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踏青是什麼意思?端午節為什麼要踏青

2023-01-04 08:25:06 字數 3734 閱讀 1716

1樓:網友

1、踏青是清明節的習俗。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舊時曾。

2樓:眉眼和你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

踏青,又叫探春、踏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遊覽。踏青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記載:「上巳(農曆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

杜甫在詩中也曾記載了皇家浩浩蕩蕩春遊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北京民俗歷來有踏青的講究,每當青草依依、清水漣漣之時,人們便脫下長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鄉野山間賞景散心,一冬的沉悶一下子便煙消冰釋。

踏青在濟南也是歷史悠久,老濟南人都能說出踏青的來歷。明朝王象春在《齊音》中就有《踏青》詩:「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黃昏未得回。「詩中有按語說:「三月,士女竟相出城南下院踏青,山南花開最勝,猶是太平光景。

3樓:網友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舊時曾以清明節為踏青節,不過,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後來則以清明出遊踏青居多。

起源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

《尚書·大傳》曰:「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在西周,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就已成為禮制。

據《禮記·月令》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東郊。」

先秦時,齊國有「放春三月觀於野」之俗;魯、楚也有春日出遊之習。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踏青的起源,也與上巳節的出現有關。

上巳節,日期為三月的第乙個巳日,故而得名。其源頭可追溯到遠古,即夏代之前的仍處於母系氏族的男女擇偶制度,當時未有婚娶,實行的是乙個氏族和另乙個氏族的季節性的群婚制度。

後來發展到對偶婚,進入父系社會又有了婚娶之禮,出現了父系家庭。經過乙個漫長的冬天之後,被寒風禁錮在屋內的青年男女們迎來春天,迎來繁忙的耕種、生產生恬,同時也有了擇偶相配、生育的需求。

這樣人們便在祭祀地神(社神)、春神求農業豐收之後,又祭祀女性的生育神兼媒神以祈求子嗣繁衍,同時男女互相擇偶,歌舞歡會,然後相配。當時,踏青的古俗是圍繞著這些主題的:迎來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則求偶,要春嬉、歡會、歌舞、放縱。

另外還有跳儺驅疫、求雨雩禮等活動。

4樓:燕趙騎士

也就是端午節適合去郊外看風景,青草紅花,風景很好。

端午節為什麼要踏青

5樓:文得課堂

端午節不踏青,清明節才踏青。

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為什麼端午節要踏青?

6樓:留下一片林

從生理上看,踏青最有利於人體的健康。春天陽氣上公升,樹林中、田野裡、河邊、湖畔,空氣清新,飽含負氧離子,經常呼吸,可以使人心肺受益,精神大振,有消除疲勞、防止春睏、調節神經等作用。

7樓:助人知識窗

因為熱愛生活。與春芳夏勝之日同在!

端午節踏青是什麼時候

8樓:野花

端午節前一天的晚上玩通宵到第二天早上結束。

踏青是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端午節早早的起來 去採愛蒿 (一種草類)

用早晨的露水洗臉 叫做踏青。

端午節踏青嗎?

10樓:風劉才子腎寶儒

清明節踏青。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主要習俗: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動長達乙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

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11樓:文得課堂

其實是可以踏青的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舊時曾以清明節為踏青節,不過,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有正月初八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後來則以清明出遊踏青居多。

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12樓:松花江雪球

少數地方踏青,比如哈爾濱。

13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踏青,端午節不踏青。

踏青是什麼節日之前的習俗?

14樓:匿名使用者

踏青是清明節前的習俗,清明時節雨紛紛,正是踏青好時候。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乙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

踏青的古俗是圍繞著這些主題的:迎來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則求偶,要春嬉、歡會、歌舞、放縱。另外還有跳儺驅疫、求雨雩禮等活動。

15樓:網友

踏青是清明節的習俗。

踏青,又稱探春、尋春等。早春四月,春光明媚、萬物復甦,到處生機勃勃,是郊遊的好時光。清明前後,人們樂於到戶外,享受郊野嬉遊的難得時光。

清明節習俗:

1、踏青。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2、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3、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4、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16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上是指清明節, 踏著青綠野草,往祖墳去祭拜。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條,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民諺說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過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 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據了解,早在晉代人們已經開始把艾蒿 即艾草 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展為掛艾人。端午節掛艾草的原因 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 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

端午節是什麼,什麼是端午節

端午節的起源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 的意思和 初 相同,稱 端五 也就如稱 初五 端五的 五 字又與 午 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 午 月。又因午時為 陽辰 所以端五也叫 端陽 五月五日,月 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

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為了祭奠屈原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公尺,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 筒粽 的由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