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講究平仄格律,平仄是什麼,古詩中的「平仄」是什麼意思?

2021-04-25 00:24:07 字數 6333 閱讀 6535

1樓:弘玉蓉榮卿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乙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釋,

就是不平的意思。

簡單地說,就是發音。

2樓:賀淑珍光女

平仄復píngzè

制[level

and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

詩文的韻律。平仄是

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去,入聲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恆的話題。

古詩中的「平仄」是什麼意思?

3樓:取會不字名

平仄的意思: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4樓:布金山李正立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

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平仄是指語速,平仄新論強調,建立自然的平仄,而不是書本上的平仄。

調型口訣(一)

起音高高一路平, 由中到高往上公升,

先降後公升曲折起,高起猛降到底層。

聲調調型口訣(二)

陰平高高莫低昂,陽平從中往上揚,

上聲先降尾再起,去聲從高向下降。

五言絕句四種格式:

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起首句押韻 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起首句押韻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以五言詩的基本平仄格式來講,變成七言詩就成了這樣: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絕句的第二種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絕句的第三種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絕句的第四種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5樓:武全

古代漢語分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

平聲為平,

仄聲是上聲、去聲和入聲。

現代漢語也有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它是這樣由古代漢語變化來的:1、平分陰、陽;2、入派三聲。也就是說原來的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入聲字歸入平聲、上聲和去聲中。

6樓:野草蒼茫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7樓:陽光的笑對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8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公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並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9樓:芊芊細草叢

[píng zè]

平仄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詩詞中的平仄要求很嚴嗎?必須得講究平仄嗎?

10樓:我是誰

詩詞中的平仄要求嚴格,格律詩講究平仄,填詞要講究平仄,古體詩除了押韻外不講究平仄。

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概念。

關於四聲、平仄的觀念是從南北朝才開始有的,齊梁以前沒有什麼平仄,當然寫詩也不考慮平仄。在齊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

在齊梁以後,詩人開始注意四聲與平仄的應用,沈約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詩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說完全基於四聲與平仄理論,不過後人對於八病並不是完全認可。

在初唐時期近體詩(格律詩)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則,四種平仄相間的基本句式,按照對仗、黏連規則組合成了四種詩體。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納入了科舉考試,舉子們作詩時「平仄」有問題就出局了,絕對不能有半點馬虎。

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總結即齊梁以前的古人作詩不考慮平仄;齊梁以後的古人作詩分兩種,作格律詩要注意平仄,作古體詩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即可。

11樓:完美假知己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

一、難以規範,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

至於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一定,主要還是看什麼型別的詩。古風詩對於平仄的要求每那麼嚴格,押韻就差不多了。

詞,是一定要符合格律平仄的。當然,近代有所謂的散詞一派,我個人表示無法接受。散詞給我的感覺,與現代詩無異,是硬要扯上古詞的大旗。

13樓:鴻鵠涼簘

詩詞一般沒有這麼要求的。

仄平一般是規定對聯末尾的那個字的。

上聯末字必仄,下聯末字必平!

這是對聯的嚴格要求!而不是詩詞!

14樓:望月近影

律詩、詞要求很嚴格,五古、七古、駢體、六言等不太嚴格。

15樓:面壁

如果你要寫格律詩,那肯定要講究平仄粘對等規則在內的格律規則。

不過,寫詩未必非得依格律規則來,畢竟格律詩只是古詩的乙個分支。像李白誰能超過,可他對格律就不以為然,而像王文鬱等格律研究專家未必寫得出好詩來。

個人看法:其實把四聲分為平仄兩類,本身也不是很合理的。格律開始時是沒有平仄一說的,就是依四聲定規則,後來發現難度太大,這個遊戲規則很難遵守,便將它分成了平仄兩類。

其實,平仄感本是虛無的,只是通過學習後強加給自身的一種條件反射。押韻和對仗是真實存在的東西,能叫人明顯感覺到,而平仄是什麼,只是一種概念上的歸納定義。適當的音調搭配(而非平仄)的確讀來好聽(其道理類似作曲),但平仄搭配基本固化,就詩的表現力來說,本身就是不合美學的,其表現力類似於給任何詩都套上《跑四川》的調子。

後補:其實我寫詩,一般還是就寫的格律詩。人也是挺矛盾的啊……

古人寫詩講究平仄,讀起來抑揚頓挫,那「平仄」到底是什麼?

16樓:雅澤雙魚

中國古人的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近體詩是合平仄的,古體詩相對自由,可以不合平仄,但是得押韻,通順。這與漢字聲韻學的發展有關,是以唐朝近體詩的出現為分界點的。

古人的詩原本是不講平仄的,因為詩歌出現早期千餘年,一直沒有「平仄」這個概念。詩從最早的民歌形式到後來的貴族上層用來交流溝通,直到上層文人開始普及,一直是在吟唱的模式下發展。也就是說,早期的詩,就是用來唱的,自帶**屬性,與漢字本生的音調是不同的,後來文化開始普及,詩作大量出現,就開始脫離**而單獨存在。

但是對吟誦發音還是沒有規範。

直到魏晉時期文學奇才曹植的出現。曹植開創了文字修飾的先河,文辭優美雕琢,在詩歌創作上詞彩華茂,情深雅正,卓爾不群。他的「仙才」與李白、蘇軾並稱於世。

同時,他精心鑽研東漢時期傳入的佛經,為了讓印度的**翻譯成漢文後更加適合梵音唱經的表達,用自己的文學知識對佛經進行重譯整理,在這期間發現了漢字的部分發音規律,創造了「梵唄」。梵唄是中華漢字音韻學的開端。

曹植的文辭修飾流派和聲韻學追隨者眾,詩人們開始重視文字的華美以及吟哦時的腔調,詩的創作開始走向文字和發音共同美化之路。魏晉之後的南北朝,佛教在南朝大行其道,甚至成為國教。在梵唄基礎上的聲韻學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很多韻書和研究者。

這其中沈約既是大詩人,也是聲韻學家。他的《四聲韻》提出了四聲為「平上去入」。把這四聲的字,間隔使用在詩句裡,就形成了抑揚頓挫的上口節奏感。

這種四聲標註漢字的方法,迅速在詩人創作中流傳開來。並開創出講究文辭和發音美化的宮體詩,也就是「齊梁體」,成為唐朝近體詩,也就是格律體的基礎。

格律詩這才正式成型,為了區分開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當朝詩歌和古人詩歌,唐人稱格律體為「今體詩」,後來宋朝整理唐詩的時候,自然不能稱之為「今體」,於是把格律體稱為「近體詩」,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而不遵守平仄格律即為「古體詩」,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古風」。這平仄是專門針對近體詩的聲韻學規則。

所以,古人的近體詩都是合平仄的,古體詩則相對寬鬆,不一定合平仄。

古詩詞非得講究平仄韻律嗎,詩詞中的平仄要求很嚴嗎?必須得講究平仄嗎?

古詩詞沒有標點符號,只有通過平仄韻律才能表達完整意義 同時平仄變化吟誦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識別 吟誦 流傳。其實符合平仄韻律的詩詞才會好聽,才會流傳下來,不符合的早被人忘光了。所謂的現代詩不是不講究,而是本事不到,講不來而已。同樣的字數,古詩詞表達的意境就要深遠得多。而且讀起來也更有韻味。詩詞中的平仄...

什麼詩需要平仄相對 古詩詞中平仄怎麼分

古詩講究平仄押韻,一般來說近體詩和格律詩需要平仄相對!具體來說 近體詩平仄組合的規律主要又三條 1 同句交替 以五言為例,凡第乙個節奏用 平平 則第二個節奏必須用 仄仄 第三個節奏又。要用 平 反之,第乙個節奏用 仄仄 第二個節奏必須用 平平 第三個節奏就要用 仄。七言詩則依此類推。是為組句規則。2...

平平仄仄是什麼意思啊,平平仄仄平平仄是什麼意思?

在漢語裡字的發音一二聲為平 三四聲為仄 舉乙個例子來說,方 為平聲 襖 為上聲 放 為去聲 霍 為入聲。除平聲之外,上 去 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 陰平 和 陽平 之 分。如 方 為陰平,房 為陽平。至於上 去 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