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021-06-05 20:42:39 字數 734 閱讀 4065

1樓:通古紀聞

1、意思是說,對別人不能求全責備,對自己要嚴格約束唯恐不夠。

2、這句話出自於《尚書·伊訓》。

3、原文是:嗚呼!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以至於有萬邦,茲惟艱哉!

拓展內容:《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考證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

2樓:河南華圖培訓學校

這句話出自《尚書·商書·伊訓》。原文為“嗚呼!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

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以至於有萬邦,茲惟艱哉!”。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去世後,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長孫太甲為帝。

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教導太甲。這段話當是史官記錄的伊尹的言論。伊尹教導太甲說:

“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在上位者能夠明察下情,這樣在下位者才能夠對上竭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對別人不能求全責備,對自己要嚴格約束。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原毀》中說:“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潛書》有言:

“與人當寬,自處當嚴。”也是講的同樣的道理。“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便被視為個人良好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