樓:初遇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 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 。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

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 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

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唐太宗的時候——公元 627 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 ,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 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 960 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 408 個,複姓 30 個,一共 438 個。

發展到後來,據說有 4000 到 6000 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 1000 個左右。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最早的「姓」,確切年代其實已無法考證,現在流行的各種說法都是根據古代文獻、傳說和現代學者對當時社會生活發展情況推測的,偽說謬誤極多,目前學界普遍認可且有考古學例證的是「姬」、「姜」等。當然,這已經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不排除母系社會之初人們以「石、林、水、火、風」等自然物為姓的可能。「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

根據文獻傳說,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雖是乙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乙個姓表示同乙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 「女」旁,如:

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示血緣關係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不過炎黃本就是傳說中的人物,現代已成為中國人的文化符號了,真的要考證的話就不必當真了),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

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在中華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乙個 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

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百家姓》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如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等等。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情況十分複雜。從古今文獻上能夠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在內的數千個姓氏。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

如為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 複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中國姓日語讀音,關於中國姓氏的日語發音!

常見中國百家姓 1李 ri 2王 ou 3張 chou 4劉 ryuu 5陳 chinn 6楊 you 7趙 chou 8黃 kou 9周 shuu 10吳 go 11徐 jyo 12孫 sonn 13胡 ko 14朱 shu 15高 kou 16林 rinn 17何 ka 18郭 kaku 19馬...

關於中國十二基本姓氏來歷,中國姓氏的由來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 姞 酉 祁 己 滕 箴 荀 任 僖 嬽 依,這十二個姓氏後來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姓氏。其實,在黃帝之前,肯定也有姓氏的存在,惜無文字記載可考。據2007年4月公安部釋出的人口人數統計表明,我國最新的前一百個...

在中國的姓氏中,有多少複姓,中國姓氏有多少個複姓

中國有81個複姓。中國複姓大全中國現存的複姓有81個 歐陽 太史 端木 上官 司馬 東方 獨孤 南宮 万俟 聞人 夏侯 諸葛 尉遲 公羊 赫連 澹臺 皇甫 宗政 濮陽 公冶 太叔 申屠 公孫 慕容 仲孫 鍾離 長孫 宇文 司徒 鮮于 司空 閭丘 子車 亓官 司寇 巫馬 公西 顓孫等。還有壤駟 公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