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服飾的服飾介紹,土家族服飾特點

2021-03-04 04:21:25 字數 5531 閱讀 8956

1樓:留白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穿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面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但是並沒有苗族那樣的銀頭飾、銀項圈。

秦漢之後,土家族先民服飾已具有濃郁的民族特徵,《後漢書》中所記述的「武陵蠻」、「五溪蠻」「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斕」 服飾的審美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興起的織錦業此時已進入全盛時期,同時,用五彩華美的織錦製作服飾亦自然成為了土家人的最愛,南宋《溪蠻叢笑》對此有描述:「績五色線為方,文采斑斕可見。

俗用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峒布。」《大明一統志》、同治年間《龍山縣志》亦多有記載。土家人崇尚繁麗多姿的服飾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改土歸流」之前,改土歸流前,土家服飾沿襲舊習:

「男女垂髮,短衣跣足」「男女服飾均皆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刺花邊。」(清乾隆《永順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間,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圖形式在《皇清職貢圖》裡清晰呈現:

此時永順、保靖等地區的部分土家男人已開始著褲,上衣為圓領短袍,衣長至大腿,包頭巾,系腰帶,裹綁腿;女人則「高髻螺鬟」,內穿立領短袍,外套對襟背心,下著過膝百褶裙,以布纏腿。

土家族服飾特點

2樓:叫那個不知道

上衣布:

一、大襟,左開襟袖大而短,無領,滾邊,衣襟和袖口有兩道不同的青邊,但不鑲花邊。

二、銀鉤,這種衣為矮領,衣襟和袖口鑲寬青邊,袖口青邊後再加三條五色梅花邊,胸襟青邊則用彩線繡花。

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鑲16.5釐公尺寬邊,領高1.65釐公尺,鑲三條細邊。

四、結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紅衣),這種衣長而大。 女鞋較講究,除了鞋口滾邊挑「狗牙齒」外,鞋面多用青、蘭、粉紅綢子。鞋尖正面用五色絲線繡各種花草、蝴蝶、蜜蜂。

繡花鞋墊,是姑娘贈給意中人最珍貴的禮物哦。

擴充套件資料

用色彩綠、紅、黃或為黃、綠、紅,這種形同色異,不換形而換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單一連續的紋樣豐富起來,艷麗多姿,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精巧的服飾,可說是土家人的智慧型,是民族服飾的珍品。

由於土家族歷史上漢化較早,傳統土家族服飾已經基本消失。由於表演的需要,現代的土家族服飾大多各自研製不同款式,種類非常繁多。有的地方不斷的借鑑貴州,湖南等地的苗族銀飾以及苗族服飾改良成土家族服飾。

往往使人們經常把苗族服飾混淆進去。一般來說,土家族傳統銀飾沒有苗族銀飾的多,佔不顯眼的部分。而且土家族服飾一般都以樸素見長。

沒有苗族服飾的花哨。

參考資料

3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穿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面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樸實用為原則,喜寬鬆,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鬆、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繡上花紋 ,繡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到下擺到衣裙腳繡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

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繡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

顯示出土家婦女的心靈手巧。

4樓:匿名使用者

男服飾:土家成年男子包白頭巾,長7尺到9尺,**字格、左邊留兩寸長帕頭,稱王字頭。包孝帕要遮住頭頂,後邊拖兩尺長的帕頭。

此外,沿河思渠、客田、德江高山部分土家族男子喜戴青色大風帽,帽後有一尺見方的白布及肩,布上繡龍、鳥、虎等圖案,布邊滾欄杆花邊。上裝為琵琶襟,安銅扣子或布扣,衣邊鑲梅花朵和繡銀鉤,後發展成穿滿襟和對襟。青年男子多穿滾韭菜花邊對襟短衣,正中安5對或7對(少數6對)布扣。

老年男子穿青藍色排子衣,外扎半截圍腰,圍腰上欄杆用白色滾邊。下裝,用白布上褲腰,褲腳肥大,繡花紋,膝蓋繡花。穿高粱面白底鞋。

舊時,土家男女不穿襪,愛打綁腿;男子將褲筒裹**字路,配布鞋或草鞋,顯得精神利索。讀書人由於受漢文化影響,喜穿長衫,但長衫滾邊,青衫滾藍邊,藍衫滾青邊。

女服飾:土家女子喜穿滾邊挑花排子衣,邊口滾欄杆。中年婦女的衣襟角上綴兩顆銅扣子,上衣為花邊衣。

上齊胸下至大腿圍青佈繡花圍腰,花紋圖案全為手工刺繡;少女服飾樸素,少花紋圖案。女褲青藍色為主,白布褲腰,褲腳寬大,藍底加青邊,或青底加藍邊,後邊挑兩三條寬度不同的「梅花朵」或「麥穗條」,褲子膝蓋部外側繡有圓形「蝴蝶戲花」、「雙鳳朝陽」、「野鹿含草」等圖案。

姑娘出嫁時在娘家穿「露水衣」,上著鮮豔挑花繡衣,下著羅裙;「花圓酒」一天為「開臉」頭飾,變姑娘髮式為挽巴髻,髻上插簪子,戴匝心花,高髻左右兩邊各戴一朵銀質後圍花,還要在高巴髻插上一支有梅、菊、牡丹三種花的花釺,在前面戴上三個指頭寬的布帶,正中綴有玉石做的「勒勒花」。

頭四周綴銀質花朵,頭頂插「銀質麻花」或「銀鑲瑪瑙抽心花」、「巴耳花」、「玉石花」及「石榴針」,整個頭飾高聳。耳戴金或銀質耳環,行動之間,飾物搖曳多姿。上轎時穿露水衣、露水裙、露水鞋,頭搭露水帕。

在做新娘期間,穿水紅滾邊欄杆排子衣,系圍腰,胸前右斜戴扣花牙籤。牙籤銀質,有3層,上兩層各長4寸,底層7寸,第一層是一條長1寸的鍊子系一塊銀牌,牌子四方呈卷草形花紋裝飾,中綴紅、黃色珠子各一顆;第二層是一條長1寸鍊子,右邊系一方巾,左邊系百家鎖;第三層是一條長1.5尺的鍊子,下繫2個小牌,從左至右分別垂掛牙籤、寶劍、關刀、挖耳子、夾針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及土家人認為避邪之物。

整個扣花牙簽約重二三兩,環佩叮噹。

女鞋鞋口一般是滾半邊挑「狗牙齒」圖狀。鞋頭用五色線繡成花草、蝴蝶或蜜蜂等草蟲圖案,鞋尖細小上翹。腳纏藍布或青佈裹腳。

女性手鐲有銀質、玉石,手指戴「一顆印」、「三鑲邊」、「單股子」等款式銀戒指,手腕戴走馬銀圈或玉石鐲。

女性頭飾,未婚女青年長辮用紅色繩束扎,並在額上伸出一束齊眉頭髮,並梳八字雲鬢。出嫁婦女則梳盤龍髻(巴巴髻)。自幼穿耳,一般只戴耳環,頭上包白布或青佈頭帕。

中年婦女頭飾簡單:捆巴髻,插髮簪,包摺疊帕子;過節或走親戚,戴銀質壓發,巴髻上佩戴花朵,耳垂三縷長形耳環。青年婦女頭飾只罩髮網。

小孩服飾:孩子隨年齡、季節戴帽: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帽」、「風帽」等。

帽子有五色絲線繡「喜鵲鬧梅」、「鳳穿牡丹」、「長命富貴」、「易養**」、「福祿壽禧」等花鳥和字;帽沿正面上綴上銀質「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飾品。帽頂或帽字尾銀鈴、虎爪。兒童手腕上戴銀圈,銀圈上吊有空心銀錘和銀鈴。

有的小孩戴項圈,用銀鍊系一雞心形橢圓銀牌,上鏤刻有「長命富貴」等吉祥字樣,稱「百家鎖」。嬰兒揹帶、圍裙或圍帕上的圖案為彩色線刺繡「雙鳳朝陽」、「蝴蝶戲花」、「古寶圈」;揹帶上鑲植物藤花的花邊條;有的圍帕上挑花,或用漢字挑上「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身前掛挑花肚圍,與成年人的圍腰相仿,側面是挑花鼻涕巾。

信物:沿河、酉陽、秀山、印江、德江等地方新鞋、繡花鞋墊是女子贈給男人的定情信物。繡花鞋、鞋墊是姑娘贈給意中人最珍貴的禮物,多用青、藍、粉紅綢緞料。

鞋底全是貼上白布,其針腳密、細,縱橫成行;在中間為菱角形的圖案,鞋面用青佈,圓口。

八幅羅裙:在沿河、印江、德江等土家族儺堂戲中土老司(在湖北地區叫「梯瑪」)法裙有八幅羅裙、太極羅裙和山河社稷羅裙三種,尤以八幅羅裙最為常見。八幅羅裙用紅、藍、黃、青、綠、黑、白、紫八色長形布條製成,每塊彩布的左、右、下三邊鑲上不同色彩的吊邊或鑲嵌花欄杆,塊面彩繡龍鳳花草襯飾。

用白布縫成腰與每塊的一頭連線。塊與塊間不相接,起舞或走動時,八塊布斑斕多彩。

拓展資料:

土家族民居: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風景優美的武陵山區,境內溝壑縱橫,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屬**帶山區氣候,常年霧氣繚繞、濕度大。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土家人結合地理條件,順應自然,在建築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勢,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觸地面少的房子,減少對地形地貌的破壞。

同時,力求上部空間發展,在房屋底面隨傾斜地形變化,從而形成錯層、掉層、附崖等建築形式。這也確證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築的基本形態。

土家族服飾與苗族服飾的異同點

5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人「男女垂鬢,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過去,「男女服飾,以貧富分,貧者僅足蔽體,富者夏葛冬裘。」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為自織、自染的土布,史書上稱為「溪布」、「洞布」,多為青、藍二色。

服裝式樣:青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

**全是大衣大袖,褲管也特別大;袖口與褲腿口都鑲上五寸來寬的花邊,與袖口褲腳口同一花色。婦女一般不纏足。男女喜包頭,纏黑、白長帕,四季不離。

頭帕長達一丈多,纏成「人字路」式。對襟短衣,外套黑布單掛。

苗人服飾多種多樣,**一般為上裝無領斜襟、袖大而短、衣長至膝,即所為「前遮羞、後遮溝」、有顏色布作外託肩,袖口、襟邊均為花邊,下裝有褲和裙兩種,褲腳大而短,鑲有花邊,裙帶子多為甚密的折裙,裙長至踝,內著長褲。**,老人無領,右斜襟,喜扎腰帶,青年則多穿對襟,7扣或9扣,袖長而口小,男女多包頭,老人喜青色,青年人喜白色。頭巾較長,常包成**。

男女均扎綁腿。女性更多戴金銀手飾,項圈等

土家族的介紹

6樓:小溪是棒棒噠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人口570.42萬(2023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

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擴充套件資料

土家族飲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公尺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公尺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公尺合煮成飯食用。

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

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餚,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香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

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公尺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

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哪些

一 在歌舞方面有 有六百多年曆史的儺堂舞,集祭祀 祈禱 歌舞 社交為一體的擺手舞,祭祀性舞蹈茅古斯舞。二 宗教信仰方面,有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 英雄崇拜 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三 飲食方面有 重陽節打粑粑 用豬頭等物品祭祖 熬煮瓦罐茶等。四 建築方面,主要有吊腳木樓。五 節日方面,有牛王節 嫁毛蟲節 舍...

土家族的習俗有哪些,土家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習俗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公尺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饊,然後再以美酒佳餚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 陰公尺或湯圓 荷包蛋等。無論婚喪嫁娶 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 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

關於土家族吊腳樓(急啊),土家族吊腳樓來歷

談到吊腳樓,對人們的印象就是一個小木樓在河的聳立的感覺,其實不然,吊腳樓是湖南湘西邊垂的一種民間建築,有著古老的傳說!美麗的湘西,山奇水異,令人徘徊不忍歸去。而古香古色 建築風格特殊的吊腳樓,更添得山水幾分韻致。在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城,沱江傍城而過,當地人臨河而居,一幢幢吊腳樓,高高低低參差錯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