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文學會不會被電影取代

2021-03-04 08:54:08 字數 5413 閱讀 2330

1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不會!

文學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載體。

欣賞起來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念。

文字所能描繪的很多東西絕不是電影能演繹的。

同樣,電影的視覺效果,也不是**能夠比擬的。

很多文字很難描述的場景,只需要乙個鏡頭足矣。

因此很多**改編成電視或者電影,要改編,而改編之後,原**迷基本上不會滿意。

舉例來說,只要文字駕馭得好,**裡的文字能夠完美寫出乙個仙女的容貌,但是電影你能找到這個如同仙女一般的演員嗎?完全不能。

說得有點亂。

最後總結一下吧,電影是靠鏡頭呈現畫面感,主要是視覺感受。

**是靠讀者的代入感和心理感受,說白了就是主要靠讀者的理解和想象。

不同的兩種藝術,應該無法相互取代。

譬如我,寧可看**也不願意看電影。

文學作品對比電影有什麼區別?

2樓:

文學作品與電影作品有本質的區別,你這個問題提的好。當意識到電影與文學有區別時,便可以打破所謂的「文學價值何在」的偽命題了。這是我比較文學的一道題,答案會涉及到你問的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2023年卡努杜發表了「第七藝術宣言」,將電影作為獨立於建築,**,繪畫,雕塑,詩和舞蹈之外的新的藝術形式。但電影與文學的關係在漫長的發展中像是一對戀人,分分合合,到如今已經密不可分。美國著名作家亨利公尺勒曾言:

「電影是一切手段中最自由的,你能用它創造奇蹟,確實有朝一日電影取代了文學,不再需要閱讀,我會舉手歡迎。」。但很明顯,文學還未被取代,愛森斯坦曾提出理性蒙太奇認為可以把《資本論》搬上銀幕,但他在《蒙太奇1938》中否認了這一點,文學有其自身的存在價值,不可替代。

影視興旺的時代,文學的價值何在?我認為這其實是乙個偽命題。彷彿電影的到來導致文學開始迷惑,沒有明確的自我認知了,簡直是杞人憂天。

文學跟電影終究是不一樣的,文學以語言為載體,展現文字世界裡獨特的想象空間,雖然無法給予讀者身臨其境的觀影感受,但文學中意向的多義性,語言的感染力,豐富的想象空間承載著其獨特的美感。

即使是文學的電影改編,兩者也是兩種不同的藝術文字,文學有電影不能改編之處,所以不論是改編成功還是失敗,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更何況有些文學作品很難進行影視改編,比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的「魔幻現實主義」,中國的唐詩宋詞,阿城《棋王》中道家的文化思想,在電影中便無法感知。

相反的是,電影一直處於身份認同的危機,尤其是近幾年,大量的ip電影,文學性超過了電影性。電影的本質應該是電影化的,是影像的敘事,所以影評人波公尺說《從你的全世界》不配稱之為電影,它只是將**機械複製。《長江圖》的導演楊超在訪談中極力否認自己的電影是詩電影,《路邊野餐》也是這般,兩部電影是典型的電影化的作品,是靠音畫來敘事的。

所以從電影的角度來看,我很奇怪文學竟然會有危機感,該擔心的不該是電影嗎?大量文學改編電影的出現諸如《一句頂一萬句》《三少爺的劍》《我不是潘金蓮》反映的其實是電影創作的倒退,電影缺乏創造力,這是很多諸如楊超這樣的導演擔心的事情。電影對文學作品的過度依賴,反而導致電影性的缺失,電影應該問一下自己,自身的價值在**?

至於人們目前對優秀文學的排斥,這真的是由影視導致的嗎?人們對優秀藝術作品的隔絕,其實是商業化下我們這個時代的通病,人們對藝術電影的隔絕與對優秀文學的隔絕並無二異。相反,電影在不自覺間以犧牲電影性的方式推得動了文學的發展。

3樓:

文學和電影是兩個不相關的東西。為什麼這麼說呢?

文學是文人的精神力量,裡面的每乙個字,每乙個情節,每乙個人物都有很多特殊的含義,而這些內在的含義不是可以用語言來描述的,因為每乙個人看到的東西,自己的想法都不一樣,所以,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文學追求的歷史沉澱,是要每乙個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從其作品中得到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不會因為時間關係而消失。

電影是娛樂品,是大眾消費品,它追求的是視覺聽覺的效應,並且它有乙個很重要的指標----回本,而這也是評價乙個電影好壞的事情,乙個電影能會本就及格,乙個電影能賺錢就說明很成功,所以,利潤是刺激電影的因素,高票房,高收入都是導演,演員,編劇等等追求的目標,導演**才請的起,演員出場費比導演還要高,編劇那是按章節收費,總之,電影就錢,不管好不好,有錢就可以。

而在現在的社會,當導演的都是老師,做演員也叫老師,搞編劇的可以拿文學獎,連現場搞道具的也都是老師,事實上,這是侮辱老師這兩個字,你們這些導演,演員,編劇憑什麼叫老師?全都是唯利是圖的傢伙,你們眼中除了錢還是什麼?**可以,但你們看看你們拍是什麼垃圾。

所以,千萬不用吧電影和文學相提並論,最後在說一篇,電影是商業,追求的利潤,而文學的價值是歷史,歷史沉澱後的文學才是作品。

什麼樣的文學作品會被拍成電影

4樓:northwest偏北

電影作為「第七藝術」 ,與文學有著天然的關係。電影的拍攝需要完善的劇本,而引人入勝的情節設定、富有張力的言語交流以及佈景的安排等,與富有文學性的**、戲劇、詩歌等文學形式有著脫離不開的關係。一部源於文學作品的劇本一定是有自己獨特的敘述和表達方式,永遠不可能是將作品原封不動地沿用,這就必然涉及到文學作品的改編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後現代文化入侵,電影的改編不僅僅侷限於對原著情節人物的沿用和保留,而是更注重新意和乙個「變」字,更追求帶有諷刺的意味和視覺上的衝擊。概言之,中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型別。

一、忠實原著型

這種型別是最常見最普遍的改編方式,大部分電影劇本都對原著保持了忠實的態度,不做大的改動,並盡量將文學作品中的資訊和思想感情傳達給觀眾。

今年上映的《小時代》和《一座城池》就是根據郭敬明和韓寒的**改編而成的。其中,郭敬明親自編劇導演的《小時代》的兩部電影精準地將觀眾定位在了20歲左右的《小時代》擁躉群體,因此雖然影片招來鋪天蓋地的惡評,在票房上卻分別都達到幾億,成為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一部賣座成功的例子。除了這兩位作家的作品,近兩年《李獻計歷險記》、《失戀33天》、《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基本都是忠實於原著向觀眾展現從文學作品到影視作品的過渡。

雖然其中有些很賣座、很成功,有的比較蕭條冷淡,但是就這種以文學作品為藍本進行改編的電影,的的確確成為了電影創作的乙個走向。諸如此類的作品,不說四大名著等經典在影史上被無數次呈現,當下的電影市場颳起的這陣將暢銷書和網路****改編成電影的旋風使暢銷書和網路****本身就能成為乙個賣點和噱頭,推動著作品更大影響的普及。原有的商業電影要想抓住觀眾的眼球,必然需要製造更多的看點,在影片上映之前讓更多的人感興趣;而把受觀眾歡迎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必然能吸引作品本身的擁護者。

因此,電影劇本創作取材於文學作品的現狀是順應時代觀眾需要的乙個重要方式。

二、「戲仿」昇華型

戲仿,又稱諧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對其他作品進行借用再創作,以達到調侃、嘲諷、遊戲甚至致敬的目的。香港電影製造喜劇效果是經常使用「戲仿」手法的,其中,香港電影的代表人物——導演兼演員周星馳更是將「戲仿」的手法進行到底,他的電影混入了許多對其他文學或電影作品的借鑑和改編。在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上,周星馳貌似鍾情於《西遊記》,他的最經典作品《大話西遊》和最賣座電影《西遊降魔篇》等對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進行化用,但又只沿用了部分人物設定和大致故事,而對人物性格、情節等方面做了顛覆性的改變。

《大話西遊》作為周星馳的巔峰之作,是將戲仿的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作品。孫悟空化身至尊寶,與紫霞的一段絕世戀情成為了電影的主線。原著中的孫悟空作為出家的僧人,一直糾纏在與唐僧的師徒情和與沙僧、八戒的兄弟情中間,關於愛情的部分是完全空白的。

而周星馳改編的電影完全弱化了孫悟空對唐僧的忠心耿耿,還設定了他對唐僧怒氣衝天的怨言。一曲經典的《only you》讓觀眾記住了這個全新的唐僧形象。電影中的有些情節可能會讓觀眾覺得一時無法接受,但是作為導演及主演的周星馳是將後現代的荒誕元素融入到了作品中,產生了非常激烈的滑稽和諷刺的效果。

無厘頭的喜劇創意在該片中比比皆是,無疑開創了一種電影型別的先河。《西遊降魔篇》同樣是對《西遊記》的改編和戲仿,就其賣座程度和觀眾評價來看,「明星+3d+搞笑」的組合仍然有很大的市場和前景,顯然這裡完成的是商業化喜劇電影的改造。周星馳的這些作品之所以如此成功並不是具有偶然性的。

從之前認為這種顛覆性嘗試完全改變了原著的內容,是胡說八道、不知所云的失敗創作,到後來觀眾接受並認可了這類「笑果」雖然只有短短幾年。可以說,中規中矩自然不會出錯,卻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亮點;拋開條條框框,如果不按套路出牌,不斷嘗試創新,也許會大獲成功。

三、「改頭換面」型

「改頭換面」型改編就是基本把原著的大概情節沿用下來,但是把故事發生的情景、時間、國家等等做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改變。《魔俠傳之唐吉可德》作為這類作品的代表,是對西班牙**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進行的改編。電影把在16、17世紀的西班牙發生的故事轉移到中國古代,而原著中的一系列人物也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對應。

堂吉訶德受到騎士**的影響而決意走上騎士的道路,影片中的唐吉則是每日沉浸於武俠**並將**中的橋段幻想成真實;原著中的堂吉訶德把鄉下客店當作城堡,把客店老闆當作城堡主人,要求老闆封他為騎士。而電影中則化用了武俠**的橋段,唐吉可德要找一位在深山廟宇中的老乞丐,把他當做擁有蓋世武功的老英雄,只消讓其打通任督二脈就能做乙個真正的英雄。堂吉訶德打定主意匡扶正義、除暴安良之後,常常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結果往往是損害了他人利益,自己也遭受一頓好打。

而唐吉雖然也認為精神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卻總能在關鍵時刻弄拙成巧,化險為夷。編劇的改編使得影片中的唐吉變為了英雄,最後在眾義士的幫助下將惡勢力一舉殲滅,從此與美女神仙眷侶相伴,顛覆了原著中的形象。影片雖然在票房上並不如意,但其宣揚的「有些事總要有人做,聰明人袖手旁觀,我這個傻子就義不容辭」的精神的確值得深思回味,與我們現今的生活有著很多相通之處。

《滿城盡帶**甲》改編自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故事發生的時代則轉移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電影中的大王代表《雷雨》中的周樸園;大王子元祥是原著裡邊長子周萍的角色;鞏俐飾演的王后也就是蘩漪;大將軍傑則影射魯大海,蔣嬋即是魯四鳳。劉燁飾演的大王子與妹妹和王后有著兩段錯綜複雜的**戀情,還有和二皇子的勢不兩立。

大王與王子們之間還刻畫了父子情。這些情節都和曹禺的《雷雨》有著一定程度的對應,而人物性格和整個電影的氛圍和原著基本保持了一致。不過,這種改頭換面式的改編卻未能如導演的意願,為他帶來滿堂喝彩,這卻是值得深思的。

總之,中國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狀況告訴我們,這些所謂的電影改編已經不再滿足於再現原著了,而是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思路來做呈現。除了迎合觀眾趣味地將流行**以電影的形式展現出來,無厘頭的惡搞和顛覆性再創作也為這類電影開闢了一條新路。經典總是稀有的,將經典作品翻拍,只能是拾人牙慧;只有適應新時期人們的欣賞趣味不斷開拓思路和方向才是大勢所趨。

電影工作者應該先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做起,在對文學作品有了深刻準確的解讀之後再將其轉化成電影藝術。只有擁有深刻精神內涵的電影作品才能真正獲得人們的認可,也才能在電影史上佔據一席之地。

註釋:[1]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於2023年發表《第七藝術宣言》,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是三種空間藝術(繪畫、建築、雕塑)和三種時間藝術(詩歌、**、舞蹈)的綜合,形成了運動中的造型藝術,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

二十一世紀大學英語網路學習平台的位址是什麼

就是這個了,因為我們也在用的,好好加油吧!o o哈哈 一 在internet explorer上輸入位址http 10.64.130.28 21st 進入平台。二 網路學習平台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組織教學活動的。所以,進入平台要確定學習班級。學習平台提供兩種方式確定教學班級。二十一世紀大學英語平台怎麼...

十六大確定的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的奮鬥目標是什麼啊

黨的十六大提 出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是黨依據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的深刻分析,依據對我們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正確把握而提出來的,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必...

世界十大最有影響力人物,二十一世紀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你說默罕默德排第一,可能是看到了一本書,我也看過那本說,好像是叫影響世界的100人。但是這個不是很準確,也是一家之言罷了。每個了解歷史的人都有自己的排名。個人認為不是,假若默罕默德排第一的話,那耶穌該生氣了,釋迦牟尼估計也會臉色不好看 這裡有 探索 雜誌 科學界十大最有影響力人物 1 錢學森 在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