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怎麼理解,什麼意思

2021-03-26 16:08:18 字數 1382 閱讀 8710

1樓:文交天下友

此乃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支遁所言,意為:所謂色不自色者,即明色法無有自性。亦即謂其色雖有,而自性無有,亦即是空。

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曰 色即是空,色復異空。」也就是說,色的性質,不是來自於色的本身。色即不能自己生出,雖然它仍稱為色,但仍是空。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稱支公,也稱林公,別稱支硎,本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市)人,或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

他初隱餘杭山,25歲出家,曾居支硎山,後於剡縣(今浙江省新昌嵊州一帶)沃洲(新昌縣)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晉哀帝時應詔進京,居東安寺講道,三年後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

據文獻記載,《神駿圖》畫的是支遁愛馬的故事。在慧達《肇論疏》中有所證引∶「吾以為即色是空,非絕滅空,此斯言至矣。何者,夫色之性,色雖色而空。

如知不自知,雖知而恆寂也。」《中論疏記》引《山門玄義》,文字上稍有不同∶「夫色之性,色不自色。不自,雖色而空。

知不自知,雖知而寂。」其義又見於《支遁集·妙觀章》∶「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有而空。

故曰色即為空,色復異空」(《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他這些話的大意是∶所謂色不自色者,即明色法無有自性。亦即謂其色雖有,而自性無有,亦即是空。

無體,故曰∶「色復異空」。非別有空,故曰∶「色即是空」。既主色無禮,無自性,則非色象滅壞之後,乃發現空無之本體,故曰∶「非色滅空」。

後人對即色義雖有不同的看法,但支公所論要不失為一家之言。

2樓:子語物語

「色不自色」。「自色」,就是自我這個本體的確認。「色不自色」就是說,所有的色法,不管是給它本體乙個確認還是不給確認,它這個色還是這樣已然存在的。

色法,與它的本身,這其實是兩回事。用因明學的詞,就很容易懂(那個時候沒有因明學,所謂「有境」和「境」的區別就很容易懂了)。「色不自色」,意思就是說境本來是空,即使心裡已經有了「有境」,也不會因為有了「有境」而這種境界就真的 「有」了。

「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色復異空。色不自有,雖色而空。」 色不是因自詡的概念而後有的,所以在分別層面上,即使它有了,也還是空性(無自體)

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曰 色即是空,色復異空。」也就是說,色的性質,不是來自於色的本身。色即不能自己生出,雖然它仍稱為色,但仍是空。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 如何理解?

3樓:香光莊嚴

個人見解,望指教!

空而不空。要放下你的執著,放下心裡的擔子,把事情放乾淨,讓自己的心態平和,這是說空,那不空怎麼理解呢?就是說,你雖然不執著,心態平和,但事相該做還是得做,該工作就工作,該學習就學習,樣樣做,樣樣不著!

不空而空。正在做事時是不空,用心做,做時不想別的事,可是你反觀,這個做事的是誰呢?誰在動呢?誰沒動呢?誰在做?

為什麼七色光聚合在一起是白色的,而七色顏料聚合在一起是黑色的

色光的三原色是紅 綠 藍,它們的混合是愈混合愈亮,其三原色等量相加得到白色光。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1642 1727 把太陽光透過小孔引進暗室射到三稜鏡上,用三稜鏡把太陽光分解成紅 橙 黃 綠 青 藍 紫七種色光,同雨後天空中的彩虹一樣。這個事實表明,太陽光是通過這些色光的混合得來的,即七色光混合在一...

人中短而人人鼻下都有一條色,縱而細長,介於鼻子與口,俗稱「人

人人鼻下都有一條色,縱而細長,介於鼻子與口,俗稱 人中 人中長的人,是長壽之相,而且除了長壽之外,也有財祿。人中兩側,就是男性長鬍子的地方,這個部位叫做 食祿 食倉 食祿在面相學上的地痊,就等於整棟房子的廚房一樣。食祿很寬的人,生活充裕而且財源滾滾。食祿如果很窄,等於家裡的廚房很小,沒有什麼可吃的,...

變色龍的體色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竹節蟲體形酷似竹節,這

生物bai必須適應環境才du能生存,如沙zhi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dao才能生存專 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如屬 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等 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環境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變色龍的體色隨環境而改變,竹節蟲酷似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