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發掘出土了多少種樂器,曾侯乙墓出土了多少件樂器

2021-03-04 05:29:17 字數 4636 閱讀 3709

1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出土了大批的古樂器,品種的齊全和儲存的完好都大大地超過以往的發現,其中不少樂器是前所未見的,樂器中共有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8種124件,包括目前國內首次發現的排簫2件、建鼓1件,尚不知名的五弦樂器1件,以及與出土的漢代以後品種相同的竹笙5件、2件、十弦樂器(琴)1件、短柄雙面鼓2件、懸鼓1件,此外就是12具二十五弦瑟和全套編鐘,這些編鐘及其他古樂器的出土,成為中外**史上的一大奇觀。

過去出土的樂器極少,而且難以知道其確切的名稱。但曾侯乙墓的發掘改變了這種情況,曾侯乙蕭是用13根長短大小依次遞減的細竹管並列,再用剖開的細竹管分3道纏縛而成,出土時在未脫水的情況下,其中一件有七八個簫管能夠發音,可以聽出它們不是按律編管而至少已是六聲音階的結構,這種形制與古壁畫、石雕中所見的形象是一致的。是一種橫吹竹管樂器,它七孔而有底,五個指孔並列,乙個吹孔上出,採用叉口指法能吹出十二個半音,與簫一起是首次發現的先秦實物。

笙則以葫蘆作笙鬥,以細竹為笙管,計有12管、14管、18管三種,管內有竹質的簧片。琴有五弦和十弦兩種,是根據現有資料尚難正確定名的樂器。瑟由整塊木料雕成,並且腔體完整,彩繪精美,但因柱位不明,難以進一步**。

鼓則為木腔皮面,皮已朽爛,僅存鼓腔,罕見的是銅盤龍座建鼓和銅立鶴架懸鼓。

在出土的樂器中對中國**史研究貢獻最大的,當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編鐘和編磬。編鐘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打擊樂器,由青銅鑄成的,它是依大小和音高為序的樂鍾,編組懸掛在鐘架上,演奏時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鳴,音色清脆洪亮,幽靜而柔美。曾侯乙編鐘有64枚,另有楚惠王贈的鐘1枚,共計65枚,編成8組,出土時懸掛在三層銅木結構的曲尺形鐘架上,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

全部甬鐘有碎龍交錯的浮雕花紋,大鐘還錯嵌紅銅。每件鐘上都有關於樂律的銘文,總字數達2800字左右。此外,出土時有兩件粗大的撞鐘棒依架而立,六件「t」字形鐘槌在銅架附近,說明這些棒槌是和編鐘配套使用的工具。

編磬為古代敲擊樂器,磬由玉石、青石或石灰石琢制而成,懸掛於架上,敲擊之發聲。曾侯乙編磬全套共32件,分列四組,磬架銅質,由兩隻鶴狀怪禽支撐,上下兩層分別懸掛石磬。磬面刻有文字,殘存約六七百字,內容與編鐘的相近,均為音律、音階的名稱和編號。

由於編磬長期浸於水中,石質溶蝕朽壞,目前已不能測音。

按照編鐘上的樂律銘文和實測證明,每件銅鐘都能敲擊出兩個樂音,整套編鐘的音階結構與現今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屬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寬廣,從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5個八度,僅比現代鋼琴的兩端各少乙個八度,其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經過試奏,證明在旋宮轉調的情況下,用這套編鐘能夠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種樂曲,並可以用來伴唱。演奏效果表明,它的和音、複調和轉調手法的運用已相當成熟,且音色優美,悅耳動聽,效果甚佳,從而推翻了「中國的七聲音階從歐洲傳來」的傳統說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先秦樂律學的認識。鐘銘所使用的樂律學術語,在科學概念上表現出相當精密的程度。

這些樂律術語約有三分之二以上不見於過去的樂律學著作,因而事實上已提出了乙個對於中國傳統樂律史重新估價的問題。

曾侯乙墓編鐘及其他樂器的學術價值已為世界所公認。這說明遠在戰國早期,中國已具有了非常豐富多彩的**文化。這一**史上的空前發現,使失傳了2023年的華夏古聲——「楚聲韶樂」得以恢復。

曾侯乙墓出土了多少件樂器

2樓:匿名使用者

曾侯乙墓的出土樂器有9種:編鐘、編磬、鼓、琴、瑟、均鐘(律準)、笙、排簫、篪,共計125件。

墓中室及墓東室皆有樂器。若將此地下樂隊編制視為墓主人生前**活動的反映,可以判斷墓中室為宴飲禮賓所用鐘磬樂隊。由於文化功能的轉變,這類鐘磬樂隊已經不再是周禮樂制度中的祭禮樂隊,而是宴飲娛樂用樂隊,其樂或可稱為"堂上樂"。

中室樂隊編制為:

編鐘65件(其中甬鐘45件、紐鐘19件、楚王所贈鎛1件),編磬32件(全套41件,實際完好9件),鼓3件,瑟7件,笙4件,排簫2件,篪2件,總共115件。

墓東室是主棺安置之處,並有8具陪葬侍妾的棺木(此與墓西室13具陪棺中的女屍,均為13-15歲左右的青少年女性),這些殉葬少女的身份應為"女樂"。東室樂隊編制為:

瑟5件,琴(亦稱"十弦")1件,均鐘(亦稱"五絃")1件,笙2件,鼓1件,總共10件。

以上樂器中的琴、瑟、均鐘、篪、排簫、建鼓都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實物樂器。其中的一些樂器製作具有很高的**科技水準。例如帶有調節音高的點簧物的竹製簧片,其精細的製作,合乎科學發音原理;符合音響學規律的"異徑管"排簫製作,說明先秦樂師在實踐中已經懂得,如何通過調整管長與管徑的比值來獲得最好的發音效果。

復原的編磬具備12個半音,音域達3個八度,其音色清澈明亮,要比今天的木琴更富餘韻。

曾侯乙墓樂器中,成套編鐘的出土,不僅是中國**學術史研究的乙個重大的收穫,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史、科技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重大發現。由於曾侯乙墓出土樂器所具有的多種歷史文化價值,因此被國際學者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曾侯乙墓出土了多少個青銅編鐘?

3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3年5月至6月間,考古人員觸控到第乙個文字證明的時候,神秘大墓的主人浮出水面,他就是古曾國的國君—曾侯乙。

2023年5月23日午飯時分,曾侯乙墓發掘現場,抽水機還在抽取墓穴裡的積水。當積水終於排乾,墓葬中室的景象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65個青銅的編鐘整齊地掛在木頭的鐘架上,彷彿剛剛被埋入地下。

2400多年來,它一直穩穩地站立在原地。這是世界考古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麗的珍寶。編鐘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總長度超過10公尺。

如果說實物樂器可以使我們清晰地知道古代樂器的真實面貌,那麼這些沉睡了2400多年的樂器能否發出聲音?即使能發出聲音,是否還是2400餘年前的那個原音呢?

曾侯乙墓中「交響樂團」使用的整套編鐘,經過**工作者的研究和試驗性演奏,證明它雖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效能不僅依然儲存,而且仍然很好,音色優美,音域很廣。出土的編鐘,真可謂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是華夏之邦優秀的民族**財富。

曾侯乙暮樂器出土的特點和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儲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巨集偉的一套編鐘。鍾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鐘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制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鐘、鈕鐘、鎛鐘等不同稱呼。

頻率不同的鐘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鐘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為編鐘。鐘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商代的鍾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

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編輯本段]結構特點   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

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樑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3] [編輯本段]科技含量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鍾,但它們都沒有成為樂器,這是因為,這些鐘的截面是正圓形的,聲音持續時間太長,唯獨中國的編鐘,它的截面象兩片瓦合在一起,因為鐘體扁圓,邊角有稜,聲音的衰減較快,所以能編列成組,作為旋律樂器使用。   在湖北省隨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編鐘共有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編鐘,曾侯乙墓編鐘鑄造於兩千五百年前的戰國時代,它氣勢恢巨集,總重量達到兩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橫樑、立柱等構件,用銅量達五噸之多,這在世界樂器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乙個編鐘都能發出兩個樂音,這兩個音恰好是三度的關係。

曾侯乙墓編鐘的音域寬達五個半八度,而且十二個半音齊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個半音的樂器。   編鐘的發聲原理大體是,編鐘的鐘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鐘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   即使在今天,鑄鐘仍不是一件易事。

有的編鐘形體很大,高度超過一公尺五,製造時需要用136塊陶製的模子組合成乙個鑄模,灌注攝氏近1000度的銅水才能得到。從出土得編鐘來看,它們不僅音調準確,而且紋飾極為精細,這說明商周時期對青銅模具的製造技術運用的極為熟練。   編鐘在鑄造時,除了考慮鐘的美觀,還要注意它的聲學特點。

這鐘被稱為枚的突出,就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它還能加快聲音的衰減。   青銅是一種合金,主要成分是銅,又加進了少量的錫和鉛,各種金屬成分的微妙的比例變化,對鍾的聲學效能、機械效能有重大的影響。 青銅中錫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銅的硬度。

但含量過多,青銅就會變脆,不耐敲擊。銅中加鉛,可降低熔點,增加青銅熔鑄時的流動性,還可以減弱因加錫導致的脆性,使所鑄的鐘耐擊經用。但是,含鉛量過高,鐘的音色又會乾澀無韻。

而曾侯乙編鐘裡,銅、錫、前的含量達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合金成分與樂鍾效能的關係有精確的認識,正因為如此,鑄出的鐘才音色優美,經久耐用。   曾侯乙編鐘在乙個鐘上能敲出兩個準確的**,這一現象一度使人感到驚奇和困惑。經聲學檢測發現編鐘能發雙音的機制在於它的合瓦形狀。

當敲擊鐘的正面時,側面的振幅為零,敲擊側面時,正面的振幅為零。這樣雙音共存一體,又不會互相干擾。   也許是過於複雜的緣故,漢代以後編鐘的製造技藝就失傳了。

今天,人們借助現代科學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編鐘的奧秘,領略古人智慧型的光輝。[4] [編輯本段]歷史意義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巨集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型的結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5] 具體資料 http://baike.baidu.

曾侯乙墓歷史背景的介紹,曾侯乙墓的歷史背景

湖北隨州,扼北進中原之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要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它是楚國問鼎中原必經之處,從地勢看,隨棗走廊和南陽盆地作為當時南北要衝,又是華夏北方中原文化與南方楚文化交匯之地。戰國時,這裡曾存在過乙個小諸侯國 曾國,由於它實在太渺小,以至於在留存至今的史籍中完全找不到對它的記載。然而,隨著197...

曾侯乙墓是怎樣被發現的,曾侯乙古墓是怎麼被發現的?

1977年9月底,駐湖北省隨州城郊擂鼓墩空軍某部後勤雷達修理所進行營房擴建。一天上午,隨州南郊擂鼓墩七組的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樣挖土,挖著挖著,有個民工在離地面兩三公尺深的地方,忽然發現了20餘件古代青銅器。1978年春,隨州爆出了一條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的新聞 在城西2000公尺乙個叫擂鼓墩的地方,發...

春秋戰國時期,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了哪些金器

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地區發現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一批金器,其中僅金箔即達950件之多,它們大多貼在器物上作裝飾,只因器物腐蝕而散落到墓室各處。這些金箔上還壓印有各種紋飾。曾侯乙墓還發現有5件金制器皿 金盞 勺 杯 盞蓋及帶鉤 帶蓋金盞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