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演講稿,如何做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2021-03-04 01:51:22 字數 5524 閱讀 1099

1樓:戚廣利

怎樣寫好演講稿

一、了解物件,有的放矢 演講稿是講給人聽的,因此,

寫演講稿首先要了解聽眾物件: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文 化程度、職業狀況如何;了解他們所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等等。否則,不看 物件,演講稿寫得再花功夫,說得再天花亂墜,聽眾也會感到索然無味,無動於衷,也就達 不到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的目的。

二、觀點鮮明,感情真摯 演講稿觀點鮮明,顯示著演講者對一種理性認識的肯定,顯示著演講者對客觀事物見解 的透闢程度,能給人以可信性和可*感。演講稿觀點不鮮明,就缺乏說服力,就失去了演講 的作用。 演講稿還要有真摯的感情,才能打動人、感染人,有鼓動性。

因此,它要求在表達上注 意感**彩,把說理和抒情結合起來。既有冷靜的分析,又有熱情的鼓動;既有所怒,又有 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愛。當然這種深厚動人的感情不應是「擠」出來的,而要發自肺腑, 就像泉水噴湧而出。

三、行文變化,富有波瀾 構成演講稿波瀾的要素很多,有內容,有安排,也有聽眾的心理特徵和認識事物的規律。

如果能掌握聽眾的心理特徵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恰當地選擇材料,安排材料,也能使演講在 聽眾心裡激起波瀾。換句話說,演講稿要寫得有波瀾,主要不是*聲調的高低,而是內容的有起有伏,有張有弛,有強調,有反覆,有比較,有照應。

四、語言流暢,深刻風趣 要把演講者在頭腦裡構思的一切都寫出來或說出來,讓人們看得見,聽得到,就必須借 助語言這個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語言運用得好還是差,對寫作演講稿影響極大。要提高 演講稿的質量,不能不在語言的運用上下一番功夫。

寫作演講稿在語言運用上應注意以下五個問題:

(一)要口語化。「上口」、「入耳」這是對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演講的語言 要口語化。 演講,說出來的是一連串聲音,聽眾聽到的也是一連串聲音。

聽眾能否聽懂,要看演講 者能否說得好,更要看演講稿是否寫得好。如果演講稿不「上口」,那麼演講的內容再好, 也不能使聽眾「入耳」,完全聽懂。如在一次公安部門的演講會上,乙個公安戰士講到他在 執行公務中被歹徒打瞎了乙隻眼睛,歹徒彈冠相慶說這下子他成了「獨眼龍」,可是這位戰 士傷癒之後又重返第一線工作了。

講到這裡,他拍了一下講台,大聲說:「我『獨眼龍』又 回來了!」會場裡的聽眾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

演講稿的「口語」,不是日常的口頭語言的複製,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口頭語言,要邏 輯嚴密,語句通順。由於演講稿的語言是作者寫出來的,受書面語言的束縛較大,因此,就 要衝破這種束縛,使演講稿的語言口語化。為了做到這一點,寫作演講稿時,應把長句改成 短句,把倒裝句必成正裝句,把單音詞換成雙音詞,把聽不明白的文言詞語、成語改換或刪 去。

演講稿寫完後,要唸一唸,聽一聽,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麼「上口」、 「入耳」,就需要進一步修改。

(二)要通俗易懂。演講要讓聽眾聽懂。如果使用的語言講出來誰也聽不懂,那麼這篇 演講稿就失去了聽眾,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講的作用、意義和價值。

為此,演講稿的語言要力 求做到通俗易懂。列寧說過:「應當善於用簡單明瞭、群眾易懂的語言講話,應當堅決拋棄 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外來的字眼,拋棄記得爛熟的、現成的但是群眾還不懂的、還不熟悉的口 號、決定和結論」。

(三)要生動感人。好的演講稿,語言一定要生動。如果只是思想內容好,而語言干巴 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講稿。寫好演講稿,只有語言的明白、通俗還不夠,還要力求語言生動感人。

(四)要準確樸素。準確,是指演講稿使用的語言能夠確切地表現講述的物件——事物 和道理,揭示它們的本質及其相互關係。作者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表達的物件熟悉了 解,認識必須對頭;其次,要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用詞貼切,句子組織結構合理。

樸 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語言,明晰、通暢地表達演講的思想內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詞 藻的華麗。如果過分地追求文辭的華美,就會弄巧成拙,失去樸素美的感染力。

(五)要控制篇幅。演講稿不宜過長,要適當控制時間。

如何做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2樓:

雲杉先生這篇文章提出的問題,無疑值得警醒。縱觀整個社會,漠視文化、破壞文化、割裂文化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甚至所向披靡,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丟了很多,而新的文化又沒有建立起來。如此下去,還有什麼文化繁榮發展和文化軟實力可言呢?

現在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也說明我們在對待文化的問題上,還顯得不自覺、不自信、不自強。

先說文化自覺。現在,很多人對文化的認識是膚淺的、片面的、浮躁的。尤其是不少當官的眼裡,只有gdp,只有房地產,只有政績,只有財政收入,文化是「靠邊站」的。

**還談得上自覺把文化提到重要位置,自覺擔當文化發展的使命!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了,我們有引以自豪的文化產品,有值得敬重的文化大師,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文化品牌嗎?文學,影視,**,舞蹈,出版,動漫,諸多領域,似乎都沒有。

倒是「拆得一塌糊塗、建得千城一面」的「壯舉」,今天毀「名勝古蹟」、明天拆「千年糧倉」的大膽行動,一再發生。2023年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有超過3萬處登記在冊的文物消失,其中大部分為類似宋元糧倉和釋迦寺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崽買爺田不心疼啊!」。

一些表面上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的文化活動,就像浮在水上的浮萍,一撈就沒了。比如娛樂選秀節目,雖然熱鬧一時,但虛火的成分多,文化的含量少。什麼諸葛亮、武松、曹雪芹、西門慶等名人故里之爭,更顯對文化認知的淺薄,太過功利,這肯定談不上文化自覺。

且鄙俗化的潮流,不顧後果的粗製濫造,甚至充滿謬誤、以假亂真的偽文化,正在蔓延,使中華文化變得粗淺、輕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虛名。特別在農村,人們看電視、看電影、看報紙、看書還比較困難,又如何培育起文化發展的土壤呢?如此現狀,文化的覺醒、使命和擔當從何談起?

再說文化自信。積貧積弱了上百年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東西已經缺乏信心了,培育文化自信刻不容緩。老祖宗幾千年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要麼嗤之以鼻,要麼棄之不用,要麼束之高閣。

乙個民族,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是可悲的。而國際上,反而出現「中華文化熱」、「孔子熱」、「漢語熱」,很多人都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時代價值。對一些原本陌生的洋文化、洋節日,國人倒是頂禮膜拜,沉緬於西人的聖誕節和好萊塢大片中不能自拔。

西方的節日,比如聖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等,多半是宗教節日。俺就納悶了,聖誕節、情人節這類的西方宗教節日為什麼這麼受到青少年的熱捧?雖然他們並不一定知道xmas也是聖誕的意思,並不一定聽說那個叫瓦倫丁的修道士。

西方的影視,如好萊塢的大片、東洋的動畫片之類,有些也沒什麼太多的文化含量。那個製作粗糙、情節簡單的奧特曼,情節雷同,趣味性不強,卻深深地抓住了兒童的眼球。西方的遊戲,尤其是網路遊戲,在國內市場上一直佔有很大的份額,很容易讓遊戲玩家在遊戲的同時接受並認同其中的價值觀。

還有迪斯尼等文化專案在中國落戶,表面上看是好事,既有名,又賺錢,還熱鬧,實則我們在文化上輸了一招。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一熱一冷,正好反映出我們在文化上的不自信。本土的東西弘揚不起來、傳承不下去,洋的東西自然就乘虛而來。

必須銘記的是,中華文化五千多年,儘管有糟粕,但很精華也是無容置疑的。我們要吸收外來文化,但不是照單全收,不分青紅皂白,忘了本,丟了根。近期中國青年報就人們還講不講傳統生活禮儀規矩進行了調查,物件大多是年輕人,結果顯示,僅16.

1%的人在生活中還遵循傳統禮儀。如此下去,中國還是中國嗎,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貢獻又在哪呢?

然後說說文化自強。文化自強是文化發展的終極目標。應該說,文化自強是建立自覺和自信基礎之上的。

如果連自覺和自信都沒有,文化自強不是一句空話嗎?真正強大的文化是精深的,比如唐詩宋詞、維也納的**、俄羅斯文學和美國電影,那是傳世經典。有了這樣一種土壤,才會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現。

來看一組資料吧,就知道中國文化的自強之路還任重道遠。據統計,西方50家**娛樂公司佔據了當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場。美國新聞署在128個國家設立了211個新聞處和2000個宣傳活動點,在83個國家建立了圖書館。

這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總數5%的國家,卻控制著世界75%左右的廣播電視節目及其生產與製作。再加上好萊鎢、肯德基、麥當勞、牛仔褲、可口可樂等,美國文化幾乎走進了世界每乙個家庭。而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 中文的資訊在世界資訊總量中不到4%,圖書報刊出口額是進口額的四分之一,電子出版物出口數量是進口的六分之一。

還有英國的創意產業、日本的動漫產業、南韓的影視產業,也給我們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衝擊。中國的文化出口呢,還不到人家的乙個零頭。所以說,你光有gdp有啥用,人家照樣不信你、看扁你,還動不動就用武力和霸權來威脅你。

而我們呢,宣告宣告,譴責譴責,****,就了事。這既是經濟上的不自信,更是文化上的不自信。美國的一些華人教授曾經這樣評價中國留學生:

「abc」很好——外語很好,「xyz」很好——數學很好、業務很好,懂得「美元、英鎊」,會打經濟算盤,但對「長城黃河」不甚了了——對祖國的地理知之甚少,「經書史記」不知道——對祖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一無所知。他們說,這些人就算學了些東西,也只是個「香蕉人」——黃皮白心。文化自強,從何強起?

說了這麼多,我想國人特別是各級**對文化不自覺、不自信、不自強的根本原因,還是對文化是個什麼東西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如果把文化等同於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寫寫畫畫,那就大錯特錯了。可有些人包括**和文化從業人員,正是怎麼認為的。

對文化而言,固然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作為國家層面,無疑是廣義的文化。

在我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典籍、制度、禮儀,還指做記號、留痕跡等。「化」既有教化、教行的意思,又有改變、生成的含義,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文化合在一起則是乙個過程,既包含主體對自然界的改造,也包含了主體自身的變化」。

一般而言,古人對文化的理解,一是指典籍制度,二是指禮儀風俗,三是指文治教化。

儘管直至今天,人們對文化是什麼眾說紛紜,有的說文化是人,有的說文化是家,有的說文化是社會,有的說文化是根,有的說是文化歷史長河。但我認為,它應該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一種社會環境,是一種精神支柱,是一種力量發展力量。文化一般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而我們把文化等同於精神文化或者物質文化,把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給縮小了。

文化的作用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所不能的,只是我們平時感覺不到而已,或者說我們平時根本就沒有顧及它。看看西方哪些城市,羅馬,巴黎,維也納,衛城,就知道文化是個啥玩意了。再看看美國的百老匯、好萊塢、蘋果、谷歌,就知道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了。

要做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首先必須在全社會培育崇尚文化、敬重文化的良好氛圍,讓各界人士靜下心來思考和研究文化,繁榮和發展文化。尤其是**,必須把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認知,加以繁榮,加以發展。如果總是抱著急火攻心、急功近利的思想,來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肯定不現實。

尤其是要注意用正確的文化觀來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政績觀歪了,對文化發展是一大「災難」。

依我看,所謂的發展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文化就是最好的切入點和推動力。通過充分保護、傳承、利用、創新、吸收,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堅持下去,俺就不信有如此豐富文化底蘊和文化資源的中國,文化強不起來。

關鍵問題是,各級**對文化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捧,對文化發展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責任和使命,尤其在政績考核上,特別注意考核文化、考核文化發展的效果,包括公共性的和盈利性的,包括事業和產業等各個方面。指揮棒不調整,還是沿用過去政績考核的老辦法,**不可能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意識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調整幹部考核的體系和機制,能不能對破壞文化的也來個「一票否決」?

我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也要實行最嚴格的文化保護制度。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需要拿出點實際行動來,別動不動用《皇帝新裝》的虛偽和自以為是的荒唐來糊弄百姓,讓文化始終徘徊在經濟發展的邊緣,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自律 自強 自信的 演講稿,自信自強的演講稿

這個強烈建議結合自身寫!否則很難達到共鳴的效果。自律 自強的演講稿 1全部國旗下講話稿國旗下講話稿國旗下講話稿國旗下講話稿 自律自律自律自律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自律自律自律自律 新學期伊始,我們面對的是更年輕的挑戰,是一片需要我們用更多汗血揮灑的田野。此時此刻,我們不能放鬆懈...

如何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要深化對文化價值的認識,樹立文化擔當的責任意識,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夯實文化發展的根基,勇於和善於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切實提高文化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一 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善於站在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新視角 新維度,不斷學習,提高對文化發展的認識。1 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提高對文化價值的認識。2 加...

自信,自立,自強(演講稿)以上的

最近看了一本 哈爾羅傑歷險記 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這本書說的是哈爾和羅傑去海上找珍珠,結果被遺棄在乙個無樹 無草 無人的小島上。但是他們沒有絕望,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照料自己,又不斷地尋找求生的辦法,最終,他們乘著魚皮做的小船回到了陸地。他們在荒無人煙的小小島上都能努力讓自己活下來。相比之下,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