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十二首其二的後四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2021-03-03 21:31:12 字數 5839 閱讀 4772

1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抒發了光陰易逝、生命有限,作者未能實現人生價值的感情。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陰流逝不捨晝夜,並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

本題第五首雲:「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飲酒》第十六首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可見淵明平生志事,在於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

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

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結蒼涼無盡。

陶淵明的《雜詩其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樓:幼稚園的小噴友

雜詩 其二 陶淵明 (東晉)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這是陶淵明《雜詩十二首》的第二首。寫詩人中夜不眠時的情懷,抒發了事業無成的感慨。

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後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淒寒心境。接下來的兩句陶淵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可以陪自己說話喝酒的知己,從而感嘆歲月如梭匆匆而過,空留乙個沒有實現大志的自己。

詩的結尾把悲傷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悽,到天亮的時候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對人生的嘆息。這是陶淵明眾多表現自己鬱鬱不得志的詩作中的一首。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鑑賞

3樓:匿名使用者

1悲戚(悽) 2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萬里河山一片寧靜肅然,籠罩在月光之下。望著這浩蕩空闊的景象,詩人的心被感動了。 3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席冷」襯托出「心冷」,刻畫了自己「不眠」的淒寒心境 4這首詩寫乙個不眠的秋夜,用環境的清冷襯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獨,又以時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騁的悲悽,意境空曠,慨嘆時光流逝、壯志難酬的情懷。

4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的詩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對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對於人類生活來說,其意義乃是長青的。

《雜詩》第二首與第五首,所寫光陰流逝、自己對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業無成、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就具有此種意義。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蕩蕩者,廣大貌。

景通影,輝與景,皆指月光。起筆四句,展現開一幅無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晝去夜來,正是光陰流逝。

西阿東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此一幅境界,即為一宇宙。

而蕩蕩輝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體現。由此四句詩,亦可見淵明筆力之巨。日落月出,並為下文「日月擲人去」之悲慨,設下一伏筆。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樸素淡。不妨比較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雖然境界相似,風格則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換不得「素月」。

「風來入房戶,中夜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從晝去夜來之一特定時分,來暗示「日月擲人去」之意,此四句,則是從夏去秋來之一特定時節,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涼風吹進窗戶,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氣候之變易,遂領悟到季節之改移。以不能夠成眠,才體認到黑夜之漫長。

種種敏銳感覺,皆暗示著詩人之一種深深悲懷。「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和念去聲,此指交談。

揮杯,搖動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將悲懷傾訴出來,可是無人與我交談。

只有揮杯勸影,自勸進酒而已。借酒澆愁,孤獨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約即是從陶詩化出。

不過,陶詩澹蕩而深沉,李詩飄逸而豪放(詩長不具引),風味不同。「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

光陰流逝不捨晝夜,並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本題第五首雲:「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飲酒》第十六首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可見淵明平生志事,在於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

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

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結蒼涼無盡。  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

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

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於此。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如何鑑賞

5樓:百度使用者

陶淵明的人物生平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號五柳先生,潯陽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考證陶為奚族人,但其證據略顯薄弱)。(《宋書》隱逸傳雲:

「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諡稱靖節居士,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

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

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慄裡(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

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歷代方志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里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臺、賦詩灣、顧淵石、醉臥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築。

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巨集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

他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斗公尺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2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恨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

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他用客觀的記敘方式虛構了一些情節,塑造了乙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的生活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

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白日淪西阿》賞析

白日淪西阿①,素月出東嶺②。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③。風來入房戶④,中夜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 不眠知夕永⑤。欲言無予和⑥,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⑦。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⑧。

【註釋】①淪:沈。阿:

山嶺。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萬里輝:

指月光。蕩蕩:廣闊的樣子。

景:同影,指月輪。這兩句是說萬里光輝,高空清影。

④房戶:房門。這句和下句是說風吹入戶,枕席生涼。

⑤時易:季節變化。夕永:

夜長。這兩句是說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 ⑥無予和:

沒有人和我對答。和,去聲。這句和下句是說想傾吐隱衷,卻無人和我談論,只能舉杯對著隻身孤影飲酒。

⑦日月:光陰。騁:

伸、展。這兩句是說光陰棄人而去,我雖有志向,卻得不到申展。 ⑧此:

指有志不得申展這件事。終曉:徹夜,直到天明。

這兩句是說想起這件事滿懷悲悽,心裡通宵不能平靜。【賞析】陶淵明的詩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對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對於人類生活來說,其意義乃是長青的。《雜詩》第二首與第五首,所寫光陰流逝、自己對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業無成、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就具有此種意義。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蕩蕩者,廣大貌。景通影,輝與景,皆指月光。

起筆四句,展現開一幅無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晝去夜來,正是光陰流逝。西阿東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此一幅境界,即為一宇宙。而蕩蕩輝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體現。

由此四句詩,亦可見淵明筆力之巨。日落月出,並為下文「日月擲人去」之悲慨,設下一伏筆。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樸素淡。

不妨比較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雖然境界相似,風格則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換不得「素月」。「風來入房戶,中夜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從晝去夜來之一特定時分,來暗示「日月擲人去」之意,此四句,則是從夏去秋來之一特定時節,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涼風吹進窗戶,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氣候之變易,遂領悟到季節之改移。以不能夠成眠,才體認到黑夜之漫長。種種敏銳感覺,皆暗示著詩人之一種深深悲懷。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和念去聲,此指交談。揮杯,搖動酒杯。

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將悲懷傾訴出來,可是無人與我交談。只有揮杯勸影,自勸進酒而已。

借酒澆愁,孤獨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約即是從陶詩化出。不過,陶詩澹蕩而深沉,李詩飄逸而豪放(詩長不具引),風味不同。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陰流逝不捨晝夜,並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

本題第五首雲:「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飲酒》第十六首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可見淵明平生志事,在於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

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一結蒼涼無盡。

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

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於此。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鑑賞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如何鑑賞

1悲戚 悽 2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 蕩蕩空中景 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萬里河山一片寧靜肅然,籠罩在月光之下。望著這浩蕩空闊的景象,詩人的心被感動了。3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 席冷 襯托出 心冷 刻畫了自己 不眠 的淒寒心境 4這首詩寫乙個不眠的秋...

寫作背景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他的生平經歷使他深深了解魏晉門閥士族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 陶詩在平淡衝和的整體風格下,有著太多的有關悲情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四類 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羈旅 離別之悲,4.孤苦之悲.陶淵明雜詩十二首 其二 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 蕩蕩...

杜甫的《曲江其二》這首詩怎麼讀,求杜甫《曲江二首》譯文。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賞析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處,原為漢武帝所造。唐玄宗開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