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與不知足常樂,知足常樂與不知足常樂辯論

2021-03-19 19:13:04 字數 5328 閱讀 4554

1樓:匿名使用者

乙個人怎樣才能保持經常快樂?社會上流傳著兩種回答:一曰「知足常樂」;一曰「不知足常樂」。

乍一看,兩種答案意思相左,奇怪嗎?不奇怪。因為兩者是從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講的,是對促進事物發展的兩種不同思考。

筆者認為,兩者都是前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們之所以歷經長期實踐檢驗並流傳至今,想必都是有其道理的。今日**對兩者的認識,不是輕易地判斷誰是誰非,簡單地肯定誰或否定誰,而是應當弄清兩者的具體含義和用意,兩者的區別與聯絡,從而辯證地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把人們對兩者的認識上公升到乙個新的層次上。唯有如此,才能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服務。

所謂「知足」,就是知道滿足。它倡導對一定時段取得的東西要有知足感。著名女作家冰心94歲時寫的養生聯就是「事因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有知足感,心中自然充滿快樂,無過分、非分慾望,自會養成高尚品德。知足常樂,不僅是精神上的一種撫慰和享受,而且會使人從滿意和快樂中產生一種新的力量,鼓勵人們以愉快的心情去獲取新的成功,新的滿意和快樂。正如人們在辛苦工作一段時間後,有必要「休假」,以便養精蓄銳,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新目標的奮鬥之中。

顯然,「知足」不是目的,而是促進發展的一種手段、一種策略。

人生中的有些事情,如在創造業績的過程中,對他人、集體和社會給予自己的支援和幫助,或在自己取得某種業績時,對他人、集體、社會給予自己的榮譽和回報等,就應當多有「知足感」,應當心存感激。這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心懷感激,才更有益於自己與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和諧相處,進而得到更多的支援和幫助,更好地創造新的業績,新的快樂。否則,對他人、集體和社會給予自己的支援和幫助總是不知足,總覺得自己多麼了不起,誰都對不住自己,嚴於責人,不知感激,那就難以和他人和諧相處了。

可見,在這些事情上多「知足」,多「常樂」,作為一種發展策略是必要而有益的。

所謂「不知足」,就是永不滿足。它倡導事物發展不停頓,創造佳績無止境。不管做什麼事情,不論取得了多麼大的成績和成功,都不能有「知足感」。

馬克思說「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總感到「不知足」,才能產生新的追求,不停頓地去探索、拼搏、開拓、進取,不斷開創新的業績,獲得新的快樂。顯然,不知足也不是目的,而是激勵自己不停地投入新的追求的又一種手段,是促進發展的又一種策略。

在人生的另一些事情上,如在學習、工作和對事業的追求上,就是要永遠「不知足」,在成績面前找差距,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因為事物總是在不停地變化發展,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產生了,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成功其實是又乙個新的起點。

總感到「不知足」,才能不斷產生新的動力、活力和激情,並在乙個個「不知足」的探索中,創造新的業績,享受新的快樂。否則,陶醉於已有的成績,滿足於已有的成功,盲目樂觀,那將會漸漸成為新競爭中的落伍者。落伍了,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不知足常樂」強調的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境界。

由於任何事物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變化發展,既是階段性的,又是永不停息的。因此,就某乙個階段而言,對事物發展感受上的「知足」,是相對的、暫時的、階段性的;就發展的總過程而言,對事物發展感受上的「不知足」,是絕對的、長久的、無止境的。相對的、暫時的、階段性的「知足」與絕對的、長久的、無止境的「不知足」,都是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和感受。

因此,兩者應當是有機結合的,也是可以殊途同歸的,「知足」和「不知足」都不是目的,而是適應事物發展階段性、連續性需要的兩種策略。

就個人而言,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把「知足常樂」與「不知足常樂」辯證統一起來呢?這裡,筆者想起了雷鋒的一句話:「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齊,在工作上要向水平最高的同志看齊。

」兩個看齊,兩種倡導,其實是乙個道理。生活上多「知足」與工作上「不知足」,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都是為了更滿意地生活,更奮發地工作。當然,提倡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齊,決不是要當苦行僧,決不是生活水平越低越好,而是要提倡一種精神,強調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求不要過高,不要一味追求高水平,要知足常樂,並以此激勵自己奮力於事業上新的追求。

而在學習和創業上,則要高標準,嚴要求,追求卓越,勇創一流,永不知足,永不止步。在乙個個「不知足」的探索中,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永葆「不知足常樂」的良好精神狀態。乙個人能做到這些,向社會和人民索取的盡量少些,對社會和人民奉獻的盡量多些,對社會和人民的貢獻就更大了。

人人都這樣做,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就更快了。可見,乙個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像雷鋒那樣,自己活著就是為了讓別人活得更美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才能理智地把「知足常樂」與「不知足常樂」辯證地統一起來,並自覺地從一些事情上、一定階段上的「知足常樂」,不斷走向在另一些事情上、長遠發展上的「不知足常樂」,從而使自己的一生真正成為奮鬥不息的一生,不斷完善的一生,常樂常新的一生。

2樓:端微蘭中春

1.慾望的追求少點,

2.攀比的心態少點,

3.知足常樂的心理多點

4.心態平衡點,

5.根據自己的能力去生活吧,不要讓別人的生活狀況左右了你的心情。

6.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不要迷失了自己

知足常樂與不知足常樂辯論

3樓:情自飄零

1. 不提倡「知足常樂」,即既不提倡對物質層面的知足,也不提倡對精神境界、個人修養的知足。

2. 提倡「知足常樂」對社會不利。

人們對社會現狀不知足,就會改進社會弊端,使社會更進步。相反,知足了之後,社會就會失去進步的源泉,從而停滯不前。

3. 提倡「知足」對絕大部分個人不利。

可以保持個人的進取之心,拼搏前進之心。而且,個人對自身工作能力、學習水平、道德情操、精神修養的不「知足」,可以促進個人提高自身素質。

對方可能立論:

1. 縮小概念。提倡有選擇的「知足常樂」,即只講在某方面應提倡「知足常樂」,對另一些不應提倡的方面視而不見,不加以闡釋。

2. 偷換辯題。把知足常樂說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即知足後還不放棄對事物的追求。

3. 栽贓嫁禍。把現代社會的一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現象歸為不知足之錯。

4. 強加修飾。給知足常樂強加「適度」、「有選擇」等修飾,用「提倡適度的、有選擇的知足常樂」來代替「提倡知足常樂」。

辯駁:1. 指出對方縮小概念。從全面的角度並闡述現代社會不應提倡「知足常樂」。

2. 清晰定義。「知足」是對現狀感到滿足,感到已經足夠,自然就不會進一步追求什麼。而「知好」是認為現狀很好。但繼續追求與「知好」並不矛盾。

3. 明確邏輯。不知足不代表要去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而追求應用正當手段促成良性競爭,對於上述情況應用法律去規範競爭,而不應用「知足常樂」去扼殺競爭。

4. 指出對方強加出自主觀意願的修飾,而不顧提倡後的實際效果。盲目認為社會對「知足常樂」有符合他們主觀意願的理解。

sorry,我看到晚了。但願還能幫到你。

辯論賽 知足常樂\不知足常樂

4樓:匿名使用者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快樂是一種

心理活動、是一種精神狀態。快樂的心情與心理的滿足感是密切相關的。每個人因個體的差異,其心理期望值的高低決定了心理滿足程度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認知也就不同,有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比如中了5000元獎金,對於拿買獎當閒時取樂的人來說是得到一筆財富,能夠感到滿足;而對於希望中500萬的人來說,這點錢連本錢都不夠,根本談不上滿足。

也許出於人類原始本能的貪婪慾望,對生活懷有過高期望的人很多,在他們眼裡,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無論大事小情,都沒有滿意的時候,以至於經常與鬱悶、煩惱為伍!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人的快樂和煩惱的轉換也只在一念之間。只需要換個角度看問題,只需要降低一點自己的期望值就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好心情,大可不必遇事就煩。常言道:

知足者常樂!這句話道出了保持快樂的真諦!

道理是不難明白,能否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知足,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它不是高標準的滿足,而是降低了期望值來使自己得到滿足。知足,是一種降低人生快樂成本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自身素養的必修課程。

古人對「知足」有著深刻的認識,也有很多修煉的方法,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等都含有知足的意思。

在生活中,一件兩件事情可能容易滿足,要想對生活的許多方面都保持滿足的心態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就對我們的個人素質和意志品質的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足,應該是一種主動的心態,是一種反映了哲思的智慧型;而不是消極的逃避。

要做到知足,首要的就是要對「名」、「利」有正確的認識,背上了「名」、「利」的包袱基本上就無法知足了。斤斤計較、過於精明而總是算計別人的人是做不到知足的,要學會算「做人」的大帳,吃得起虧。對於瑣事,則當糊塗處且糊塗,不必過於較真。

「難得糊塗」、「吃虧是福」、「不痴不聾,難為家翁」這些古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要做到知足,就要具有對人和事有寬容的態度和包容的心態,對新出現的事物,尤其是和自己的認識不一致的事物,不是「煩」字當頭,像爆竹一樣一點就爆;而是要經過認真思索或通過實踐來得出結論。

要做到知足,就要學一點哲學的原理,增強自己的見識。要聽得進各種意見,用「換位思考」去理解對方,這樣才能「知己知彼」,使自己能夠充分理解人和事發生的原因,把握住問題的核心和本質。

最重要的,是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要認識到生活中出現「難事」、「煩事」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在遇到難題時,不能任由著急和焦慮的心態左右了自己的思路,而是要保持冷靜的思考,認真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

遇到無法「兩全其美」的問題時,要學會權衡利弊,以「和為貴」的原則去做到「兩害取其輕」。

一旦你掌握了這些處理人和事的原則,自然就會化解許多矛盾,會獲得成功的滿足,也會感覺到充滿自信!你也就拿到了快樂的鑰匙。讓我們一起來學會滿足,牢牢抓住快樂的手!

zylkzylk

分析思路:

知足常樂的處事態度 --安分守已。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守法。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都沒有過分的要求。

1、首先,不能一味強調知足常樂是十全十美的,我們要說明知足常樂與它的反面都有弊有利,但是相比之下知足常樂更適合當今社會的發展。

2、知足常樂並不代表沒有進取心,而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物質追求上不計較太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3、緊惕對方辯友偷換概念,把知足常樂換成明哲保身、軟弱退縮、難的糊塗之類。

因為是辯論,所以我們要有一點出彩的論點和論據。那麼我仔細看了一樓的材料,可以選用。當然,辯論不是演講,所以根據一樓的資料我們稍加提煉,做一下關於人要知足的辯論提綱。

首先,在立論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對方觀點是人要不知足,那麼他是以何立論?基本調子應該是人只有不知足,才能不斷前進。好,既然如此。

我們就要把論調調整到同一高度,否則無法攻辯。首先明確這麼乙個觀點,人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正是由於我們在不斷取得滿足,才能在這樣的道路上前進。知足表示達成願望。

我們只有不停的達成願望,才能不停的產生新願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前進。

知足常樂的辯論稿

可以看下前輩們的辯論。這個題目是大專辯論會上用過的。你們現在的辯題就是換個說法而已。爭鳴口才網上有很多辯論素材的。

辯論賽 不知足常樂,辯論賽 知足常樂(正方) 不知足常樂(反方)

那不是不知足 那是貪婪 可以舉例名人奢侈 貪婪的例子啊 有很多的 辯論賽 知足常樂 正方 不知足常樂 反方 你們能參bai加這次頃餘辯論賽,知足嗎?du答zhi 不知足 問 你們快樂嗎 估計dao回答專 快樂 問 那 屬你們輸了會快樂褲茄嗎 答 快樂的話就慫了,回答不快樂的話,說明雀純滾要贏了,要知...

知足常樂近義詞,知足常樂的同義詞

成語 知足常樂 拼音 zh z ch ng l 解釋 知道滿足,就總 回是快樂。形容安于已經得 答到的利益 地位。出處 先秦 李耳 老子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舉例造句 乙個快樂主義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養,就是古訓所謂 知足常樂 王西彥 古屋 第一部 拼音 zzcl 近義詞 ...

佛教知足常樂

善哉!還要知苦,更要離苦,出離六道,永恆快樂。做我當做,得我當得。慈念眾生,悲喜護之。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哪一句?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這句佛經名言,包含著很深的哲學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們喜歡以此開玩笑,認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虛無或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