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為何沒被採納,孔子周遊列國傳播自己的思想,卻沒有國家採納,為什麼?

2022-06-01 11:50:02 字數 5561 閱讀 8781

1樓:餘音繚繞

生不逢時,死得其所。

春秋時候,天下逐漸趨於亂世,各個諸侯國都在加緊備戰,不想被別人吞併掉,淪為階下囚,古人對宗廟的概念是很強的,乙個諸侯是有自己獨立的宗廟的,一旦被人滅國,宗廟就面臨被毀,這是不孝的。雖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是這把祖宗基業丟了,讓祖宗孤魂野鬼,也是不孝有三中的一不孝。

孔子將就仁義,在那個亂世,是與時局格格不入的,所以沒有諸侯會去聽信和採納。梁惠王寧願相信陰陽家的鄒衍,出門算命踏方位,也不願意信儒家那一套就是這個原因。鄒衍到魏都大樑,梁惠王親自掃榻駕車相迎,你看尋秦記裡也對這個事情有隱射,鄒衍和紀嫣然還有龍陽君在魏國好吃得開?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而同一時期的孟子去大樑,魏王只是叫了聲「叟」,就是「老頭兒」的意思,待遇的差別可以看出當時儒家地位實際上是很低的,百家爭鳴,儒家排位雖然名列前茅,但是,還是不如法家、縱橫家、陰陽家、道家、墨家、兵家這些大門大派的。

2樓:

這要看當時的天下形勢。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西元前770~西元前476年)和戰國(西元前475~西元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艷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等等。「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複雜的政治鬥爭,特別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

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其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可以說他是個守舊派, 但是春秋戰國 卻是個社會大變革時代 所以 他的思想注定行不通 。

具體來說:

第一,各國都有諸子百家的人才,並且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而且有了一定的勢力,而孔子乙個

外來者沒有一定的根基,如何與各國的掌權者去爭。

第二,便是各國之間的關係,弱國接受,但旁邊的強國便會怕,怕鄰國的實力增長會威脅自己國

家的統治與穩定,於是會通過各種手段向其施壓,使其放棄孔子的思想。

第三,孔子的一些主張觸犯到了各國一些人(貴族,**,統治者)的利益,所以不被接受。

第四,當時是春秋戰國,是亂世,他的思想並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不現實的,在當時國家

要的軍隊,強大的軍隊去保障他的統治,去擴張去侵略,去掠奪。而並非治世。所以秦國

當時招賢,儒家的思想最為其不能接受,可以說當時是法家與兵家的天下。

所以他雖周遊列國,被人們所稱讚,但卻不被接受。

3樓:一路有

孔子所講的「仁」與當時諸侯的統治有衝突 因此沒被採納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思想在當時是不適合列國的君主的利益的

所以雖然尊重於孔子的名氣但是卻未必會採納他的思想

5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的孔子對世人,特別是統治者沒有現在的影響力大。只是代表了很多學說中的一種,沒有人會隨便採納與接受的

6樓:張亞飛

儒學是治國之道,但當時處於戰國時期,戰爭頻繁,沒有運用儒學的社會背景

7樓:西沿老農

對於乙個只會唧唧歪歪有點名氣但提不出建設性意見的人來說 能周遊列國已經不錯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其提出的儒家思想不適應當時統治者的需要,在春秋時期,各國紛戰,需要的是法家思想

9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是讓百姓,百官安禮守法,適合大統一國家治理。但不適合亂世爭霸。

10樓:週才保

因為其他君主有他自己的主見

孔子周遊列國傳播自己的思想,卻沒有國家採納,為什麼?

11樓:金果

原因:1、各國都有諸子百家的人才,並且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而且有了一定的勢力,而孔子乙個外來者沒有一定的根基,如何與各國的掌權者去爭。

2、便是各國之間的關係,弱國接受,但旁邊的強國便會怕,怕鄰國的實力增長會威脅自己國家的統治與穩定,於是會通過各種手段向其施壓,使其放棄孔子的思想。

3、孔子的一些主張觸犯到了各國一些人(貴族,**,統治者)的利益,所以不被接受。

4、當時是春秋戰國,是亂世,他的思想並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不現實的,在當時國家要的軍隊,強大的軍隊去保障他的統治,去擴張去侵略,去掠奪。而並非治世。

所以秦國當時招賢,儒家的思想最為其不能接受,可以說當時是法家與兵家的天下。所以他雖周遊列國,被人們所稱讚,但卻不被接受。

12樓:渤遼娃娃

我覺得,不符合人性。人性有利己性。而周禮是要人,克己復禮。

以前因為周王室武力強大,大家都不敢吭聲,

現在周王室不頂了,

大家也發展建設的有資本了,所以實力的天平變化了,又因為諸侯國之間關係不夠親密(如果兩國之間的關係像恩愛的夫妻一樣,他/她們之間還用搶嗎?都是自己的財產!)。

所以人性的利己性就表現出來了,

直到其中一國,完全兼備,天下一統,(都歸了自己的腰包),才算完了。

個人認為。

13樓:夏俊彥——玲

孔子強調克己復禮以為仁,希望通過周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還是比較重武的。

14樓:伊爾美嘉奧斯

孔子的思想 主要是倆點 克己和服禮 換句話就是 克制自己 服從周朝禮節 可以說他是個守舊派 但是 春秋戰國 卻是個社會大變革時代 所以 他的思想注定行不通

15樓:木土楠

孔子維護周禮的政治理想偏於保守,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做法受到當時很多人的非難。因為當時政治想當動亂,各國戰亂不斷,孔子宣揚的是:「仁」「禮」的思想,不符合當時的社會,春秋時期各國需要的是法家**集權制的思想主張。

16樓:流夕成墨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需要暴力手段統一,孔子的仁政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

17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的政治生態不適合讓儒家思想成為執政者的指導思想

18樓:鮮血

不切實際…那時大家爭霸,要一統

孔子周遊列國為何不受重用

19樓:加菲貓的鬍子

他的主張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政治不符合,他的主張用仁義禮樂的「王道」是治理國家,而當時是乙個需要「霸道」的時代。

20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外號孔老二。在當時的社會正處於大變革的時代,社會要進步,國家需要的是法制,而他宣傳的的禮,夢想恢復周朝的奴隸社會制度。自然是不會受到歡迎的。

21樓:匿名使用者

他的主張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政治格格不入,他的主張使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而當時是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而當國家需要長治久安時,就需要他的治國思想了,這也就是在他辭世幾百年後他的牌位被人供奉的原因之一了。

22樓:匿名使用者

政治需要的是立竿見影、著實有效,用孔子的方法10年、20年,甚至100年都未必能看到效果。打個比方,你去看看哪家公司是靠著儒家思想在管理的。如果管理者一開始就把人的道德提到乙個很高的水平上,那現實會告訴他這種人其實不多,而且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或者這麼說,只有公司的高層你能用儒家思想去要求他們,但是高付出就意味著高回報,只是這回報不為人所共知罷了。什麼無償加班?什麼廢寢忘食?

都是做給被管理者看的。孔子是聖人,但是遵從儒家的人都不是,即使有個人做到了,能否推行開這是最大的乙個問題,這是儒家的悲哀之處。

23樓:匿名使用者

不會審時度勢。但是始終堅持自己的思想

2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一山望著一山高.不肯在乙個地方停下來混.

25樓:西門石橋

孔子的政治主張當時顯得很迂腐。

當時是戰爭頻繁的時期,大國欺負小國,小國要發展自強。孔子卻要先行禮儀,感化他人,是無法行得通的。

當時各國急於要加強軍事和經濟,孔子卻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規蹈矩。

孔子也確實對軍事和經濟不懂。不明白生產關係如何調整、財政稅賦如何整頓、軍隊如何訓練。與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孔子周遊列國,為什麼沒有被搶劫

26樓:henanluoji好

搶什麼呢?人又多,錢財又少,沒什麼油水。

孔子周遊列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結果怎樣?為什麼?

27樓:整天三心二意

因為他想宣傳自己的主張.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戰爭.但那個時候正是春秋時期,各國多想能擁有更多的土地,只有進行戰爭.所以不可能聽他的 ,孔子的政治主張當時顯得很迂腐。

當時是戰爭頻繁的時期,大國欺負小國,小國要發展自強。孔子卻要先行禮儀,感化他人,是無法行得通的。

當時各國急於要加強軍事和經濟,孔子卻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規蹈矩。

孔子也確實對軍事和經濟不懂。不明白生產關係如何調整、財政稅賦如何整頓、軍隊如何訓練。與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孔子周遊列國,為何不入秦國

28樓:匿名使用者

秦國無禮而言,孔子講禮,入秦何為?

2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春秋時的人,而秦國是戰國時的,他們不在同乙個時代,而春秋時還沒有秦國呢。

孔子為何周遊列國?

30樓:喜腦弓子

他想宣傳自己的主張,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戰爭。但那個時候正是春秋時期,各國多想能擁有更多的土地,只有進行戰爭。

31樓:蝶影小妹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實踐自己的儒家學說,但是他的學說是過時的,所以大家都不用他,只能教書了

32樓:

他想找到乙個肯奉行他理論的國君,施行他的仁者愛人,不想看人民苦難。

33樓:瓊婁玉宇

宣揚自己政治主張,尋求各諸侯國當政者支援

34樓:魏軍馬前卒

學而時習之。我認為他是在實踐自己的學問。

35樓:聖雪

因為魯國不用它,找乙個用他的國家,又總是找不到,所以就周遊了。哈~

36樓:

孔子出生時,周室已衰。周天子徒擁虛名,既不能制諸侯,列國諸侯亦常受制於有實力之貴族。列國彼此相爭,各國貴族亦常作亂。

於是禮制崩解,傳統習俗的規範力量消失,天下遂進入無**狀態。孔子面對此一嚴重的時代問題,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為己任。

他認為留在魯國不可能有什麼作為,就領著一批學生離開魯國到別處去推行他那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去了。

孔子熱心政治活動。他周遊列國14年,先後到過衛、曹、宋、鄭、陳、楚等國,希望有機會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忙著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被吞併的危險,整個社會正發生變革。

孔子宣傳的那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大家對他敬而遠之,尊敬他卻不重用他。他四處碰釘子,最後又回到魯國。

從此,他專心一志在家裡編書和教授學生,直到73歲死去。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腦筋急轉彎

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為了尋求新的從政機會。一為 送女樂 事件,二為 失膰 事件,三因孔子主持隳三都的事件。四是孔子為實現自己的抱負而走。孔子一直懷著仁政德治的治國理想,幾年前在中都小試鋒芒,取得成功,加強了信心。但孔子被排擠,認識到魯國非實現自己政治理想之地,於是另闢蹊徑,另找出路,到別國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