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兵家典籍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筆珍貴遺產,也

2021-03-22 07:28:38 字數 5776 閱讀 7638

1樓:漫閱科技

中國古代的兵書是一座軍事文獻的寶庫。由中**事科學院編撰的《中國兵書知見錄》,就著錄了歷代兵書3380部,23503卷。根據許保林著《中國兵書通覽》中的「現存兵書簡目」記載,今存兵書仍有1200多種。

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的古代兵書,不僅在軍事史中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在哲學史、文學史、科學技術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其中以闡述戰略戰術為主的兵法典籍,影響更大,聲譽更高。它們不僅指導了中國歷史上千百次有聲有色的戰爭,培養了眾多優秀將帥,而且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流傳到國外,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流傳,成為國外許多著名軍事人物極力推崇的著作。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兵家典籍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筆珍貴遺產,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藥、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繡(刺繡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今的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1 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對人的品德的教養。20世紀20年代胡適先生提出「文化是一種文明造成的生活方式」,把文化與文明聯絡起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在過程中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的「文化」則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學藝術、道德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是指自古以來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範圍很廣,包括諸子百家,其中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還包羅傳統文學;傳統節日;中國戲劇;中國建築;傳統中醫;宗教哲學;民風民俗;古玩器物;飲食廚藝等等,中華民族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異彩紛呈的傳統文化。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提出: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正確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是提公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綜合國力的戰略舉措。

2 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

2.1 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道德修養

當今全球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時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碰撞激烈。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但西方腐朽思想趁虛而入,極容易導致道德滑坡。

良好的道德修養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儒學自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對中國人的德行規範影響深遠。儒學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的道德要求。在現代社會這些品質仍然是中國人民最珍貴的個人品質。儒家提出只有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

道家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注重人的責任與義務。道教提倡的倫理道德是忠孝節義,仁愛誠信。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主張平等,去惡從善。中國傳統社會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經過數千年的積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風骨和氣度,培育了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既是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我們建設新文化的寶貴資源。

2.2 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自中國自走上工業化道路以來,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於對大自然的過量開發,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

「天人合一」思想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價值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主張順應自然,「任自然」,追求「不以人助天」,莊子強調順應天性。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思想,把天、地和人看作是乙個全息同構的體系,天人相通,互相感應。

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向了神秘和極端,但客觀上也使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的地位得以鞏固。「天人合一」思想主張人不能違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壞自然,而只能在順應自然規律條件下利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一思想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2.3 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也就是和諧。儒家重視「和」的原則,強調「和為貴」。在儒家倫理中,主張「修身養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諧。

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互補,儒法結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儒釋道三教合一,諸子百家互相借鑑,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統一,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諧精神的體現。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以和為貴」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社會心理習慣,如在政治上的「大一統」觀念,經濟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思想,文學上的「大團圓」結局,美學上的「以和為美」的審美情趣等。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規範了人們的行為,維護了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對中國社會長期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和為貴,不僅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還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提倡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人際關係、民族關係、外交關係。中國人很早就提出構建「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中華民族歷來,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

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張,對於解決當今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糾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民族之間,由於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上的不同必然會引起各種衝突和分歧,「和而不同」的原則,有利於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進而促進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相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在當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繼承並發揚古代倫理中優秀成分,為全面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有益的思想啟迪。

3 結語

當今社會,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顯,提公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成為提公升綜合國力的重要一環。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的傳承,對現代社會來說,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應該在堅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地改造和轉換。

4樓:回憶夏天

我們的祖先穿鑿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在深感自豪的同時更應繼承使之發揚光大,以成為未來世界文化的中堅。但因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煙海,它涵蓋了自然、社會、人體自身、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興嘆。 中國文化發展有個顯著的特點,即社會發生急劇變革。

或者受到其他文化衝擊之後,便會產生一次自我調整,進而產生乙個巨大的飛躍。這已為幾千年文化史所證實。在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與擠壓的今天,它必然如同經歷涅盤的火鳳凰一樣浴火重生,彰顯出更強大,更頑強,更富有生命力的新生命,煥發出更加絢麗的色彩,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注入先的活力。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文明的重新輝煌,將在我們手中變成現實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來集合了我們眾多先賢們前輩們的智慧型結晶。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發展、完善起來的。包括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

它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現如今我們還不斷學習、不斷研究、這是中華民族真正的瑰寶。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是中國千年文化的主流,作為乙個先秦乙個學派,雖然為孔子所創立,但是它內在的文化精神和內在底蘊卻上繼三代、下承周公,直接繼承了我過古代文化的傳統。儒家文化有時候也稱東方文化,這是因為它兩千年間影響到整個東亞文化圈並進而對世界文化都有所影響。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如此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儒家文化的核心在於「仁」。「仁」一字包羅永珍,一字概括了儒學的精髓所在,在我所認知中可理解為心善,仁心。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與人相處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也是自我認知上面的一種是昇華,也是自我精神狀態的內在反映。

「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如果當今人人內心都存在「仁」,以「仁」為內心道德底線,社會會變得更好,人類終將走向大同社會。對此中國傳統傳統的文化價值在於對於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至今現代社會發生作業的乙個基本的前提。

在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中還有其本身的特定含義,那就是主張每個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期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家的參與感,對自己家庭其本身的

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的奔身,而不是過分看重於結果所獲得的「利」。雖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語道破了人與人相處的核心目的是「利」。但是就是這種思想恰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價值,並不是都是為「利」而來。

而著重於過程中的自我價值體現和自我精神世界的昇華,在如此的文化薰陶下,人們暫時克服困難。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就人生價值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突出的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當生命和道義不可兼得的時候,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正氣」塑造出了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繫這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這種「正氣」正是當前社會所缺少的,當今社會的人民為了明哲保身,老人摔倒無人問津,這正是體現了人們的冷漠,這與我國所傳承的傳統文化精髓背道而馳,這對我國社會良性發展存在著極大的隱患。

我國是乙個文化大國,也是乙個文化強國,對此,我們不能只關注或者說是僅發展經濟文明建設,應該也需要把我們精神文明建設也應該著重發展,塑造高素質的民族。

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對現在社會建設的價值是無限的,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品質。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與我們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分不開的。當今社會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與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的建設都具有積極的、巨大的促進作用。

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並不是乙個空洞的概念,他是有鮮活的生命力的,並且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相信在以後的社會建設中,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魂魄將會被演繹的更加絢麗,更加燦爛,更加輝煌。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我們必須對傳統文化具有更深的了解,社會需要發展,我們需要進步,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對此,我想目前社會最當務之急的是注重於思想道德文明建設,在傳統的道德思想上,取其精華,去其糟泊。使我們的精神文明,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姿態,人類只有在精神文明中前進才能取得在智慧型、道德的進步狀態,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

綜上所說,我們離不開傳統文化,更離不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底蘊,我們需要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推從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時代需要傳統文化,它對於我們建設現代化社會發展具有忽視

的重要作用。康德說過有兩種事物,我們愈是沉思,愈感到它們的崇高與神聖,愈是增加虔敬與信仰,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可是當這星空蒙上灰垢煙塵不再璀璨,道德還有依舊被膜拜的理由嗎?

每個人都有心中的道德底線與道德信仰,所以我想說的是道德從根本上說要靠說服力,我們要創建設和現代社會的心的道德體系,成功與否,就在於它有無深入人心的說服力。中國古人對道德文明建設做過巨大的貢獻,在幾千年的道德實踐中這些道德內涵積澱極為豐富。每乙個德目都有許多聖賢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這些作為思想資源去說服教育群眾,能深入人心,群眾樂於接受,因此我認為要提出和建立心的道德體系,應有選擇地繼承傳統文化遺產。

與其說中國現代社會發展是社會在發展,還不如說是中國人民在追求自身修養自我完善的發展,以人為本,只有我們民族人民思想上發展了,社會發展那是必然的。

中國現代化社會發展必須要借鑑傳統儒家道德思想,也要繼承革命時代的優良傳統,更主要的是不能閉門造車。要通過對社會的深入了解和調查研究,根據當代的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發展和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社會。

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古代宗教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形成宗教社會?

可能性來很低 道教講求清心源寡慾 追求自身超脫 不會參與bai 爭鬥 佛教講求仁慈 不殺生 du 所以zhi不存在挑起爭鬥dao的根源 而 儒 本就不是教派 只是乙個學派 不是宗教 所以即使挑起戰爭也不屬於宗教戰爭 據我個人了解 僅此而已 希望能幫到你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形成宗教社會?中國社會中的分...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窗簾,中國古代有窗簾嗎

不是窗簾是人們 抄的心情,是我們點綴襲格調生活空間不可或缺的選擇之一,是主人品位的表現,是生活空間的精靈,總之,花點時間去選個窗簾,有時還真是個體味生活的好方式。人類自古以來就有門和窗,至於起源問題,就跟人類何時穿衣一樣無從考證了,我們只能用慢慢就習慣了來說明有門有窗這個結果,目的就是為了進出方便和...

為什麼中國古代歷史打仗要列陣,中國古代戰爭的歷史意義

這應該是打仗的傳統,軍師存在的意義所在啊。乙個好的軍隊,不光是人數上,裝備上有優勢,在打仗時,乙個好的排列布陣會直接影響戰爭的勝利。著名的 八卦陣 法就是非常有名的列陣方法,列陣也能讓士兵們的鬥志和能力發揮到極致,這樣才能出奇制勝。中國過去打仗會列戰,主要是因為,兩軍交戰,先鼓舞士氣,士氣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