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的大刀叫什麼刀

2021-03-08 17:56:00 字數 1362 閱讀 6758

1樓:清血炎噬

是一種演變出來的刀,就叫抗日大刀(冷鋼稱為中國戰刀)。

以下是資料:

「七·七事變」前後國民黨第29軍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廠中加工的,相對比較統一和規範,質量較好,也最具代表性。這種刀由刀身、刀柄、護手3大部分組成,全刀長一般在900mm左右,質量約為1.6kg。

其中刀身分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長595mm,刀身前面最寬處達57mm,後半部寬度明顯減小,最窄處38mm,刀背部分長540mm,最厚處5~6mm,刀身前端比較尖銳,上方斜邊長76mm。護手為常見的元寶形,分銅製、鐵製兩種,護手高為90mm、厚為12mm、寬為25mm。刀柄長為215mm,後面的刀環直徑約 76mm。

至於其他軍隊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間自製的產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種多樣了,質量也參差不齊。另外,雖然不同型制的大刀刀頭部分的尖銳程度和翹起角度大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砍刀型大刀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銳利,因此不能刺殺,而只能捅、戳敵人。刀身靠近刀背處多數有1~2條血槽,一般比較淺,只起到加強刀身強度的作用。

少數砍刀型大刀在刀背設有鋸齒或穿有若干銅、鐵環,其目的是防止刀背處被對方兵刃劈壞。刀柄大多與刀身是一體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鍛成圓環狀,即為刀環(或稱後圈),但也有很多刀環是後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脫手外,還可以懸掛紅綢布,以壯氣勢。大部分刀柄和刀環上纏裹有棉布條,其纏法比較特殊,不熟悉者很難纏緊。

還有一些刀柄上則由銅、鐵鉚釘固定有兩片護木,再在上面用棉繩逐圈纏絞牢固,一直纏滿刀環部分。無論是布條或棉線,其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鮮血而打滑。刀柄的長短和寬窄因刀而異,刀環也有正圓、橢圓以及彎鉤形等不同形狀。

至於護手,變化就更多了。除極少數是與明清腰刀一樣的可分離的圓盤形護手外,大多數大刀的護手都是固定在刀身上的,最常見的是元寶形護手,其形狀變化也很多,後期的鐵製護手往往直接和刀身鍛成一體。還有一類反「s」形護手,上方向前彎曲,可以格擋順刀背削下的對方兵刃,下方向後彎曲以保護持刀者的手指。

少數大刀的刀柄為傳統腰刀式樣,刀身末端穿過刀柄,後部以鉚接固定,不可拆卸。極少數大刀護手採用了西洋刀劍常用的全包式樣,但刀柄的固定方法仍與傳統腰刀相似。清末用於行刑的大刀在刀頭、護手處多有鬼首形象,故稱為「鬼頭刀」,後來不再有這種紋飾,但此名稱仍留存後世,經常以「鬼頭刀」代指大刀。

**大刀上很少有專門的裝飾,也很少有製造者的印記。從現存實物來看,只有極少數刀身表面經過處理,耐蝕性較好。

2樓:勞資喜歡搶板

大刀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3樓:www李子豪

**大刀,或者叫北刀。**時期刀的樣式定型,並主要由長江以北地區使用。同時期的南刀刀型筆直。具體到**搜下成品。

4樓:手機使用者

鬼頭刀。。。。。

請採納。

抗戰時西南聯大有哪些有名的老師,抗戰期間西南聯大的師生的故事?

陳寅恪趙元任 馮友蘭劉文典 華羅庚錢鍾書 聞一多吳晗 朱自清梅貽琦 錢穆沈從文 吳大猷周培源復 王竹溪 梁思成金 制岳霖 陳省身 王bai力 du朱自清 馮友蘭 zhi吳有訓 陳寅 恪 沈從dao文 陳岱孫 聞一多 錢穆 錢鍾書 費孝通 華羅庚朱光潛 趙九章 李楷文 林徽因 吳晗 吳宓 潘光旦 馮至...

抗戰時的日軍為什麼那麼難對付,日軍厲害

又老常的一句話來說就是 歷史不容假設!歷史就是歷史,如果能假設的話 就會有太回多的變數。答。說誇張點,不是說我們中國人真的是龍的傳人麼,被日本逼出了潛力,擁有龍的力量和智慧型了。還不滅了他丫的?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說,反正我們是贏了,怎麼贏得也都是歷史了。所以這個假設個人認為沒有任何意義。呃。有10分。...

哪所大學的前身是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8年4月,國立北京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私立南開大學從長沙組成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三校復員北返,雲南師範學院留昆舊址獨立建校,定名國立昆明師範學院,現為雲南師範大學,舊址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