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都讀了可是都忘了還有什麼意義?

2025-06-26 10:15:27 字數 1578 閱讀 8854

1樓:於廷豹

‍有一種東西,叫做記憶的沉潛。蘇轍曾說:「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翻譯成現代口語,大致意思是:早年讀書似乎沒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審察事物時卻發揮了奇特的功效。這便是記憶的沉潛。

八月長安曾在《橘生淮南》裡說過:「每個人其實都是乙個孤獨的星球,很多的時候,讀書其實沒有什麼太大指導意義,不過就是發現,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比你倒黴或者出色的人有的是,不會覺得太孤單。如果有時覺得困惑,有想不通的事情,不跟朋友交流怎麼辦?

書裡面會有答案嗎?答案是否定的,不過至少會讓你知道,從古到今跟你有同樣煩惱並且同樣在尋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不孤單。而且,前人的經驗的確很多值得借鑑。

看書的好處就在於書中的道理比那些婆婆媽媽的傢伙講的道理深刻簡單得多。其實很多時候讀到這樣讓你有共鳴的句子,往往在興奮的同時也覺得疲憊。你好不容易零零星星積聚到些微靈感,驀然抬頭,卻發覺前人早已將之發揚光大,做得好過千倍萬倍。

我們被日常生活瑣事逼迫出了一點生活智慧,這並不假。只是我們想盡辦法去闡釋和描繪的的東西,前人早就把它說的通透,沒有發揮的餘地了。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空前絕後。

書看多了之後,你會發現,即使你記不住那些道理和內涵,但它也會在你的記憶和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這些書中所傳遞出來的思維,將會對你的一生都產生深刻的影響。

讀書是不是會忘?

2樓:漠北刀客

讀書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在很多人閱讀的過程中會產生讀完就忘的情況,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會打消人們的積極性,甚至懷疑讀書的作用。實際上這並不書的問題,而是我們閱讀方式的問題。

1.閱讀時應先調整我們的狀態和環境。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狀態的不同會直接影響我們做事的效果,讀書時的狀態也是影響我們閱讀效果的重要因素。書籍者辯肢一般篇幅較大聯絡性較強,所以我們需要長時間地集中我們的注意力,因此我首世們專注讀書和遊離讀書的效果自然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知識遊離地讀書浮淺地讀書那麼書中的內容我們自然無法有效理解與吸收,我們讀懂的只是我們熟知的漢字而已。所以讀書前或者長時間讀書後我們應當調整一下自己的狀態,整理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休息一下再讀書都會比強迫自己要好得多。

2.書從來不是讀一遍。

很多人讀書時都灶做只是讀一遍就丟下了,書中的大致內容可能我們會記憶一些,但是很多在閱讀時遺漏的問題,閱讀後遺忘的細節,這些都需要多次閱讀才能有效進入我們的心中,有句話就厚書讀薄,薄書讀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讀完書要學會總結覆盤,可以羅列出書中的重要內容,在簡要的概述內容中我們又可以將其拓來,如果你在讀完書後能做到這些就說明這本書讀透了。

3.想獲得知識首先要學會分享知識。

教與學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明白,要想學到知識內容的精髓,學會教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分享知識。我們讀過書,然後把這本書的內容講給別人聽,別人提出問題,你用你對書的理解他的問題,這一套流程會極大加固你在書中汲取的知識,並且你有大量的思考,可以真正的讓知識內化於心。

4.記憶的重要方式就是回想。

這不僅僅適用於讀書,還適用於其他方面的學習,我們學到乙個新知識,努力地回想會極大加固你的記憶,即使有些東西我們回想不起來,看一看書,這個知識也會被記憶的更加深刻。

讀了很多書,也忘了很多,那麼讀書的意義何在

享受的是看那本書時的那個愉快的時候,就算一本書你只記住一句話那也是收穫。我喜歡看書,各種各樣的,看完也會忘記很多,但是很享受那個過程 潛移默化中給你影響。就算你度過的書都忘掉了,可是跟不讀書的人還是有區別的,內在和外表都是。讀了很多書,也忘了很多,那麼讀書的意義何在 既然你問有什麼用,我就舉例子給你...

清朝劉庸都寫過哪些書,劉墉都寫過什麼書?

應該是清朝的劉墉,作品只有 石庵詩集 劉墉 1719年 1804年 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 書法家,父親劉統勳是清乾隆年間重臣。乾隆十六年 1751年 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 太原府知府 江寧府知府 內閣學士 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 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

讀過的書很多都忘記了,讀書還有什麼用

肯定有必要讀書啊,剛讀完就忘記了有可能是沒有用心的去看,還有就是當你需要用的時候它自己就冒出來了 讀書有用的前提,你是公眾人物,明星,教育家,主持人,演員.要不然你被主持人採訪,做節目,你書讀的少是不是顯得很傻比,丟人.王寶強就是個例子,書讀的少,做節目採訪,傻裡傻氣的.如果你書讀的多,那麼你說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