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次元宵節門口都點蠟燭兩邊一邊

2021-03-04 02:50:50 字數 5060 閱讀 2020

1樓:匿名使用者

說法很多,點白蠟燭那是給去世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因為正月十五是團圓的節日,那是祈求祖先回家團圓,祈求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家裡平平安安,大富大貴!

2樓:匿名使用者

各個地方點白蠟燭的習俗不一樣,又得是代表祈福,有的代表家裡一年內有老人老了等等

元宵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放點著的蠟燭?

3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回起來去打它答們, 有乙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乙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

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門口放點著的蠟燭。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

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為什麼在門前放蠟燭

4樓:匿名使用者

您好元宵節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一)元宵節起源的傳說。關於元宵節**的傳說很多。如傳說玉皇大帝的乙隻神鵝被人間的獵人射殺,玉皇大帝很生氣,決定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將下凡,把人全部殺光。

一位玉皇大帝的女兒知道後,將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人們為了躲避這一場災難,欺騙玉帝,在正月十五日夜裡,家家戶戶掛起紅燈、燃放火花、火炮等,裝出人間已經**的樣子,騙過了玉帝。於是這種習俗就流傳下來,成了元宵節。

又如,漢武帝時有一位叫元宵的宮女善做湯圓,但由於宮廷戒備森嚴,元宵姑娘不得與家人團聚,竟想投井自盡。東方朔為成全元宵姑娘,散布正月十六長安有火災,漢武帝大驚。東方朔獻策,讓元宵姑娘指教平民百姓趕做一批湯圓在正月十五晚供奉火神,即可消災。

漢武帝採納。元宵姑娘得以與家人團聚。因為湯圓是宮女元宵姑娘做的,所以叫元宵節。

這些都是傳說,是不足為信的。

(二)元宵節的起源。關於元宵節的**的說法也很多。根據秦漢年間的史料記載,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

這是最早的元宵節,可見元宵節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來的。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蕩平諸呂,大赦天下,普天同慶。每逢此夜,與民同樂,在古代,因為正月又叫做「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這些可以說明元宵節出現在秦漢年間。

(三)元宵節的發展歷程。元宵節的發展經過了長期的過程,到了今天才形成規模較大的節日。漢武帝建立了「太初歷」,進一步肯定了元宵節的重要性。

到漢明帝期間,有了元宵在街頭放燈的習慣,從那時開始,元宵節也被稱為「燈節」。南北朝時,元宵節的歡慶已經很熱鬧。隋文帝時禁止慶祝元宵節,隋煬帝卻大力提倡元宵,並大肆鋪張元宵的張燈、遊玩活動。

唐玄宗時為慶祝國泰民安,下旨正月十

四、十五、十六放燈燭三天。元宵節放燈到了宋代又多了十

七、十八兩夜,而且規模更大。明太祖時的元宵節從正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七,連續十天,是歷代最長的元宵節。清代至今,元宵節也一直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

二、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是多種多樣的,有賞花燈、猜燈謎、賞冰燈、踩高蹺、舞獅子、劃岸船、耍北棍、扭秧歌、吃元宵等。下面我主要介紹一下鬧花燈、猜燈謎、舞獅子和吃元宵。

(一)賞花燈。賞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式樣繁多,有掛燈、坐燈、壁燈、提燈、走馬燈、人物燈、鳥魚花竹燈等。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源於漢朝,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朝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進行五天之久。

清代民間的賞燈活動規模很大,除燃燈之外,還放烟花助興。現在的燈節,早已不用油燈了,除蠟燭外,一般都用電燈了。

(二)猜燈謎。猜燈謎是元宵節傳統的文藝遊戲,也叫「燈虎」,出現在宋朝。謎語有猜字、短句、歷史人物等。

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猜燈謎是由猜謎語而來的,到宋代猜謎語與賞燈相結合。燈謎是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的娛樂方式,至今深受人們喜愛。

(三)舞獅子。舞獅子不僅流行在春節期間,也是元宵節的傳統節目。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民間都以舞獅子前來助興,起源於三國時期。

獅子為百獸之尊,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舞獅子的習俗,祈求平安。

舞獅子時,鞭炮聲動天,為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

(四)吃元宵。元宵又叫「湯圓」、「說團」、「圓子」等,吃湯圓是元宵節重要的習俗。吃湯圓始於宋代,從那時開始就成為元宵節應節食品。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公尺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公尺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1913 年元宵節前,袁世凱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三、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乙個浪漫的節日,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為什麼說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呢?這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乙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乙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5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的起源。關於元宵節的**的說法也很多。根據秦漢年間的史料記載,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

這是最早的元宵節,可見元宵節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來的。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蕩平諸呂,大赦天下,普天同慶。每逢此夜,與民同樂,在古代,因為正月又叫做「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這些可以說明元宵節出現在秦漢年間。

6樓:颩狆仯啉

我們這放蠟燭是驅邪的一種說法

7樓:藍粉se的天

放蠟燭是驅邪 保佑平安

元宵節為什麼要點蠟燭

8樓:平以凡

元宵節以前又稱狀元節,在這一天的晚上,每家每戶都在家門前堆一捆杉枝(可能你們那邊變成了蠟燭了),夜晚來臨時點燃。這個節日有乙個特別的儀式——迎燈,在這之前每家每戶都必須拿一兩樣東西到祖厝擺放,人們在迎燈前還要提著自己的燈籠來集中,乘著車、排著隊去龍鬚巖迎祖師公燈。拿兩個大燈籠回自己祖厝,於是迎燈便正式開始,人們敲鑼的敲鑼,打鼓的打鼓,放著鞭炮,提著燈籠在村子走一圈;同時會燃放大量的禮花與鞭炮,迎燈儀式便結束了,人們了可將供品取回,元宵節後,預示著春節正式結束。

人們又開始新的一年的耕種,做生意的外出掙錢。新的一年人們都有新的希望,新的面貌。

元宵節在路邊點蠟燭是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燈彩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一直沿襲下來。我國各地的燈彩花色眾多,格調各異,工巧優美,光彩熠熠。元宵佳節,不少地方都要舉行彩燈展、花燈會。

元宵的燈,有掛花燈、滾龍燈、迎轎燈、走馬燈、放水燈、展冰燈……。像北京的宮燈,天津的寶蓮燈,上海的金龍戲珠燈,蘇杭的琉璃花燈,廣州的鴛鴦戲蓮燈,東北的冰燈,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元宵之夜,小孩們紛紛提著燈籠,四處遊走玩耍。

伴隨著花燈夜市,歷來有許多傳統風俗和節目: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等,華燈照夜,萬戶生輝,人們上街踏月觀燈,遊戲雜耍,盡情玩樂。鬧社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由來已久。

春秋時代、就有孔子觀社火的記載。從廣義說,社火節目有七十餘種,耍龍燈,舞獅子,旱船,高蹺,竹馬,大頭娃娃,啞老背妻等,都屬社火範圍,形式豐富多彩。從狹義上說,就專指蕊子,蕊子發展到現在,有車蕊子,馬蕊子,高台蕊子,演起來玄妙離奇,給人以驚險優美之感。

流傳於各地的民間社火表演,耍法不盡相同,但技藝風格卻各有特色。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

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龍,其形有九:

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而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於生產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冀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

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舞龍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樣式,主要有龍燈、布龍等。龍燈也稱"火龍",這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

這種龍由篾竹紮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面糊紙,再畫上色彩。龍身有許多節、節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每節中點燃蠟燭;有的地方不點蠟燭,而是用桐油、棉紗或燈草做成的"油捻"。

這種油捻燃燒力很持久,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始終不會熄滅。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如廣東陽江的《鯉魚化龍》,靈活奇巧,善於變幻,舞龍手身著可開可合的鯉魚皮,觀眾起先看到的是一條條戲水之魚,可隨著明快的樂曲突然一變,魚兒成龍,然後一條口中噴火的鯉魚躍過龍身,象徵"鯉魚跳龍門"之意。

布龍也稱"彩龍",主要在白天表演,節中不燃蠟燭,所以表演時騰飛歡躍,好似江海波翻浪湧,氣勢非凡雄偉,別有一功。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動作非常複雜。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匯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

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在海外,至今仍有許多華人社團保留著耍龍燈的古老傳統,常為當地節日賽會演出。

要吃湯圓,元宵節為什麼吃元宵,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 湯糰 或 圓子 糰子 南方人還稱為 水圓 浮圓子 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另外,湯圓的名稱與 團圓 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民俗專家表示,煮湯圓時...

元宵節為什麼要做燈籠呢,元宵節為什麼要提燈籠?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內來去打它們,有乙隻神鳥困為迷容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

為什么元宵節要吃元宵和看花燈,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和看花燈

元宵節點燈的活動起源於漢代,漢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敬佛的做法,漢文帝就規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全國上下都點燈敬佛,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元宵節觀燈的習俗。中國花燈的製作非常講究,而且種類繁多。在隋朝時期,元宵節觀燈的活動已經非常熱鬧了,唐朝更是將這個活動進一步擴大,當時國家富裕,人們的娛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