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德育課程內容的主要特點

2021-03-04 09:01:14 字數 7174 閱讀 5852

1樓:匿名使用者

1.道德教育的內容、bai方法服從學生的du心理發zhi展規律。

美國教dao育家杜威內曾說過:沒有一

容種學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顧及學習者的發展階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價值。因此,在選擇道德教育內容時要注意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相匹配,然後再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方法進行教學,使教學具有新鮮感,這是喚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的前提。因此,這種新鮮感、積極性的產生必然要通研究學習者心理得來——投其所好,因勢利導,必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論述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 2論述德育對個人發展的功能。 3論述課程內容的現代化。 4論述教育是勞動力再生 10

2樓:匿名使用者

論述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

1,教育能夠把可能的勞動者轉化為現實的勞動者

2,教育能夠把一般性的勞動者轉化為專門性的勞動者。

3,教育能夠把較低水平的勞動者提公升為較高水平的勞動者。

4,教育能夠把一種形態的勞動者提公升為較高水平的勞動者。

5,教育能夠把單維度的勞動者改變為多維度的勞動者

教育作為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它的發展主要受生產力及其存在的社會形式的制約,應當屬於生產力及其存在的社會形式的範疇, 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起源於勞動,它在本質上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並通過勞動力的再生產來實現社會生產力及其存在的社會形式的再生產。離開了勞動力的再生產,社會生產力及其存在的社會形式的再生產,也就不可能進行,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教育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先行和特殊的重要地位,也正是從它作為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這個角度,我們把教育納入生產力及其存在的社會形式的範疇。

任何社會再生產的內容,都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生產力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有機統一。物質資料的再生產通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過程實現,而勞動力的再生產是通過人口繁衍和教育來實現的。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代,勞動力的再生產主要依靠教育來實現。

特別是在知識經濟的社會形態中,科技活動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已由體力勞動者轉變為腦力勞動者。因此,勞動力的再生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能勞動力的再生產,而主要是指科技勞動力(科技人才)的再生產,是指通過教育培養優秀的科技人才。

論述德育對個人發展的功能。

德育對個人發展的功能,得先從德育的基本功能談起。通過施加有目的,有計畫,有系統的教育影響,促進個體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他主要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德育制約個體社會化和個性化的方向。

2,德育滿足個體自我完善的需要。

3,德育激發和調節個體的智慧型發展。

4,德育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

3論述課程內容的現代化

課程內容的現代性應被合理地理解為:第一,針對那些確實是陳舊的、 既不符合現實社會與未來世界的需要又脫離了現代科技的有機知識體系的課程 內容,有選擇地加以逐步淘汰,相應地增加、滲透現代科學技術和人文科學的成 果。 第二,用現代哲學觀念、現代精神重新詮釋傳統的內容,對於中小學文科的 課程,這點尤為重要。

對於一些相同內容的文化典籍,如語文中的唐詩、宋詞以 及現當代文學中的精品、外國文學作品等,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哲學觀念去解釋 其中的「價值取向」 。為使這些文化精華具有現代特性,必須用現代的哲學觀念 去重新詮釋其價值取向。例如,我國目前時代哲學是一種「發展、建設、改革、 和平」的哲學,和十年動亂中的「鬥爭、批判」哲學有本質區別,因此,對於同 樣的課文,如莫泊桑的《項鍊》 ,就應有新的「價值取向」的解釋。

我們不應當 用「批判」或「鬥爭」哲學去批判、嘲諷女主人公的虛榮,這對於我們自身的完 善不會有多大幫助(因為批判多半只能導致避免「負向行為」的現象,只有學習 他人長處才能強化自身「正向行為」。 ) 再次,就綜合性而言,考慮到未來社會的綜合化發展,許多重大的問題需要 從整合的層面上加以解決,科學發展出現綜合化趨向,因此,國內外課程內容和 結構現代化的實踐特別重視綜合化特性,在學科設定上打破不同學科的界限,使 之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西方諸國相繼出現的合科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等, 是常見的課程綜合化的型別。 復次,就民族性而言,現代化作為一種價值選擇,在具有國際共性的同時, 更應具有民族性。

實際上, 「全盤西化」是沒有出路的,任何國家的現代化只能 根據該國的實際情況建設起來,只有民族性的,才最終有可能是世界性的。從巨集 觀層面上講,課程內容要具有民族特色,就是要大力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的教育,特別是充分發揮道德文化傳統的現代育人價值。 從微觀層面上講,課程內容要具有地域性或鄉土性。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環境差異很大,各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因此,課程內容還應在保證基 礎教育的教育質量、 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 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 增加具有鄉土特色的內容,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自然條件、人文景觀和社會環 境,從而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和建設自己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最後,就結構性而言,課程內容和學科設定都有乙個「結構」問題。美國六 十年代課程改革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

課程現代化的最基本特徵,就是強調以學 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為中心,使學科內容結構化。眾所周知,當今 社會「資訊**」表明,科學知識每隔幾年就要翻一番,中小學課程內容不可能 也沒有必要不斷地填進新的知識或隨之而幾年一換;況且,科學知識的增長主要 是指陳述的科學事實的增長,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科學的基本框架、基本正規化 是相對穩定的,因此,課程內容應當依據這種基本框架、正規化來編排,做到結構 化,注重形成學科結構的基本概念、觀念、原理、**方法的教學。

德育原理作業

3樓:匿名使用者

本課程作業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客觀題部分」,由15個選擇題組成,每題1分,共15分。第二部分為「主觀題部分」,由簡答題和論述題組成,共15分。

作業總分30分,將作為平時成績記入課程總成績。

客觀題部分:

一、選擇題(每題1分,共15題)

1.《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作者是( a )

a.蘇霍姆林斯基 b.蒙臺梭利

c.贊可夫 d.裴斯泰洛齊

2.提出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並用「道德兩難法」研究兒童道德和教育問題的教育家是( d )

a.杜德海姆 b.杜威

c.班杜拉 d.柯爾伯格

3. 一般說來,品德包括政治品質、道德品質、法紀品質和( b )

a.情感品質 b.意志品質

c.思想品質 d.宗教品質

4. 青年初期品德發展的主要特徵是( b )

a.情境性 b.協調性

c.動盪性 d.成熟性

5. 相對於家庭德育和社會德育而言,屬於學校德育特徵的是( d )

a.養教結合 b.廣泛性

c.**性 d.有組織性

6. 品德修養的直接目的是為了( b )

a.促進社會的發展 b.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

c.改善物質生活條件 d.更好地參與社會競爭

7. 德育的本質特徵是( d )。

a.進行政治教育 b.開展宗教教育活動

c.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動 d.培養人的品德的活動

8. 凡學生品德或某一側面在群體中或個體前後對比中處於上公升或前進趨勢且幅度較大的,應給予( a )。

a.達度評定 b.比較評定

c.操行評定 d.肯定性評定

9. ( d )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a.品德內部的矛盾運動 b.活動和交往

c.深刻的道德認識 d.品德發展的動機

10. ( d )是學校德育的基本組織形式。

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團、少先隊活動

c.課外校外活動 d.各科教學

11. 教師自覺地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c )

a.討論法 b.談話法

c.陶冶法 d.講解法

12. 科學型學校德育管理模式產生於( b )。

a.19世紀 b.19世紀末20世紀初

c.20世紀中葉 d.21世紀初

13. 在一定時期內對學生品德作出全面評價,以使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斷上進的方法,是( d )。

a.獎勵法 b.懲罰法 c.評比法 d.操行評定

14. 馬卡連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d )

a.愛國主義教育 b.國際主義教育

c.共產主義教育 d.集體主義教育

15. 人的品德發展的動力是( c )

a.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

b.環境影響與個體接受的矛盾

c.教育影響與個體接受的矛盾

d.人在積極活動過程中引起的品德發展需要與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主觀題部分:

一、簡答題(每題2.5分,共2題)

1、德育主體的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2、在德育過程中應如何選擇道德教育的方法?

直接影響德育方法選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和學生因素。選擇的德育方法要能夠發揮教師的長處,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及具體情況。(2)對德育過程的理解與設計。

(3)教育過程其它要素的影響。這些其它要素主要包括德育目的、德育內容和德育手段等。選擇德育方法的原則有兩條。

首先是最大、最佳原則,指的是最為經濟地達成最大、最佳的預期道德教育效果。其次是用最為簡單、負擔最輕的方式去取得上述效果。

二、論述題(每題5分,共2題)

1、請簡要介紹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並談一談它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答:科爾伯格是當代西方道德認知學派創立者中最重要的代表,他沿著皮亞傑的道德判斷研究路線,提出了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模型,創立了道德認知發展教育理論體系。其中主要包括:

道德發展的哲學、道德發展的心理學、道德發展的研究方法和道德教育的實踐策略等部分。

一、道德發展的基本觀點

1.兒童道德發展的實質

科爾伯格將兒童的道德發展看作是整個認知發展的一部分,兒童的道德成熟過程就是道德認識的發展過程。他認為,兒童是道德哲學家,兒童有自己的關於價值問題的思考方式,能夠自發形成他們的道德觀念,這些道德觀念又形成有組織的思維方式。

2.道德判斷的結構和內容

道德判斷結構和內容是乙個判斷的兩個方面,兩者彼此包含相互限定,結構規定了內容,內容體現了結構。因此,評價人們的道德成熟度需要從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加以考慮。

3.道德判斷的結構和道德發展的階段

科爾伯格認為,我們對道德發展階段的劃分是根據道德判斷的結構,而不是根據道德判斷的內容。他主張,道德發展的機制是道德判斷的認知結構的變化發展過程,道德判斷中含有結構,結構限定判斷發展的階段。

4.道德發展的條件

科爾伯格認為,兒童的道德認知沿著垂直和水平兩個序列發展。垂直序列的發展是由道德低階階段向高階階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發展是從邏輯認知發展經社會認知發展向道德認知發展的推移。兒童的邏輯認知發展和社會發展是制約其道德認知發展的重要條件。

5.道德發展的動力

科爾伯格認為,個體道德發展的動力既不是來自他的先天成熟,也不是來自他的後天學習,而是來自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在這種相互作用過程中,隨著個體承擔社會角色機會的增多,個體的道德經驗不斷結構化,不斷同化吸收和調整平衡新的道德經驗,從而使個體的道德結構產生新的質變,飛躍到新的發展水平。

科爾伯格為道德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理論支援,他的道德發展理論對於今天學校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至少能夠為我們提供如下啟示:

第一,學校道德教育需要奉行發展性原則。個體的道德判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就在於促進每乙個學生朝著他的高乙個階段和水平發展。在教育的過程中,科爾伯格認為,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和思考高於他們乙個階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引導學生不斷形成新的道德判斷發展水平。

反觀我們的道德教育,往往一開始就把正確的答案告訴給年幼的學生,這對我們的學校道德教育實效性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發展性原則在學校知識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但在道德教育上流於形式,這就需要我們從科爾伯格這裡來吸取「養分」。

第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讓人們能夠進行智慧型的生活。反觀我國學校的道德教育,長期以來鍾情於道德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斷的訓練,造成學生們普遍缺乏道德智慧型,遇到事情不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而在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中給我們帶來了許多進行道德推理能力訓練的方法。

第三,道德教育在我們國家形成了一種學科化和課程化的傳統,而這恰恰與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生活本體是不相符合的。道德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每乙個人過一種正常的生活所必需的一項基本準則,在社會生活中時時處處都需要道德對人們生活的調適。這就對我們學校道德教育中的課程化和學科化提出了質疑。

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道德教育應當體現在學校生活的每乙個環節,不僅僅是在德育課中,而且在其它的課上也需要道德教育。正如赫爾巴特所說的「一切教學都永遠具有教育性」,道德教育應當滲透到學校各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善於抓住課堂教學中的任何乙個契機進行積極的道德教育。這同科爾伯格所倡導的運用道德討論推進每乙個學生的道德發展是一致的。

但是同時科爾伯格及其追隨者們還認為,道德討論是不能夠整合成為一門道德教育課程,它們只能通過滲透在語文、歷史、社會研究等課程領域來推進學生的道德推理的發展。

第四,根據他的道德教育基本主張,學校道德教育應當通過道德討論來增強學生的道德推斷能力,而這離不開教師水平的提高。教師需要擁有一整套提問的策略,控制和指導班組討論的能力。另外,還要對道德發展理論有精深的了解。

因此,認知性道德發展理論對學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另乙個至關重要的啟示就是: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

2、如何看待教師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我們應該怎樣建立師生關係?

簡述vb6 0的主要特點,簡述VB6 0的主要特點

隨著visual basic 的逐步發展完善和功能的不斷括展,很多軟體開發人員利用visual basic 開發了大量的應用軟體。visual basic 已經成為使用人數最多,應用領域最廣的程式語言和軟體開發工具.特點 1.物件導向和視覺化的程式設計.visual basic 實現了物件的封裝,是...

論述美國學前課程光譜方案的主要特點

1.課程和評估相結合 2.課程的開展以兒童的強項為線索 3.發展性的評估 4.學習的環境追求多樣性和個性化 美國學前教育課程有三種主要的教育哲學理論基礎 浪漫主義流派 文化傳遞流派 進步主義流派。基於這三種理論,學前教育課程模式主要包括 直接教學模式 b e模式 課程 high scope 銀行街模...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確定及安排的主要原則是什麼

義務來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 源科書數學 四年級上冊說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 四年級上冊,是以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實驗稿 以下簡稱 標準 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