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南戲的劇本大概有多少章?

2025-04-28 23:15:04 字數 2613 閱讀 4508

1樓:老孫頭聊娛樂

繼承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南戲的劇本大友咐坦概有十六本。

明清傳奇是古代中國戲曲樣式簡型。在形式上承繼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乙個劇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家還特別注意結構的緊湊和科渾的穿插。

傳奇的**也是採取曲牌聯套的形式,但比南戲有所發展,一齣戲中不再限於乙個宮調;曲牌的多少,也取決於劇情的需要;所有登場的角色都可以演唱。傳奇在語言運用上給我們總的印象是典雅有餘,當行不足,謹嚴有餘,生動不足。劇中許多曲詞,我們在書房裡低徊吟詠,真覺情文並茂;而搬到舞臺上演唱,不見得入耳就能消化,這實際上表現了明清文人劇作的共同特徵。

南戲也稱「戲文」,是元朝時用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是由宋雜劇、唱賺、宋詞以及里巷歌謠等形式綜合發展而形成的。一般認為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在南方民間廣為流傳。在元代南北統一之後,南戲逐漸北上,出現了南北戲劇藝術交流的局面。在戲曲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在明成化、弘治以後,南戲進一步發展演變為「傳奇」,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最初流行於浙江溫州一帶,故又名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

南戲形成於北宋末期南宋初期,南宋末年流傳到杭州,發展成為成熟的戲曲藝術。到了元代初期,蒙古統治者提倡雜劇,南戲一度衰落,到了元末,雜劇衰落,南戲才得到了發展。這出戲結構新穎,採取雙線交替發展好桐、互相映照的手法,將相府與農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戲中還注重對人物心理的揭示,語言富於文采又接近口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到了明代進一步發展為傳奇,以後又與地方聲腔結合,形成各種地方劇種,在戲曲史上留下深遠的影響。

2樓:愛仕達各色

有16章,戲曲按本算的,一共有16本,每一本有30出左右。

3樓:創作者

南戲的劇本有16本,每一本有30出擾清,講的明亮特別的詳細,細節描述的也非常真實,緩槐前所以南戲才會受到大家喜歡。

4樓:王志剛剛剛

南戲的劇本大概有三章,一般來說都是有一定的格式的。

現仍存留的南戲劇本有哪些?

5樓:漫閱科技

現仍存留的南戲劇本有《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白兔記》(成化本)、《琵琶記》(清陸貽典鈔本),以及經後人修改過的《荊釵記》、《拜月亭記》、《殺狗記》、《趙氏孤兒》、《破窯記》、《東窗記》、《蘇秦》、《黃孝子》、《三元記》、《牧羊記》、《尋親記》、《胭脂記》等。

條撒:在完全失傳和存佚的尚待查考中屬南戲之首的哪些?

一些仍有佚曲可錄的約134種,完全失傳和存佚的尚待查考的有86種,如為南戲之首的《趙貞女》、《王魁》等,大多隻能從各種文獻中查考其故事情節,另在現今福建的梨園戲和莆仙戲中,還遺存某些南戲劇目,有的至今仍在演出。

南戲劇本是怎樣分場的?

6樓:漫閱科技

第一場是介紹作者立意和劇情梗概的開場戲,稱「副末開場」。第二場開始正戲,主要人物要儘先在前幾場出場,以後的場子則要注意角色行當的勞逸和主次場的安排,注意調劑場子的冷熱。全劇圍繞主角生、旦戲的主線進行,中間穿插淨、醜、末的插科打諢,戲劇情節,並以曲、白和科介(動作)作為表現的手段。

我國現存最早的南戲劇本是什麼?

7樓:漫閱科技

南戲早期劇本儲存下來的很少,只有《張協狀元》被公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南戲劇本。《琵琶記》的時代可以確定是元末明初。現在能看到的《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劇本都經過了明代人的修改。

南戲作品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8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南戲中大量的作品以愛情婚姻故事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社會劇、公案劇、歷史劇和神仙道化劇。南戲的題材或取自現實生活,或來自民間傳說,或根據前代作品,但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觀念和理想願望。但在南戲作品中也普遍存在著封建說教和因果報應思想,這是其糟粕。

南戲的劇目概述?

9樓:超級曉曉亞

自宋元以來,有名目留存的南戲共238種,有殘文佚曲流傳的約為130多種,但現有完整劇本流傳的僅19種。早期南戲作品以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為主,主要有《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包括三本戲文∶《張協狀元》、《小孫屠》和《宦門子弟錯立身》。

其中《張協狀元》是現存最完整的早期南戲劇本,創於八百年前南宋時期的溫州「九山書會」,其開場的《滿庭芳》詞中寫道∶「這番書會,要奪魁名。占斷東甌盛事,諸宮調唱出來因」。元末明初流行的《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和《殺狗記》合稱「四大南戲」,是南戲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琵琶記》是南戲發展的頂峰,由溫州瑞安人高則誠於元朝至正年間,依南宋流傳的《趙貞女蔡二郎》戲文編撰而成。《琵琶記》在中國戲劇史上被稱為「詞曲之祖」,是南戲時代與傳奇時代間的橋樑,對明代戲曲創作的影響非常深遠。其餘有完整留本的南戲∶《東窗記》、《破窯記》、《劉希必金釵記》。

南戲劇本是如何用分場的形式來表演的?

10樓:漫閱科技

分場即以人物的上場下場為界線,把劇本分成若干段落。其中一般交代情節的則一筆帶過,稱過場。需要集中刻畫人物和表現戲劇衝突的場子則細筆描畫,刻意求工。

名詞解釋 散曲,考研名詞解釋 散曲 ,元雜劇 ,南戲,話本

散曲是中國古代文學體裁之一。在元代興盛,和唐詩宋詞同為一代之文學。又稱為 樂府 或 今樂府 散曲由宋詞俗化而來,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 曲調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於民間新聲的中國 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它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基本形式。後來隨著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個性鮮明的鮮活市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