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中國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中國航天取得的主要成就

2021-03-20 10:30:47 字數 4849 閱讀 5952

1樓:13862590347林

您好!2023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

「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2023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乙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裡每天數著日曆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

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乙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乙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製造出來,它的效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裝置安裝的也更加充分。2023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公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裝置效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資料。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充套件,技術效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於2023年3月25日發射。

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訊號裝置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迴圈的重要生理活動引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執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2023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公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

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蹟。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乙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釋出訊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

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畫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後,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公元2023年10月15日是乙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

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乙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2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2023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23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号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衝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後,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畫,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謝謝閱讀!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就是北斗導航系統已經完成主網。大功率的火箭已經研究成功。量子衛星也發**量子通訊,也正在籌劃。

中國航天取得的主要成就_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3樓:yang天下大本營

2023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2. 2023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 2023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 202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5. 2023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 2023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7. 2023年9月29日,中國第乙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實「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8. 2023年11月3日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分類

按太空飛行器探索、開發和利用的物件劃分,航天包括環繞地球的執行、飛往月球的航行、飛往行星及其衛星的航行、星際航行(行星際航行、恆星際航行)。

按太空飛行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物件的關係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中國航天在世界航天發展中獨樹一幟、氣勢恢弘,在全年全球實施的114次的航天發射中,中國航天發射活動次數達到創紀錄的39次,首次摘得世界航

2019最有成就的是:

嫦娥四號任務是2018-2019跨年的中國航天大戲。2023年5月21日,嫦娥四號「開路先鋒」鵲橋中繼星發射公升空。12月8日,「嫦娥」本尊開始本月之旅。

2023年1月3日,月宮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嫦娥」軟著陸成功,成為第乙個抵達月背的探測器。此後,玉兔二號月球車月面巡視探測拍下第一張月背環拍圖,著陸器生物科學實驗成功生長出第一片月球綠葉,玉兔二號經受住了第乙個月夜超低溫的考驗並被成功喚醒,嫦娥四號著陸地被命名為天河基地……條條重磅新聞接連刷屏。此刻,嫦娥四號正靜默休眠在第二個月夜中,等待著太陽從月球地平線冉冉公升起。

2023年前兩個月,中國嫦娥四號是世界航天名副其實的主角。接下來,嫦娥四號還將開展一系列科學實驗,而每乙個科學實驗的過程都可能是引人注目的航天事件,而每一項實驗成果都有望成為本年度重要的航天成就。

與嫦娥四號任務交相輝映的是,其「妹妹」嫦娥五號將於2023年底奔月,任務是實現中國首次月球取樣返回,這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中第三步的戰略安排。也就是說,與「姐姐」不同單程奔月不同,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後,將不僅開展月面探測活動,而且還要取得月面樣本,在踏上歸途時將其帶回來。對嫦娥五號任務的實施過程,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年1月底舉行的發布會上,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彭兢這樣描述說,嫦娥五號發射後將繞地軌道飛行,之後經過地月轉移軌道被月球引力捕獲,轉入環月飛行。

在月面預定區域著陸,採集月球樣品,經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月地轉移和再入**等過程,最後將月球樣品安全送至地面。至於帶回的樣本,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在多個場合下均透露是月球表面的土壤,重量為2公斤。

長五遙四托舉「嫦娥」

長五遙三送「實踐20」

值得注意的是,送嫦娥五號奔月出征的是長征五號火箭。按照飛天順序命名慣例,該火箭的全稱將被確定為「長征五號遙四火箭」。熟悉中國航天的朋友馬上就會敏銳地意識到,遭遇發射失利的長征五號將在2023年底將會精彩亮相,迎來一次飛天機會。

長征五號又稱「大火箭」「胖五」,中芯級直徑達5公尺,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分別達到14噸級、25噸級。2023年11月3日,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成功。2023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工程的第二發試驗箭即「長五遙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公升空後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致使發射任務失利。

技術團隊徹查工作並找到背後的技術原因,認真完成了技術歸零,重新投產和組織地面實驗。人們一直在等待長征五號再次飛天。托舉嫦娥五號飛天,助力其奔月無疑是長征五號一次大展身手的良機。

長五遙四火箭與嫦娥五號聯袂演出,注定將成就2023年最激動人心的航天大戲。

說到這裡,細心的讀者可能由此做出以下的聯想和推斷:發射失利的是「長五遙二」,發射嫦娥五號是「長五遙四」,這就意味著在發射「嫦娥」之前,長征五號還會有一次發射,這就是長征五號發射失利後的首飛即「長五遙三」出戰「江湖」。這正是2023年中國航天的規劃重點內容之一。

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楊保華透露說,根據計畫,長五遙三火箭將在今年7月中下旬復飛,其實施的航天任務是發射實踐20號衛星,這是基於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台研製的新技術試驗衛星。此次發射任務意義重大,一方面通過實施此次任務,全面驗證長征五號火箭的運載能力、軌道設計等,另一方面,考核驗證長征五號與東五平台的協調匹配性,為後續任務奠定基礎。

火箭海上發射迎來首秀

重大衛星專案高歌猛進

1月21日,長征十一號火箭上演「一箭四星」的航天大戲精彩紛呈,但是志存高遠的中國火箭科技工作者正在為該型撰寫新的演出劇本。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十一號火箭副總指揮金鑫透露說,按照計畫,將對該型火箭開展首次海上發射基礎試驗及海洋飛行試驗,試驗地點就在中國黃海海域。

低緯度海上發射獨具特點和優勢。不僅可以遠離人口稠密區和繁忙的空域,減少對居民或民航航線影響,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赤道區域地球最高自轉線速度,增加火箭的運載能力,降低發射成本。掌握海上發射技術是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一大奮鬥目標。

中國現役火箭中,長征十一號作為唯一固體燃料火箭,各方面效能指標最適宜完成海上發射任務;另一方面,長征十一號在實踐中表現出優異的效能,「服役」以來實施了6次任務,均準時發射、精確入軌,可謂當之無愧的「金牌火箭」。可以期待,中國航天發射力量在黃海海域集結將為世界奉獻新的精彩。

2023年被稱業內人士稱為「北斗年」。中國自主導航系統「北斗」掀起建設高潮,長征10送「北斗」,把18顆的北斗衛星精準發射入軌,完成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建設,覆蓋能力和導航定位精度大大增強,實現了從區域到全球的偉大跨越。

2023年,北斗導航系統建設繼續延續高歌猛進的發展建設勢頭。據介紹,全年將出動7枚長征運載火箭,計畫再發射10顆北斗衛星,進一步完善北斗三號系統,向著全面完成全球組網建設目標衝刺。

我國航天領域的成就有哪些,我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

截止2020年6月,我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 1 中國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後,人類探月新成就 2019年是人類登月50週年紀念,這也意味著我們距離那個偉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然而,由於地球對月球的潮汐鎖定作用,人類永遠無法看到月球背面 絕大部分 也無法派遣探測器著陸那裡一 竟。2 隼鳥二號和...

新中國取得的成就

1 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 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2 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

新中國取得的成就

這可多了去了,要以領域分吧。軍事戰爭上 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 對蘇 對印 對美等。軍事科技上 核彈 成功 火箭衛星上天 神6上天 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其餘科技上 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政治地位上 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