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鑄過的九鼎,分別是代表哪州的鼎

2021-03-06 22:22:06 字數 5608 閱讀 5918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分 中國 為九州。說法不一。《書·禹貢》作 冀 、 兗 、 青 、 徐 、 揚 、 荊 、 豫 、 梁 、 雍 ;《爾雅·釋地》有 幽 、 營 州而無 青

、 梁 州;《周禮·夏官·職方》有 幽 、 並 州而無 徐 、 梁 州。

2樓:匿名使用者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

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乙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大禹建立夏朝後,在以前先王子孫諸侯國林立的基礎上,又分封了很多諸侯國,時間長了,有些諸侯不免離心離德。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諸侯國,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係,大禹決定召開一次諸侯大會。因這時適值各方諸侯來朝,夏禹趁機舉行郊祀之禮,眾諸侯都留在陽城助祭。

到祭祀的時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禱。典禮官高聲朗誦祝文,各方諸侯細細聽去,前半部分是為國祈福、為民祈年,後半部分說天下受之於舜,將來亦必定傳之賢人,決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聖授受之意:"茲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聖智,夙著功德,今謹薦於皇天,祈皇天允許,降以休徵,不勝盼禱之至"。

祭畢之後,諸侯紛紛散開,又復聚攏來。大家對於大禹深深不滿。乙個諸侯說道:

"真是好笑,他薦皋陶於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暮,哪個不知道?他要禪位於他,豈不是虛領人情嗎?"乙個諸候接著說道:

"我聽見說夏禹的兒子啟糾合了無數心腹之臣,想承襲王位。大禹**肯傳賢人呢?"後來不太滿意的諸侯就都紛紛歸去。

且說大禹郊祭之後,看見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國之多,心中不免納悶。計算起來,不服之國以東南兩方為多。於是大禹決定在陽城東南的塗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

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禮。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

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

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

這次大會,各方諸侯都帶來了朝賀的禮物,大國獻玉,小邦獻帛,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大禹大享諸侯後,對各諸侯又重加賞賜,並申明貢法,要求務須按照規則繳納。同時,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護各諸侯國的權利,使其不受鄰國的侵犯。

塗山大會之後,諸侯們高高興興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領群臣返回都城陽城。走到半路,忽然傳來急報,說皋陶去世了,大禹聽了,不勝傷悼,返都之後,就又改薦伯益於天。

這樣,從前疑心的諸侯知道誤會了大禹,就在堅決擁護大禹的同時,也積極進獻各類貢品。

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但為免諸侯責備,大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哪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並將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神怪等一併鑄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種是神,那一種是奸。

又過了幾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歲一巡狩。巡狩回來後,氣勢磅礴的九鼎鑄成,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大鼎,豫州即為**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

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大禹把九鼎稱為鎮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後,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

後來夏朝為商所滅,九鼎就遷於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就遷於周朝的鎬京。後來成王在洛邑營造新都,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謂之定鼎。

這就是所謂的"鼎在國在,鼎失國亡"。九鼎作為鎮國之寶、傳國之鼎僅傳三代約二千年後,因週末戰火頻仍而神秘失蹤,至今不知所在,成為千古之謎。

大禹鑄造的九鼎是哪九個?

3樓:告別安琪

大禹劃神州大地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鼎,每州乙個。

《春秋左傳》記載,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禹鑄九鼎:

禹鑄九鼎是**於乙個神話傳說。夏朝建立之後,九州穩定,四海昇平,賦稅既定,萬國遵從,百姓有九年的儲備,國家有三十年的積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庶。 夏禹四歲,施黯請示道 :

「現在九州所貢之金年年積多,作何用處呢?」。於是夏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鼎成仙去,打算鑄九鼎。

是那九鼎非常重大,從荊山搬到國都夏邑實在不易,幾十萬人夫,足足費了三四個月光陰方才遷到。

4樓:匿名使用者

九鼎為夏禹所鑄。大禹治理好氾濫的洪水以後,劃神州大地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他要在每州立乙個扶正祛邪的紀念物,便令九州州牧收集天下青銅,鑄造九鼎。

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九鼎象徵九州,被置於宮門之外,藉以顯示夏王成了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統一。九鼎還被神化為獲得「天命」之所在,成為統治階級的權力象徵。

奪九鼎也就成了帝王們的乙個天然的爭戰行動。

5樓:匿名使用者

據《春秋左傳》記載,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遼寧)、袞州(河北、河南、山東交界處)、青州(山東、遼寧一部分)、徐州(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揚州(淮河以南,東南至大海)、荊州(湖北南部、貴州、廣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陝西南部、四川、雲南、貴州北部)、雍州(陝西、甘肅、新疆、青海、**)。

九鼎,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代表作。它的鑄造工藝,標誌著中國歷史已結束了荒蠻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歷史上雖有眾多有關九鼎的記載,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它就不知隱身何處了。

《墨子·耕注》說:「九鼎既成,遷於三國。」三國指夏、商、週三朝。意即九鼎鑄成之後,曾經流傳了夏、商、周三個朝代。據此,我們可以推斷:九鼎在歷史上確有其物。

西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勢力日益強大,他野心勃勃,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一日,周定王派人為他舉行歡迎之禮,典禮之中,楚王公然蔑視周王,「問鼎大小輕重」,當即將歡迎他的周王使節嚇出一身冷汗。楚王滅周的野心暴露無遺。

從此,人們把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

幾經滄桑,九鼎下落不明。在司馬遷的《史記》曾有記載:秦昭王五十二年,

6樓:匿名使用者

大禹劃神州大地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每州乙個

大禹造九鼎治水,九鼎分別在哪九州,這些地方現在分別屬哪?求大神幫助

7樓:娛樂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

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乙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大禹建立夏朝後,在以前先王子孫諸侯國林立的基礎上,又分封了很多諸侯國,時間長了,有些諸侯不免離心離德。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諸侯國,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係,大禹決定召開一次諸侯大會。因這時適值各方諸侯來朝,夏禹趁機舉行郊祀之禮,眾諸侯都留在陽城助祭。

到祭祀的時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禱。典禮官高聲朗誦祝文,各方諸侯細細聽去,前半部分是為國祈福、為民祈年,後半部分說天下受之於舜,將來亦必定傳之賢人,決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聖授受之意:"茲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聖智,夙著功德,今謹薦於皇天,祈皇天允許,降以休徵,不勝盼禱之至"。

祭畢之後,諸侯紛紛散開,又復聚攏來。大家對於大禹深深不滿。乙個諸侯說道:

"真是好笑,他薦皋陶於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暮,哪個不知道?他要禪位於他,豈不是虛領人情嗎?"乙個諸候接著說道:

"我聽見說夏禹的兒子啟糾合了無數心腹之臣,想承襲王位。大禹**肯傳賢人呢?"後來不太滿意的諸侯就都紛紛歸去。

且說大禹郊祭之後,看見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國之多,心中不免納悶。計算起來,不服之國以東南兩方為多。於是大禹決定在陽城東南的塗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

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禮。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

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

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 這次大會,各方諸侯都帶來了朝賀的禮物,大國獻玉,小邦獻帛,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大禹大享諸侯後,對各諸侯又重加賞賜,並申明貢法,要求務須按照規則繳納。同時,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護各諸侯國的權利,使其不受鄰國的侵犯。塗山大會之後,諸侯們高高興興分道而去。

大禹也率領群臣返回都城陽城。走到半路,忽然傳來急報,說皋陶去世了,大禹聽了,不勝傷悼,返都之後,就又改薦伯益於天。這樣,從前疑心的諸侯知道誤會了大禹,就在堅決擁護大禹的同時,也積極進獻各類貢品。

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但為免諸侯責備,大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哪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並將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神怪等一併鑄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種是神,那一種是奸。

又過了幾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歲一巡狩。巡狩回來後,氣勢磅礴的九鼎鑄成,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大鼎,豫州即為**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

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大禹把九鼎稱為鎮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後,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

後來夏朝為商所滅,九鼎就遷於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就遷於周朝的鎬京。後來成王在洛邑營造新都,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謂之定鼎。

這就是所謂的"鼎在國在,鼎失國亡"。九鼎作為鎮國之寶、傳國之鼎僅傳三代約二千年後,因週末戰火頻仍而神秘失蹤,至今不知所在,成為千古之謎。 因為禹鑄造九鼎,直到現在,"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等還是人們常用的詞彙。

大禹造九鼎的目的是什麼大禹九鼎現在放在什麼地方?

概述九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 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 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據說,秦滅週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

禹鑄九鼎的傳說實際上反映了

b大禹建立夏朝後,在以前先王子孫諸侯國林立的基礎上,又分封了很多諸侯國,時間長了,有些諸侯不免離心離德。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諸侯國,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係,大禹決定召開一次諸侯大會。因這時適值各方諸侯來朝,夏禹趁機舉行郊祀之禮,眾諸侯都留在陽城助祭。到祭祀的時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禱。典禮官...

君子一言是九鼎,哪找詳細的,君子一言是九鼎,哪裡可以看比較準確的?

確實尋常看不見 十二生肖似真龍 君子一言是九鼎,可以看比較準確的?回覆 君子 言駟馬難追 真是 言九鼎!佩服!佩服!君子一言是九鼎,是不是有?就是一言九鼎的意思 九鼎 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形容言語極有分量,能起決定性作用。君子一言是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