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 什麼意思?出自哪裡?急

2022-08-11 08:55:04 字數 1898 閱讀 2719

1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論衡》,人死後會變成有靈智的鬼物

聖賢之業,皆以薄葬省用為務。然而世尚厚葬,有奢泰之失者,儒家論不明,墨家議之非故也。墨家之議右鬼,以為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故引杜伯之類以為效驗

2樓:李惠恩

我個人理解

人死以後就會成為神明或鬼怪,這樣的話就會變得無所不曉

出自那裡不太清楚,是不是淮南子阿?

3樓:匿名使用者

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人死後變成鬼神,他就什麼都能知道了.出自《論衡》

漢像磚是什麼?

4樓:沐沐

漢畫像磚是一種表面有模印、彩繪或雕刻影象的建築用磚,它形制多樣、圖案精彩、主題豐富,深刻反映了漢代的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是中國美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許多漢畫像磚陸續在中原一帶出現,這些磚上繪有闕樓橋梁、車騎儀仗、舞樂百戲、祥瑞異獸、神話典故、奇葩異卉等,內容珍奇,畫技古樸,成為研究我國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寶貴文物。若干年來,畫像磚一直為學界、藝界、藏界所珍視,許多碩儒名士收羅品題,殊為雅事,漢畫像拓片也成為一紙難求的「寶物」。

漢畫像磚是中國漢代最珍貴的影象資料相簿之一,存世量大,藝術價值高,蘊藏著很多古老而新鮮的元素,具有巨大的視覺藝術開發和拓展應用價值。中國畫像曾和日本浮世繪一道進入歐洲,對20 世紀初的現代派繪畫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若其潛在的價值被完全開發出來,必然在中國當代藝術中掀起一場巨大的變革。

因為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公升期,所以漢畫藝術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朝氣蓬勃的生命力、無拘無束的創新氣場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氣質。把漢畫像磚影象展示出來,用現代人能接受的語言加以闡釋,讓人們先了解和讀懂它,然後主動接納它從而被吸引。這是把漢畫像磚藝術推到世人面前的第一步。

以後網路、影視等多種傳媒再逐漸跟上,總會把大漢雄風植入青年一代的知識庫裡,身體力行地逐層揭去傳統文化的神秘面紗,讓時代和世界樂意接受、渴望接受。

5樓:我認得你

中國建築陶器的燒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開始的,秦漢時期建築用陶在製陶業中佔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為畫像磚和各種紋飾的瓦當,素有「秦磚漢瓦」之稱。《史記·蒙恬傳》載:「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將三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

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至陽山,透蛇而北。」在高山峻嶺之頂端築起雄偉浩邁、氣壯山河的萬里長城,其工程之巨集大,用磚之多之精美,舉世罕見。東漢初期,畫像磚的應用從中原地區擴充套件到四川一帶,中原地區畫像磚墓到東漢後期為小磚所替代,而四川則延續到蜀漢時期。

這些磚紋內容豐富,有反映各種生產活動的播種、收割、舂公尺、釀造、鹽井、探礦、桑園等;有描寫社會風俗的市集、宴樂、遊戲、舞蹈、雜技、貴族家庭生活等;還有車騎出行、闕觀及神話故事等等,是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的現實寫照,在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及藝術上有著重大價值。

6樓:雙子秋風

就是漢代磚墓牆壁上的磚,就像現在的浮雕一樣,描述了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方面的題材

現在的大部分出土於南陽,在南陽漢畫館儲存。

徐州歷史古蹟

7樓:匿名使用者

龜山漢墓,獅子山楚王陵

徐州的楚王陵是誰的墓地

8樓:筱鴨電影

劉郢。劉郢,也叫劉郢客(?-前174年),漢朝宗室,西漢楚王,《史記》作劉郢。

其父楚元王劉交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前178年,其父劉交死後,劉郢繼位。一共在位四年。

前174年,劉郢去世,諡號夷,他兒子劉戊嗣位,即七國之亂的楚王。漢武帝時,其孫女解憂公主在江都公主劉細君死後和親烏孫。

9樓:來自楊柳胡小資的水蜜桃

徐州的楚王陵應該是劉戊的墓地,劉郢只在位三年

嘴巴死老是什麼意思,人死了,嘴張開,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有點像潮汕方言,意思是指乙個人什麼都不會,只剩下嘴巴能言善道,就算是歪理也要跟人家辯駁到變成真理。我也不太清楚,我感覺有可能是說你嘴比較笨不太會說話,也有可能說你是口風比較嚴 嘴巴比較嚴 的那種人吧。我也不太清楚這只是我的猜測。你女朋友是 人呀,你可以去問問他們 的人,應該會得到更好一些的理解...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什麼意思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是指 不會因為人的思想 想法而發生改變。如一顆石子不會因為希望它變成金子它就會變成金子。客觀世界是不為人的意志所轉移的。反之,主觀世界是可以為人的意志所轉移的。從內容上看,它包括兩個部分,即自然存在和人的社會存在。前者不依賴人的活動而獨立存在,後者形成於人的實踐活動之中,又不以人...

人若常改,非病既忘。是什麼意思呀?出自哪裡?

人豎祥若常改,非病中蠢既忘是無意義的。但有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之說。人賣纖陪若改常,非病即亡或作 非夭即亡,意思跟轉死性一樣,出自清朝康熙年間乙個著名典故。原來是 紅樓夢 第四回的脂硯齋批語,指乙個小鄉紳之子馮淵,自幼憎惡女性,只愛男人,及至他一眼看上被拐賣的丫頭英蓮,竟然即刻愛上,立志買來作妾,怎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