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民這一概念政治學原理

2021-03-04 04:56:42 字數 5932 閱讀 7483

1樓:17ml檸檬汁

人民區別於公民,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在我國,人民是擁護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的廣大勞動者

政治學原理包括什麼原理?

2樓:ゞ飄

政治學原理包括唯物論和辯證法。

唯物主義,即是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該理論的基礎,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

作為乙個理論體系,唯物主義屬於一元本體論,其本身又不同於以二元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心主義和心靈主義的乙個對立面。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乙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費爾巴哈,辯證唯物論的代表: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

辯證法即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

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的發展有乙個過程。辯證法發展的第一階段是通過辯論達到真理,是辯證法發展的思辯階段;第二階段是揭示宇宙發展的普遍規律,是辯證法發展的實證階段;作為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第三階段是前面兩個階段的綜合,即 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階段。如果說第一階段是認識論的辯證法,第二階段是本體論的辯證法,第三階段則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對稱辯證法。

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即對稱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的最高端段。

3樓:zr鍵

1、政治權力:政治權力是「政治主體」對一定政治客體的制約能力和力量。

2、公共權力:公共權力是公共行為主體對公共行為客體的制約能力和力量。

3、政治權利:指根據憲法、法律的規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

4、公民權利:指根據憲法、法律的規定公民享有參與公共社會生活的權利。

5、利益:所謂利益,就是基於一定生產基礎上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需要。

6、個人利益:指從公民個人角度出發,基於一定的社會生產基礎之上,源於人們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質及精神需要。

7、團體利益:出於同一社會關係和社會地位的人們在維護各自利益的基礎上結成的共同利益。

8、公共利益:政治共同體(國家)內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統稱,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社會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總體意志和要求的表達,是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上公升到全社會範圍內的利益意志的表現。

9、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是乙個人讓另乙個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執行政策和決定的能動的工具。

10、權利:指某人或某一群體所享有的從事某種行為的資格或正當性。

11、行為主義:所謂行為主義,就是堅信社會科學應該建立在可觀察的人類行為基礎之上,並只能就可量化的資料研究的觀點。

12、 ;國家:國家是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和實現自己的階級利益,按照區域劃分原則而組織起來的,以暴力為後盾的政治統治和管理組織。

13、**:**是統治階級行使國家權力和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14、 ;權力制約原則:指憲法規定了國家權力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監督、彼此牽制,以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15、法制原則:

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並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國家組織原則。

16、 ;政體:政體即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17、國體: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即哪個階級處於統治地位,哪個階級處於被統治地位。

18、國家結構形式:國家的**權力機關與地方權力機關、整體與區域性之間關係的構成方式。

19、君主制:以世襲和終身任職的君主為國家元首,並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實際或形式地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的國家管理形式。

20、單一制:單一制國家是由若干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組成的統一主權國家。

21、立憲君主制:也稱君主立憲制,君主名義上為國家元首,是整個國家的最高權力,實際上君主的權力受到憲法和議會、**等機關的限制。

22、二元君主制:國家最高權力形式上由君主與議會共同掌握,但實際上較大權力為君主所有,**也對君主負責,議會不能充分發揮自己作用。

23、 ;議會君主制:**對議會負責,君主的行動受到議會制約,有民主方式制定的憲法,君主無實際權力。

24、共和制: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都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政體形式,它是當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政體。

25、議會共和制:國家最高權力由議會執掌,通過選舉產生的**一般是權力的象徵,而不掌握實際權力,是虛位的國家元首。

26、**共和制:**與議會均由選舉產生,**與議會分享實際權力。**與議會之間存在權力制衡關係。

27、復合制:復合制國家是由若干獨立的國家或政治實體如共和國、州、盟、邦等通過某種協議而組成的聯合體。

28、聯邦制:又稱為聯盟國家,一般由兩個以上的政治實體(州、共和國、邦)結合組成。

29、邦聯制:邦聯制實際上是一種國家的聯盟,它是若干獨立的主權國家為了特定目的而組成的聯盟體。30、君合國:

兩個國家以某種條約同意由一 個君主進行統治,從而實現國家聯合,但兩國均有自己的憲法和權力機關,在國際關係中都有主權地位。

31、政合國:兩個以上的共和制國家通過某種條約而形成的國家聯合,國家有統一元首、憲法和權力機關,在國際關係中作為統一主權國家,而各成員國又有自己的憲法和權力機關,政治上有一定獨立性。

32、**職能:**在社會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功能,它反映了**的實質和活動的內容。

33、 ;國家元首:乙個國家實際上或形式上的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是國家主權的實際掌握者或象徵。

34、一院制:只設立單一的民選立法機關,其許可權規定、立法程式、成員產生和任期規定相對比較簡要統一。

35、 ;兩院制:存在兩個並立的立法機關,共同行使立法權。

36、利益集團:即壓力集團,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會政治主張的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主張有組織地影響**決策和行為的政治性團體。

37、政治社團組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價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組織地參與、影響政治事務和**決策的社會組織或團體。

38、市民社會:指乙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於「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團體所構成。

39、政黨

4樓:

馬克思主義與經濟學原理

5樓:無為戀

唯物論和辯證法望採納

政治學原理模擬考試一、二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名詞解釋(每題6分,共30分)

1、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我們可以把在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並且持久影響人們的政治傾向與政治行為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以及政治價值觀的總和,稱作政治文化。

2、利益集團

利益集團:是指社會中的一些成員為了共同利益而結合在一起,通過積極行動而達到共同目的的一種社會組織。

3、單一制

單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組成的單一主權國家的結構形式。全部權力理所當然地為****擁有,只是為了管理公共事務的客觀需要,才由****自上而下地授予地方**一定的權力。

在這種關係模式中,****具有最終決定權,地方**受****的領導和控制,必須服從****的權威。

4、政治統治

政治統治:政治統治是經濟上最強大的、佔優勢地位的階級,為維護和強化既定的政治關係與社會秩序,通過國家權力而對全社會所進行的一種強力支配與控制。

5、政治發展

政治發展:關於政治發展的概念,存在著廣義和狹義兩種不同的理解。從廣義來看,政治發展是政治體系由低階形態向高階形態的演進過程。

狹義的政治發展特指政治體系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變遷過程。

二、簡答(每題8分,共40分)

1、簡述政治文化的基本構成要素。

答: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價值觀是構成政治文化的三個基本要素。其中,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層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層和理性部分;政治價值觀是則是感性與理性的融合、情感與思想統一。

它作為一種穩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理念,規約著政治行為的選擇指向。政治文化乃是乙個多重內容錯綜交織的復合系統。

2、政黨是如何產生的?

答: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是議會中不同派別或聯盟的發展,最後成為全國性的獨立政黨,歷史上,資產階級政黨是同代議制和選舉權的普及直接有關,典型的有英國、美國、法國等政黨。

第二,在議會之外的社會運動之中由某種政治團體發展起來,如德國的綠黨。

3、國家權力的橫向配置有幾方面?

答:國家權力的橫向配置涉及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

4、簡述契約統治論。

答:這種理論亦稱自然法理論,認為在政治社會出現之前,人們生活在自然狀態中,受自然法的支配。政治統治是人們根據理性的要求訂立社會契約的結果。

契約統治論又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契約君權統治論,一類是契約民權統治論。

5、簡述政治發展的目標。

答:縱觀人類歷史,尤其是參照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我們可以將常態政治發展的目標概括為下幾個主要方面: (1)國家建設的政治整合 (2)政治機構的合理配置 (3)政治功能的高效輸出 (4)政治變革的靈活自主

三、論述(每題15分,共30分)

1、***文化的構成。

答:政治文化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並且持久影響人們政治傾向與政治行為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以及政治價值觀的總和。政治文化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流中形成的對政治現象的自發反應與樸素感受。它通常表現為某種情緒、興趣、衝動和體驗等等。政治心理具有自發性、感染性、波動性、不穩定性等特點。

(2)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政治思想是對政治現象的自覺思考及其獲得的理性見解。它較為集中、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了特定社會的經濟關係,以及與之相關的帶有鮮明階級性特徵的政治關係,從而為人們的政治實踐提供著規範性、指導性的思想原則。 (3)政治價值觀,當人們以對政治生活內在聯絡的理性認知來加深對政治現象的心理感受,用政治思想來統馭政治情感,並將這種思想和情感引向對某種制度安排、理想目標的熱切支援與執著追求時,所形成的一種的堅定態度、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

總的來說,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價值觀是構成政治文化的三個基本要素。其中,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層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層和理性部分;政治價值觀是則是感性與理性的融合、情感與思想統一。它作為一種穩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理念,規約著政治行為的選擇指向。

因此,政治文化乃是乙個多重內容錯綜交織的復合系統。

2、試說明政治家、政客、官僚之間的區別。

答:(1)政治家:是把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民族或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組織、領導以奪取或鞏固國家政權為中心內容的政治活動,具有堅定的政治理念和明確的政治主張,掌握國家權力或參與最高政治決策,以自己的社會政治實踐對特定國家乃至人類政治生活產生重要影響或做出傑出貢獻的政治人物。

(2)政客與政治家不同,不怎麼顧忌道義原則。他們以攫取政治權力為終極目標,並且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而不擇手段。政客的行為動機不是為了追求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而首先是為了滿足個人私利。

他們視權力為玩物,其政治行動常以個人的權力欲或對他人的支配為轉移,僅只在維護公共利益成為其攫取或鞏固權力的必要手段的情況下,才會在某種程度上順應和兼顧社會的公益要求。是否作為一定階級、階層、民族或社會集團的整體利益的自覺代表,揹負某種道德理想,從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出發去追求和運用政治權力,是政治家與政客的本質區別。 (3)在現代西方政治學界,人們習慣於把政客和官僚當作中性的概念來使用。

官僚通常由考試錄用產生,主要承擔具體的事務性、技術性行政管理工作,因而大體上等同於職業文官。在20世紀末,政客與官僚的角色扮演相互滲透,呈現出官僚政客化、政客官僚化的趨勢,兩者的分界日漸模糊。但是,處理具體行政事務的「常任文官」的官僚,與政治家相比,不處在同乙個層次。

如何理解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的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生產方式從低階向高階發展和更替的歷史,這就為確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既然人類社...

那些元素能體現「東方神韻」這一概念

東方神韻的色彩配置應該都很淡雅。除紅色外基本不用純度過高的顏色。譬如淡淡的公尺色,淡綠色,淺粉色加上一點橙黃,以及稍顯亮麗的橙色。深色系也是混入大量的灰色或第三次色。如桃木桌椅的顏色,樹幹的顏色,墨綠色,軍綠色,以及偏黑的藍紫色。其顏色的對比一般比較保守,多採用同色系之間純度和明度的變化,體現東方的...

怎樣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如何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