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過春節有什麼奇特風俗習慣

2021-03-04 08:56:41 字數 5862 閱讀 7444

1樓:匿名使用者

除夕晚上吃餃子 餃子裡麵包鏰子(硬幣)

晚上十二點要放炮 再吃餃子 接財神 還要烤「旺火」

年三十和初一在奶奶家 初二去姥姥家~

嘿嘿 不知道你說的奇特是什麼樣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家人去飯店吃飯唄!!這地方沒什麼特點!!

3樓:雪舟齋

吃餃子、放炮、熬夜這些算不算?

4樓:張智森

有··大昭的轉旺火,今年還有廟會就在大昭那邊規模還挺大的,吃的喝的玩的都有到時去看看肯定不錯

5樓:留宿

奇特???好象沒有吧~~算是正常的

呼和浩特有哪些風俗習慣

6樓:匿名使用者

民族主要有蒙、漢、回、鮮、達斡爾。民族風味相當濃厚的地方。漢族風俗習慣與北方其它地方漢族無太大差異。

但受其他少數民族影響,在飲食方面食用牛羊肉,奶茶的也不少,冬季火鍋城生意很好。居民收入國內來講不算高,但物價稍偏高,市民飲食娛樂消費很大,好聚餐喝酒。在呼和浩特開飯館,酒廠賠錢可能性不大。

來這邊能感受的獨特的蒙古風情文化。但市內蒙古族同化較多。關於蒙古族風土人情可上其他**查詢。

7樓:iceの冰塊

姐姐,我就是呼和浩特的。貌似我們不鬧花燈耶~你說的那是老北京吧。老舍的,北京的春節看多了。我們過年吃餃子要包硬幣啊!要放炮啊!會有紅包!可就是不鬧花燈~不好意思了

8樓:冰血銘殤

也沒啥風俗習慣,主要是根據這裡居民的實際情況來,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另有乙個區為回民區,主要聚居回族朋友,至於風俗習慣之類,結合上面所說和這裡漢族的習慣就可以了,漢族以河北、山西、陝西移居而來居多,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呵呵~自己想吧

東北過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9樓:

1、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求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取代。

),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祥的事都破損,有驅災避邪之意。

2、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嚴寒,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相識,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間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由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適口,果汁富足。

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3、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今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停。

4、正月不剪頭

東北人一樣平常都在大年月朔到夏曆二月月朔之前不能剪頭,若是剪頭會剋(死)娘舅,以是東北人很隱諱這點,沒有人會在正月裡剪頭。「二月二,龍仰面」這表現著二月初二這天人們剪頭會很吉祥,以是在這一天許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吉祥。

5、月朔初二不掃地

在東北,上了年齡的老人都有這樣乙個說法,大年月朔、初二這兩天,不掃地,就是不願將好運氣、財運掃走。以是只有等著到了初三才可以掃地。

擴充套件資料

地域習俗

北方天津

貼吊錢兒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過了年三十兒,這老例兒開始越來越多。

從吃到日常舉止,都要遵循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傳統。天津有句俗話叫「沒過十五都算年」,一直到正月十五,這年算到了另一高潮。

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稜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

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10樓:so華麗變身

1.包餃子,放硬幣。

2.必須吃餃子。

3.點長壽燈。

4.年夜飯後吃凍梨、凍柿子。

5.初二這兩天不能掃地,初三才能上。

11樓:天使凱蒂

和其他地方一樣!我們中國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都一樣!:) :) :)

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裡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

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春節舞龍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紮製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璜,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

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衝雲端,時而入海破浪。

非常好看。

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裡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他們就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壓歲錢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倒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

「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乙個「福」字。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

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

」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

吃年糕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公尺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

古人對公尺糕的製作也有乙個從公尺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公尺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為公尺諮餈,須令極熟,勿令有公尺粒……」即將糯公尺蒸熟以後,趁熱舂成公尺諮,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公尺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公尺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

這種糯公尺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公尺磨粉製成,而糯公尺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公尺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公尺)。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公尺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其他地方一樣!

北方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南方的和北方春節的習俗

1 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俗,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2 祭祀 在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準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表示對他們的懷念,希望他們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風順。3 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過年,主食就是白麵饃饃,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如果...

請問廣州有那些特別的風俗,廣州有什麼風俗習慣?

廣州習俗話你知 坐月子。廣州女人坐月子不能洗澡洗頭,要天天吃薑醋喝炒公尺水 孩子滿月要擺酒派紅雞蛋,都說廣州女人坐月子,禁忌之多令人望而生畏,小孩滿月禮節之繁,令人嘆為觀止。如果你是乙個廣州女人,估計除偶爾皺皺眉,多半都會謹遵祖訓。但如果你是個外地女人,卻遇上個廣州婆婆,就有可能因雙方文化習俗不同發...

香港旅遊有什麼風俗習慣嗎,傣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香港人所指的煲蠟 編輯本段 煲蠟專指中秋節期間,利用月餅鐵罐作器皿 焚燒報紙或 使用蠟燭等雜物用作煲蠟的火源,大量蠟燭 正確地說應該是高溫液態的蠟 造成火團的玩火行為。蠟液燃燒得最猛烈之時,而向火團噴水 使之產生高大火焰。煲蠟極為容易引 災。滾燙的蠟液接觸到 可能造成第 燒傷。香港年輕人尤其流行於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