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登快閣》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分析

2021-03-04 03:05:37 字數 5046 閱讀 4752

1樓:匿名使用者

五、六二句,是詩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謝知音的故事。《呂氏春秋·本味篇》載: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絃,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後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載阮籍善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見所悅之人,"乃見青眼"(《晉書·阮籍傳》)。

詩人這二句大意是說,因為知音不在,我弄斷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彈奏,於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憂了。此處"橫"字用得很生動,把詩人無可奈何、孤獨無聊的形象神情託了出來。

2樓:匿名使用者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遠望秋山山嶺上的樹木葉落殆盡 浩渺的天空此時顯得更加闊遠廣大。映照在澄淨如鏡的江水中月亮顯得更加空明澄澈

詩人黃庭堅的《登快閣》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作簡要分析。

3樓:泉青

登快閣黃庭堅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描繪了一幅高遠明淨的秋景圖。上句寫群山樹葉飄落,天空顯得遼闊遠大;下句寫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輝映之下,猶如一道白練。作者希望乘船歸隱,與長笛、白鷗為伴,表達了對遠離世俗、回歸自然生活的嚮往之情。

【賞析】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分寧(近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曾任地方官和國史編修官,創江西詩派。

宋神宗元豐五年,黃庭堅當時在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知縣任上,公事之餘,詩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廣遠,景物清華得名」的快閣上覽勝。這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寫登臨快閣時通過倚閣觀望江天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圖畫,抒發的是為官在外的一種無可奈何、孤寂無聊的思鄉之情,詠嘆的是世無知己之感慨。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意思是終於解脫了「案牘之勞形」,快到外面快閣上輕鬆一下吧!詩人開門見山就流露了此時已厭倦了為官之事。「了卻」,足見期如釋重負之心,終於從案牘中得以短暫的休憩,有機會,有閒暇登上快閣「倚晚晴」,心情是多麼的愉悅。

至此,「痴兒」似是對自己以往的漫漫人生痴心不改有所感悟,覺得為官太累了,應該放鬆一下沉重孤寂的心情。不僅如此,「倚晚晴」三字,還為下句的描寫,作了渲染、鋪墊和引領,「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寫的是詩人「倚晚晴」所見。遠望起伏連綿的秋山,樹葉已落盡了,浩瀚的天空此時也顯得更加空曠遼遠,澄淨如玉的江水在快閣亭下淙淙流向遠方,一彎新月,映照在江水中,顯得更加空明澄澈。

這是詩人寬廣、清澈胸懷的真實寫照。讀這樣的詩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感傷與「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豁然境界。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二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謝知音的故事,後句用阮籍青白眼之故事書己之情。詩人的意思是說,知音不在,我又與誰弄琴?只好小酌美酒,聊以解憂了。

這是寫詩人「倚晚晴」所感,感身邊無朋友,無知己;感自己有志向,有抱負不能得以實現。另外,乙個「聊」字,乙個「橫」字,又流露了詩人無以言表的孤獨、寂寞和無奈。

結句「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以白鷗盟」寫的是詩人的聯想與想象,也是詩人想要的歸宿,意思是說自己希望能坐上歸船,伴著悠揚的笛聲,回到那遙遠的故鄉,和那裡的白鷗結盟,過上逍遙自得的生活。從全詩的結構看,這一聯既照映了開頭,也是登閣「倚晚晴」所見所感的順理成章的結果。詩作從首聯「痴兒了卻官家事」說起,就流露了對官場生涯的厭倦和對登快閣欣賞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後在頷聯漸入佳境,詩人陶醉在千山落木,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與起首處同「公家事」之「了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頸聯處詩人以巧妙地使用典故預示自己在良辰美景中,內心的孤獨、寂寞與憂煩,然而,解脫的出路何在呢?

自然引出結句的聯想和想象:只有乘上歸舟,吹著「長笛」,回到遙遠的故鄉,過上白鷗一樣逍遙自得的生活。

詩作遣詞凝練,意韻雋永,節奏如行雲流水,特別是「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歷來被譽為千古傳頌之佳句。

【古詩今譯】

我也是一介愚鈍的書生,儘管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過很多困難和不幸,卻始終是痴心不改,總是盡心盡力地把為官一方的事情做好。今天結束案牘勞作之後,有幸趁著傍晚雨後初晴,登上快閣,倚著欄杆放鬆一下心情。舉目遠望,萬木蕭疏,天地更顯得空曠遼遠,而在朗朗明月下清澈的江水如同一條明淨的白練伸向遠方。

友人遠離,早已沒有弄弦**的興致了,好在身邊還有美酒相伴,總可以提起一點精神。想想自己為官以來坎坷的人生羈絆,還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著笛子,漂流到家鄉去,在那裡與白鷗結伴逍遙,那該是更好的歸宿。

黃庭堅的登快閣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簡要分析!簡析尾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0

4樓:瑪瑙瑪瑙

遠望無數秋山,山上的落葉飄零,浩渺的天空此時顯得更加遼遠闊大,澄淨如玉的澄江在快閣亭下淙淙流過,一彎新月,映照在江水中,顯得更加空明澄澈。這是詩人初登快閣亭時所覽勝景的描繪,也是詩人胸襟懷抱的寫照。

登快閣詩的頷聯描繪出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5樓:忘記停留的過客

頷聯描繪了一幅意境開闊、空曠遼遠,景象蒼茫、明淨的暮秋景色圖。

分析:頷聯「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深秋時節,遠遠近近無數的山脈,落葉飄零,萬木蕭疏,天空顯得特別高遠廣闊;朗朗明月籠罩著清澈的江水,江水映著月光,如同一道白練,皎潔明淨。描繪了一幅意境開闊、空曠遼遠,景象蒼茫、明淨的暮秋景色圖。

黃庭堅的登快閣,頷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6樓:匿名使用者

《登快閣》是黃庭堅於元豐五年(2023年)任太和(今江西太和)知縣時,辦完公務遊玩快閣之後而作,時年三十八歲。 首聯兩句寫公餘之暇登閣遠眺。「倚」字用得新奇,既寫出了倚閣的姿態,又描畫了觀賞晚晴的神情。

詩以「痴兒」領起,以「痴性」貫穿全篇,用「青眼」表達任性之行,用「白鷗」表示自在之意,抒寫了在官務之中身心疲憊的詩人面對自然山水所感受的輕鬆愉快,並由此而產生的辭官歸隱之願。「落木」二句寫景,壯大,通透,明澈,清亮,既是自稱為「痴兒」的詩人所見,更是以「痴兒」自稱的詩人那純正情懷的內在觀照與投射外化。王國維曾言: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一矯揉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人間詞話》上捲)「所知者深」,即他對自己「痴兒」本性的認肯。

整首詩煉字精緻新奇,有真實的感情和生動的藝術形象。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題目。(6分)登快閣 ① 黃庭堅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睛。落木千山天

7樓:百度使用者

小題1:描繪了一幅高遠明淨的秋景圖。上句寫群山樹葉飄落,天空顯得遼闊遠大;下句寫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輝映之下,猶如一道白練。

小題2:前兩句從「了卻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登快閣亭欣賞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寫出了詩人的無可奈何、孤獨無聊;後兩句「歸船弄長笛」與「與白鷗盟」表明自己意欲歸隱。(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兩點給3分,答對三點給4分。)

野望頷聯和頸聯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生活畫面

8樓:韓琴

《野望》的頷聯和頸聯描繪的是山野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放歸的生動場景。詩人於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全詩原文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白話文釋義: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詩人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註釋: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徙倚(xǐyǐ):徘徊,來回地走。

落暉:落日。犢(dú):

小牛,這裡指牛群。采薇:薇,是一種植物。

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詩人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

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野望》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於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鬱苦悶的心情,全詩洗盡鉛華,為唐初詩苑吹進一股清新的氣息,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皋",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後,嘗耕東皋之意,故而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湧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並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於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餘暉,這是多麼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

接著,詩人的筆鋒又轉向動的敘寫:"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著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光線與色彩的調和,遠景與近景的搭配,都顯得那麼白然和諧,令人不能不產生某種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閒適的田野之中。

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這最後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詩中所蘊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

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闢先路。

小池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小池 描繪的畫面是描寫乙個泉眼 一道細流 一池樹陰 幾支小小的荷葉 乙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出自宋朝詩人楊萬里的 小池 全詩為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翻譯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

敕勒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敕勒川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敕勒歌 描繪了一幅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畫面 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 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相關介紹 敕勒歌 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 穹廬 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

《北京的春節》描繪了一幅幅展示了表達了

北京春節 描繪了一幅幅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作者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十六年前的回憶 是一篇回憶錄,作者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回憶了父親李大釗被害的全過程,內容真實可信,語言樸素自然,既具有文學價值,又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北京的春節描繪了一幅幅 展示了 表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