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是怎樣被發現的,曾侯乙古墓是怎麼被發現的?

2021-03-04 08:28:55 字數 5841 閱讀 5538

1樓:北京創典文化

2023年9月底,駐湖北省隨州城郊擂鼓墩空軍某部後勤雷達修理所進行營房擴建。一天上午,隨州南郊擂鼓墩七組的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樣挖土,挖著挖著,有個民工在離地面兩三公尺深的地方,忽然發現了20餘件古代青銅器。

2023年春,隨州爆出了一條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的新聞:在城西2000公尺乙個叫擂鼓墩的地方,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木槨墓葬,即曾侯乙墓。

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

曾侯乙古墓是怎麼被發現的?

2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3年9月底,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城郊擂鼓墩駐軍,原武漢軍區空軍後勤雷達修理所擴建營房。在一天上午,隨州市曾都區南郊擂鼓墩7組的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樣挖土。挖著挖著,有個民工在離地面約兩三公尺深的地方,忽然發現了20餘件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有的像罐子,上面有蓋;有的像香爐,帶3隻腳;有的是長方形樣子,帶4隻腳;還有的如燈座形狀,帶有箭頭。大的幾千克重,小的只有幾十克重。因為土質較鬆,他挖得很是小心,所以這些青銅器出土時基本上都完好無損。

收工後,這個民工把自己的棉布褂子脫下,將挖出的東西分兩大包包好,準備揹回去。由於兩包東西又大又沉,很是惹眼,被部隊的監工看見了,忙叫他將東西放下來檢查。監工看了看,見不是部隊的東西也沒有說什麼。

就這樣,這個民工把東西揹回了家,放在院子裡,叫家人看著,說不要讓別人給拿走了。當時,這個民工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些什麼玩意兒。

但是,訊息不脛而走,一些鄉鄰紛紛跑到他家來看稀奇。後來,這個民工意識到這些都是文物,應該上交國家。於是,他就把這些青銅器全部交給了部隊的同志帶走了。

後來,在東團坡山岡上開山平地時,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顏色大相徑庭的「褐土」。空軍後勤雷達修理所副所長解德敏愛好考古,憑直覺他猛然意識到,出現如此大面積的異常土層,可能地下有古墓。於是,他立即向當時的隨縣縣委匯報了情況。

縣里派了一位搞文化的人員來**現場。這人由於缺乏考古常識而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部隊仍繼續施工。至2023年2月,在開挖過程中,民工們突然挖出了大量兩公尺多長、一公尺多寬的長方形青石板。

聯想到前面挖出的文物,當時在此管基建的負責人猜想很有可能是古墓群。於是,他當即要求暫停爆破式開採,全部啟用人工開挖。民工們越挖,青石板越多,負責人感到,如果前面挖出的是第一批文物的話,那麼這兒就是乙個大古墓。

負責人深感事態嚴重,立即下令停工,並再次向隨縣縣委匯報。此次縣里派出文化館副館長來到現場。懂得考古學的副館長初步判定是座古墓,於是向原襄陽地區文化館快速作了報告。

同年3月,接到報告的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隊長譚維四,迅速率領勘察組赴隨州實地勘測。沒有多長時間,他們有了初步的勘測結果,立即向國家文物局作了匯報。

2023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湖北省文化廳的主持下正式對曾侯乙古墓進行了發掘。

曾侯乙古墓

曾侯乙墓中發現的鐘是怎麼樣的?

3樓:北京創典文化

曾侯乙墓的青銅共計鈕鐘19件,角鐘45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下都鑄造成乙個青銅佩劍武士。編鐘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昀小,中層次之,下層昀大。昀小的一件重2400克,高0.

2公尺;昀大的一件重203.6千克,高1.53公尺。

它們的總重量在2500千克以上。鐘架通長11.83公尺;高達2.

73公尺。

曾侯乙墓的考古發現曾侯乙是乙個怎樣的國君?

4樓:北京創典文化

綜合這些原因,可以看出曾侯乙還是一位喜愛鮮魚的美食家。曾侯乙的侍衛們特別為其國君隨葬兩鼎魚,並置備一件煎魚用的隨葬品,自然表明國君生前特別愛好的原因。

曾侯乙墓的挖掘過程

5樓:1582534685埼

湖北省隨州城西北約2千公尺處的擂鼓墩依山傍水,是絕佳的風水寶地。傳說在戰國時期,楚莊王為平息宰相鬥越椒的叛亂,親自在此擂鼓,指揮軍隊作戰,將士奮力搏殺,一舉而平叛亂。因為這場惡戰,擂鼓墩的名字流傳至今。

2023年2月底,隨縣(今隨州市)城郊一座小山包上,武漢空軍某部雷達修理所在擂鼓墩東團坡一帶擴建廠房,開山炸石,紅砂岩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層,前來視察工作的廠領導鄭國賢懷疑是一座大型古墓。

3月10日,聯合勘探小組成立。19日,時任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兼考古隊隊長的譚維四連同兩名技術人員趕到現場。3月20日起,考古人員開始對該墓葬進行鑽探發掘。

他們手持探鏟,向地下打孔探測,隨著探孔越來越多,墓坑的範圍也越來越清楚。探測表明,墓坑東西長21公尺,南北寬6.58公尺,總面積220平方公尺。

單就槨室而言,就有190多平公尺,比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6倍,比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墓大14倍,比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大8倍。這樣大的木槨,在當時的中國尚屬首例,這種構築在岩石上的岩坑豎穴墓,在南方還是第一次發現。

果然不出所料,經過初步勘探,發現墓坑上層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且有地下水溢位來,已經無法進行原封不動地保護了。譚維四建議立即動手發掘,以最大限度搶救文物,這一建議得到認可。然而更為揪心的情況發生了,勘探人員在墓坑中部偏北的位置發現了乙個面積大約0.

5平方公尺的盜洞,古墓中的文物會不會蕩然無存了呢?沉重的疑問夾著幾許絕望籠罩了現場的工作人員。譚維四帶領隊員們對盜洞進行了認真清理,發現裡面灌滿了淤泥,還有幾塊散碎的石板,這又是乙個不好的徵兆,說明這座古墓已經進水了。

現場的很多人都洩了氣,認為這已經是乙個沒有發掘價值的古墓,裡面的文物極可能遭到盜掘和水蝕,很難儲存完好了。但是譚維四堅持挖掘,在他的極力主張下,勘探小組向上級提出發掘申請,得到了湖北省委和國家文物局的批准。

經過將近2個月的籌劃和準備工作,2023年5月11日,曾侯乙墓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隨著墓坑的殘存填土被完全清除後,覆蓋墳墓的47塊巨型石板完全顯露出來。考古工作者動用大型吊車揭開石板,發現石板之下是厚約250釐公尺的夯土,夯土下又有一層10釐公尺~30釐公尺厚的青膏泥,青膏泥下又是一層厚厚的木炭,這層厚厚的木炭,總量達到6萬千克。

5月22日,木炭被清除完畢,墓室上層的槨板暴露無疑。考古工作者動用大型吊車揭開石板,只見槨室內一片渾水,水面上漂浮著幾具木棺。在抽水的同時,為防止木棺將下面的陪葬品砸壞,又動用起重機將漂浮的木棺一一吊出來。

開啟棺蓋,裡面是一些女性的遺骨,年齡在13歲~25歲之間。這樣的女屍,整個墓穴一共有23具。經專家認定,這些女屍應該是為墓主人陪葬的人殉,近年來也有學者認為這些女子就是平日為墓主人曾侯乙演奏歌舞的樂工。

隨著水位一點點下降,人們發現這是乙個豎穴木槨墓,掘於紅色沙礫岩之中,平面為多邊形,沒有墓道。墓坑東西長21公尺,南北寬16.5公尺,深度在13公尺以上。

木槨共有12道槨牆,槨高3.1公尺~3.5公尺,由171根長條木板壘成,達380立方公尺。

墓室按方位分東、中、西、北四室,均為長方形,中、北、東三室寬度一致,均為4.75公尺。

東室放置主棺,棺有內外兩層,皆為木質。外棺鑲有青銅框架,長3.2公尺,寬.

1公尺,高.19公尺,重達3.29噸。

頂部棺蓋上分布著12個銅鈕,棺蓋青銅框架由2根縱樑和4根橫樑卯榫接合而成。棺壁以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雕飾花紋,有云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複雜,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線條流暢。更為奇特的是外棺一側下方開一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棺內之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而特設的。

內棺長2.49公尺,頭寬1.27公尺,足寬1.

25公尺,高1.32公尺,用木板接榫而成。內棺兩側的圖案極為別緻,中間繪有對開的格門,圍繞格門的上下左右,繪有龍、蛇、鳥、獸等形象,內容詭秘神奇,影象總計900多個。

門兩側繪武士,頭生雙角,軀體像魚又像獸,手持雙戈戟,兩眼凝視前方。有人說,這大概是繪製者想象的陰間兵士的形象,希望他們的國君死後在陰間有兵士站崗護衛,保護其安全。棺面上繪製的神獸長著鹿一樣美麗的角,卻有鶴的長頸和翅膀。

在中國古代,鶴和鹿都是吉祥的動物,神仙經常乘坐仙鶴飛翔。也許,這個鹿角立鶴就是準備馱著主人**的神鳥。經初步鑑定,棺內裝殮的正是此墓的主人,男性,身高1.

61公尺~1.63公尺。結合出土於主棺旁的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寢戈」銘文的戈,可以斷定棺內之人是戰國時期曾國的諸侯,名「乙」,因此稱之為「曾侯乙」。

而此件短戈,就是曾侯乙寢宮守衛所使用的**。

墓的中室放置隨葬的禮器和樂器。最開始,考古隊員們是在積水面上驚喜地發現3個木架上分別掛著3組青銅鑄造的編鐘。木架下面還有幾層,水下會不會有更多更大的編鐘呢?

譚維四判斷,槨室深3.3公尺,現在剛剛露出1公尺左右,下面還有2公尺多深的積水,水下肯定有支撐物。透過水面的波光,他隱約看到了巨大的影子。

由於擔心鐘架失去平衡造成倒塌,譚維四下令放慢抽水的速度。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眾人焦急而興奮地注視著逐漸下降的水面。5月24日,多件甬鐘出土,第二層居中鐘架上有20多件,南架上有9件,西架上有15件。

5月25日,第三層編鐘架上露出大型甬鐘,而西北架上的銅人也從泥中挖出。至此,一套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的編鐘終於全部露出了真面目。整個鐘架由幾個銅人支撐,銅人雙手上舉,腰佩銅劍,雙目平視前方,神情平靜從容,做工精細,栩栩如生。

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四間墓室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器、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約15404件,許多器物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紋飾華美,充分體現了南方楚文化與北方中原文化在隨地交融匯通的特點。

曾侯乙墓中發現了哪些青銅器?

6樓:北京創典文化

曾侯乙,姓姬名乙。戰國時代曾國乙個名叫「乙」的諸侯國君。他不僅是一位熟諳車戰的軍事家,也是一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

曾侯乙墓中共發現隨葬品15000多件。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昀完整、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公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4件、大樽缶1對、聯座壺1對、冰鑑1對、樽盤1套2件及盥缶4件等。

其中樽盤係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表現出戰國時期青銅冶鑄業所達到的高水平。

曾侯乙古墓為什麼完好無損?

7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3年5月至6月間,考古人員觸控到第乙個文字物證的時候,神秘大墓的主人浮出水面,他就是古曾國的國君——曾侯乙。這是乙個儲存完整的君王陵墓。埋藏豐富的君王墓為何能歷經2400多年而不被盜墓賊所盜掘呢?

這個問題從開始發掘的時候就一直讓考古學者提心吊膽,因為曾侯乙墓發掘初期,考古人員在墓的中室東北角發現乙個盜洞,這個盜洞出現在墓主下葬後約300年左右的戰國至秦漢這段時間。

盜洞的出現給考古工作者潑了一盆涼水,他們認為這個墓中的文物可能已被洗劫一空,而結果卻令人意外,整個墓穴除了自然因素的損失外,所有物件都完好地陪伴在墓主人的身邊。

這是乙個很有趣的現象。既然知道這裡埋有寶藏,卻又不深入挖下去,難道是盜墓者良心發現了?肯定不是這個原因。那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呢?

現代科技最終揭開了考古工作者十分困惑的問題。原來,曾侯乙墓墓區岩石和地下1至9公尺處都含有水,這些坑水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長期呈酸性,對於人的身體是致命的。

因此,考古者還原當時盜墓賊盜墓的場景:曾侯乙墓坑中積水很深,並且這些積水有很強的酸腐蝕性,而當盜墓賊鑿開槨木後發現墓坑積水,只得悻悻離去。

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恐怕也沒有想到這種自然物質居然能讓他躲過盜墓賊的劫掠,從而避免了自己被拋屍荒野的命運,更重要的是墓中寶藏免遭被盜的厄運。

奇妙樂器的迷宮

2023年5月23日午飯時分,曾侯乙墓發掘現場,當抽水機將墓穴裡的積水終於排乾,墓葬中室的景象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65個青銅的編鐘整齊地掛在木頭的鐘架上,彷彿剛剛被埋入地下。

2400多年來,它一直穩穩地站立在原地。這是世界考古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麗的珍寶。編鐘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總長度超過10公尺。

如果說實物樂器可以使我們清晰地知道古代樂器的真實面貌,那麼這些沉睡了2400多年的樂器能否發出聲音?即使能發出聲音,是否還是2400餘年前的那個原音呢?

曾侯乙墓中「交響樂團」使用的整套編鐘,經過**工作者的研究和試驗性演奏,證明它雖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效能不僅依然儲存,而且仍然很好,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出土的編鐘,真可謂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是華夏之邦優秀的民族**財富。

曾侯乙墓總物品

曾侯乙墓歷史背景的介紹,曾侯乙墓的歷史背景

湖北隨州,扼北進中原之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要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它是楚國問鼎中原必經之處,從地勢看,隨棗走廊和南陽盆地作為當時南北要衝,又是華夏北方中原文化與南方楚文化交匯之地。戰國時,這裡曾存在過乙個小諸侯國 曾國,由於它實在太渺小,以至於在留存至今的史籍中完全找不到對它的記載。然而,隨著197...

曾侯乙編鐘的構造是怎樣的,曾侯乙編鐘的結構是什麼樣的?

鐘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昀初只有三五枚,至周朝增到9枚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枚。人們按鐘的大小 音律 音高把鐘編成組,製成編鐘,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而曾侯乙編鐘共65枚,其中一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曾侯乙為表示對楚王的敬重而放在顯要位置上。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19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

春秋戰國時期,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了哪些金器

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地區發現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一批金器,其中僅金箔即達950件之多,它們大多貼在器物上作裝飾,只因器物腐蝕而散落到墓室各處。這些金箔上還壓印有各種紋飾。曾侯乙墓還發現有5件金制器皿 金盞 勺 杯 盞蓋及帶鉤 帶蓋金盞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