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從軍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急急急

2021-03-04 02:33:34 字數 6015 閱讀 4535

1樓:匿名使用者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李白的《從軍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樓:紅黃之力

《從軍行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第一首為五言律詩,寫從軍戰士的作戰經歷和感想以及征戰殺敵實現和平的願望。第二首詩為七言絕句,以疏簡傳神的筆墨,敘寫了唐軍被困突圍的英勇事蹟,熱情洋溢地歌頌了邊庭健兒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全詩從側面反映了作者欲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願望。

和李白的從軍行表達感類似情感的詩句有

3樓:清風的涼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

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

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

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

白雲初下天山外,浮雲直向五原間。

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

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

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

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

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李白的從軍行表達了什麼?批判了什麼?渴望了什麼

4樓:郭猛

李白的《從軍行》,通過描寫戰場上將士的英勇殺敵,表達作者對將士的讚揚之情,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的戰事之殘酷,渴望了「莫教兵士哭龍荒」,戰事早點結束,實現和平的願望。

《從軍行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第一首為五言律詩,寫從軍戰士的作戰經歷和感想以及征戰殺敵實現和平的願望。第二首詩為七言絕句,以疏簡傳神的筆墨,敘寫了唐軍被困突圍的英勇事蹟,熱情洋溢地歌頌了邊庭健兒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全詩從側面反映了作者欲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願望。

李白的《從軍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5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第一首為五言律詩,寫從軍戰士的作戰經歷和感想以及征戰殺敵實現和平的願望。第二首詩為七言絕句,以疏簡傳神的筆墨,敘寫了唐軍被困突圍的英勇事蹟,熱情洋溢地歌頌了邊庭健兒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全詩從側面反映了作者欲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願望。

6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送別作. 但這首詩通過對送別環境的描寫 ,表達了李白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在青山綠水間,作者與友人並肩而行 ,情意綿綿.

這次一分別 ,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 ,萬里飄零,再見不知何日.「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形容友人行蹤飄忽不...

從軍行 李白

7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二首 李白

其一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

鼓聲鳴海上,兵氣擁雲間。

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其二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從軍行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第一首為五言律詩,寫從軍戰士的作戰經歷和感想以及征戰殺敵實現和平的願望。第二首詩為七言絕句,以疏簡傳神的筆墨,敘寫了唐軍被困突圍的英勇事蹟,熱情洋溢地歌頌了邊庭健兒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全詩從側面反映了作者欲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願望。‍

8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

鼓聲鳴海上,兵氣擁雲間。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在這樣一首小詩裡敢於去寫嚴酷的鬥爭,甚至敢於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不具備象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難以做到的。

謝謝採納,敬請追問

9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這首詩以短短四句,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見他征戰時間之長和所經歷的戰鬥之嚴酷。

這句雖是從鐵衣著筆,卻等於從總的方面對詩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簡要的交待。有了這一句作墊,緊接著寫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城南已合數重圍」。戰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

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髮,使人為之懸心吊膽。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這裡指敵軍的一員悍將。我方這位身經百戰的英雄,正是選中他作為目標,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於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

詩所要表現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爭從全域性上看,是一場敗仗。但雖敗卻並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

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但通過緊張的戰鬥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得異常鮮明而突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和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相對照,讓人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沙場」中的一仗。這樣,就把剛才這一場突圍戰,以及英雄的整個戰鬥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完全傳奇化了。

詩讓人不覺得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批殘兵敗將,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拚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象這樣在一首小詩裡敢於去寫嚴酷的鬥爭,甚至敢於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備象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寫不出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李白《從軍行》鑑賞

從軍行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從軍行》的主人公顯然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但第一句卻只寫了他身上穿的鎧甲,而且是一件"碎鐵衣",他長期征戰在祖國邊陲,多年的風餐露宿,浴血廝殺,連身上的鎧甲都已經碎了,身上留下了累累的槍傷箭痕,"百戰沙場碎鐵衣",這是一幅具有雕像性質的飽經血與火的洗禮的鐵塔般的邊將形象。

雖然寫的是破碎的鐵衣,其實是在謳歌其錚錚鐵骨。這一句先聲奪人,為全詩罩上了一層悲劇色彩。   此人戎馬一生,經歷過無數的死亡與冷酷,而此時此刻,又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形勢,"城南已合數重圍",詩歌語言極為簡練準確,字字千鈞,容不得任何誤解與猜疑,卻又讓人產生無盡聯想,眼下,乙個久經戰陣的將軍,被敵人團團包圍,從他那殘破的鐵甲,我們當然知道他是絕不可能俯首待擒、坐以待斃的;但是身處數重的包圍中,面對敵眾我寡,天時、地利、人和全無的困境,他又該採取什麼行動呢?

就在大家為他及其全軍將士捏著一把汗而焦急萬分之際,將軍沒有猶豫遲疑,也沒有一言片語,只是當機立斷地採取了最有效也是最正確的行動,"突營射殺呼延將",突營,就是突圍,呼延,是匈奴中地位僅次於左右賢王的四大貴族之一,詩中代指敵人的中軍主將。只見將軍一聲斷喝,一馬當先,潰圍而出,身先士卒,在三軍之中,直取敵人上將首級,如入無人之境,這真是有萬夫不擋之勇,不禁讓人想起當年項羽叱吒風雲、所向披靡的霸王氣概。不過,他不像西楚霸王有勇無謀,只知蠻幹,最後只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而是"誠既武兮又以勇"(屈原《國殤》),在突營闖陣之際,擒賊先擒王,一舉射殺了敵人的首領,使得氣焰囂張"數重圍"的敵軍一時間陣腳大亂,成了群龍無首的烏合之眾,他卻趁機殺出一條血路,"獨領殘兵千騎歸",帶著他的部隊,殺出重圍,奪路而歸。

李白並不諱言失敗,所以他說這一支部隊此時已經成為"殘兵",帶兵之人當然也是一員"敗將"了,但那個"獨"字,力挽狂瀾,一字千鈞,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敵人的千軍萬馬。面對這樣一位"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頂天立地的英雄,怎不令人肅然起敬,發出由衷的讚嘆之情!這就是悲劇的力量,也是這首小詩的魅力所在。

正當人們緊張的心情剛剛鬆弛下來,準備迎接這位英雄之時,詩歌卻無聲地結束了,一切是那樣的突然,而又是那樣的尋常,一方面,結合詩歌"百戰沙場碎鐵衣"一句,這不過是這位無名英雄無數征戰中的"百戰"中的"一戰"罷了,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另一方面,詩人是否也意識到,等待這位將軍的恐怕也沒有什麼鮮花和掌聲吧。   為了把"殘兵敗將"及其忠勇之情顯示出來,李白沒有長篇大論,喋喋不休,而是選用了七言絕句這種他最擅長也是最為含蓄的體裁,秉筆直書,字裡行間為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用不著過多的煽情與渲染,只要把最主要的事實交待清楚,那麼,其它的一切就都盡在不言之中了。這首詩全詩每一句都是乙個特寫鏡頭,第乙個鏡頭是將軍的"鐵衣",它無言地訴說著將軍的過去;第二個鏡頭是敵軍的"重圍",同樣是無言地宣告著形勢的危急;第三個鏡頭是突圍的瞬間,表明了將軍的勇冠三軍;第四個鏡頭是歸來的定格,他又完成了一次艱難的使命。

而在這四個鏡頭的轉換之間,乙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已經栩栩如生,呼之而出了,這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awm我一槍爆頭= ̄ω ̄=

12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其一 唐李白

李白 《從軍行》的譯文

13樓:森潭

從軍行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①,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②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註釋①碎鐵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離破碎(應該反映但是戍邊抵抗匈奴的將領)。其中有著誇張的成份

②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這裡指敵軍的一員悍將好像沒什麼註釋

譯文將軍戎馬一生,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

這次戰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

將軍急中生智,下令突圍,在突圍的關鍵時刻,將軍將敵方大將一擊射殺。

敵軍一時陷於慌亂,將軍率殘部乘機殺開重圍,奪路而出,一騎絕塵,千餘(虛數)共拼殺而回。

從軍行李白賞析所用修辭手法

14樓:流年非渡

從軍行二首

其一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623533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

鼓聲鳴海上,兵氣擁雲間。

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其二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其一從軍到過玉門關,逐虜上過金微山。笛聲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環像明月一樣圓。瀚海之上戰鼓咚咚,殺氣直衝雲霄。願斬敵陣單于之首,長驅直下鐵門關,永息戰塵。

其二身經沙場百戰鐵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敵人重重包圍。突進營壘,射殺呼延大將,獨自率領殘兵千騎而歸。

這組詩載於《全唐詩》卷十九「相和歌辭」。其中第一首又見於《全唐詩》卷一百六十五,詩作述寫了戰士的作戰經歷、從軍感想以及征戰殺敵實現和平的願望。《樂府解題》曰:

「《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此詩反映的就是軍旅之事。

第二首詩則以短短四句,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見他征戰時間之長和所經歷的戰鬥之嚴酷。

這句雖是從鐵衣著筆,卻等於從總的方面對詩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簡要的交待。有了這一句作墊,緊接著寫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城南已合數重圍」。戰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

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髮,使人為之懸心吊膽。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這位身經百戰的英雄,選中敵軍的一員悍將作為目標,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於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

詩作所要表現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爭從全域性上看,是一場敗仗。雖戰敗卻並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

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但通過緊張的戰鬥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得異常鮮明而突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和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相對照,讓人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沙場」中的一仗。這樣,就把剛才這一場突圍戰,以及英雄的整個戰鬥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完全傳奇化了。

詩作讓人不覺得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批殘兵敗將,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拚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像這樣在一首小詩裡敢於去寫嚴酷的鬥爭,甚至敢於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備像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寫不出的。

《從軍行》的作者是誰,《從軍行》作者是哪個朝代的誰?這首詩的內容是什麼?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首,楊炯和王昌齡都寫過 從軍行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從軍行.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 終不還。王昌齡 從軍行 其 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 關山...

從軍行七首(其四)這首詩表現了什麼,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詩句是那句

王昌齡的 從軍行七首 其四 詩中表現了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全詩格調悲壯,充滿著英雄主義的氣概。第三 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 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 是比較抽象的,冠以 黃沙 二字,...

《從軍行》這首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

從軍行 這首詩的前兩句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描寫了青海湖上烏雲密布,白雪皚皚的山脈頓時變暗的廣闊景象以及戰士在塞外孤城上還想望著遙遠的玉門關的情懷。從軍行 這首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首聯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 烽火照西京 通過 烽火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