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兩字

2021-03-04 09:01:42 字數 1658 閱讀 1637

1樓:匿名使用者

「隨」和「bai入」字用得好,乙個「du隨」字化靜為zhi動(或「以動寫靜」)dao,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版逐漸變換、推移權,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乙個「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

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請給"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作一點賞析

2樓:匿名使用者

星垂平野闊bai,月湧大江du流.」江岸的原野與天際的zhi稀星互成動勢,原野dao

因星垂而寥闊,稀星因野闊而專低垂.「星垂」屬,一馬平川,無遮無掩,地闊星低;「月湧」,月隨波湧,目隨浪走,大江奔流.這兩句大筆勾勒,造出一種雄渾浩闊,但又寂寞空曠的意境,真有「涵蓋幹坤」(宗白華語)的大氣象.

如此巨集闊奇麗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意有何關係呢?其實,這兒運用了以壯景樂景反襯悲苦之情的筆法.燦爛的星空、遼闊的原野和洶湧的江流,反襯出詩人的渺小和悲苦,甚至還有幾分蒼涼和恐懼.

因此,杜甫這兩句寫長江奔流的名句壯闊之中見沉鬱,雄渾之外顯悲涼.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也有寫長江的名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和杜甫停舟細視不同,李白是飛舟瞥視,因此,才有一種自由奔放,神彩飛揚之感

賞析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3樓:匿名使用者

渡荊門來

送別1渡遠荊門外,

自來從楚國遊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3。

月下飛天鏡4,雲生結海樓5。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相對,形勢險要,戰國時是楚國的門戶。

2楚國: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古楚國之地。3連綿的群山隨著平原的出現而不復見了;江水洶湧地奔流著進入無邊無際的曠野。

4江中的月影好像從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雲彩的興起與變化,在空中結成了海市蜃樓。3憐,愛。

這首詩是開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後在荊門外所作,描寫了荊門一帶山盡原出、江流壯闊的雄偉景象。表現了青年李白初出巴蜀時興致勃勃、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詩境淺說》:

「太白天才超絕,用筆若風檣陣馬,一片神行。......此詩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聯,寫荊門空闊之景。唯收句見送別本義。

圖窮匕首見,一語到題。昔人詩文,每有此格。次聯氣象壯闊,楚蜀山脈,至荊州始斷;大江自萬山中來,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縱,故山隨野盡,在荊門最切。

......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江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

急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賞析,不要太短的謝謝了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開闊的江面撲入視野,奔騰咆哮的江水向遠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連的荒漠遼遠的原野,何其壯美。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 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賞析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要求運用的修辭手法描述了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描述了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公升起 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表達了時令的迅速交替,時光逝去的匆匆不可待,從而讓身在旅途中作者從中生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 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 春意 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也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賞析,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賞析

這兩句是重點句,由江上觀日出起興,引發出無限感慨。詩人把 日 和 春 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並用 生 和 入 突出江南春來早的特徵,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感,表達出詩人滯留異地的思鄉之情。這一聯妙在不僅描寫景物入神,而且富於生活哲理 新事物脫胎於舊事物之中舊事物中孕育著新的事物,表現出一種積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