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譯文,速求,容齋隨筆譯文

2021-03-04 08:49:05 字數 5191 閱讀 9906

1樓:太初

隱居的士人修養身心潛心做學問,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養,不渴求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們,每到乙個地方都可能有這類人,我每每惋惜這些隱士沒有傳記流傳。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傳記講了四個人的故事,因此恭謹地記錄下來。

第乙個人是,慈溪的蔣季莊,在宣和年間(1119-1125),蔣季莊蔑視王氏的學說,不參與科舉考試,獨自關門讀書,不隨便和人交往。高閌住在明州城裡,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訪蔣季莊的茅廬。蔣季莊聽說他來了,一定會急急忙忙(倒屐)出來迎接,和他在小屋裡對坐,興高采烈的和他,從白天持續到晚上,幾乎忘記吃飯睡覺。

高閌向他告辭他就會遠送幾里路,兩人相處的很融洽。有人問高抑崇:「蔣先生不喜歡和人交往,卻只親厚您,而你也對他時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抑崇(估計是專用名詞,比如他的號)說:「我整年地讀書,每有疑問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沒達到的地方,問題經常堆積到數十個,蔣季莊一一解讀,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蔣季莊的專長,其他人不一定知道。

世人所說「知己」就是這樣的吧?

第二個人是王茂剛,住在明州林村一處深壑的山溝裡,有乙個弟弟不喜歡讀書做學問,王茂剛就讓他學習謀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專心讀書,從不隨便出門,尤其精通周易。沈煥是擔任通盤州事,曾經去拜訪他。他的智趣遠遠超出了書本典籍的記錄。

王茂剛做學問氣勢莊嚴,考究他做學問所得,似乎是剛剛有收穫,求學的過程還沒結束呢。

第三個人是顧主簿,不知道是什麼人,南渡(南渡長江,南宋)後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堅貞為準則,安于貧窮卑賤,不為世人了解卻不悲觀。但對於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絲不苟。

平時早晨起床,等買菜的人從門前經過,問一捆菜值多少錢,按照菜販所說給錢。其他的買飲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們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騙。

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夠了,就靜心翻閱古籍,不與人交往遊玩。鄉鄰中有不安分守職、武斷地強加自己意願於別人的人,大家都譏笑他說:「難道你是顧主簿嗎?

」(顧主簿這麼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蔥)

第四個人叫週日章,信州永豐人。操守行為固執而廉潔,受到了鄰里的尊敬。週日章開學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夠自己使用的費用,不符合規矩的錢一分不收。

周家很貧窮,經常整天沒有吃的,有時鄰居送他們一些東西。贈送的東西經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週日章寧願和妻子忍餓,終究不去請求他人。深冬時穿著紙糊的衣服,有客人來拜訪,也高興的請進來。

望著他的面容表情,聽他的議論,大家都很驚詫。縣尉謝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對他說:「您不曾要求幫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達敬意,接受無妨。

」週日章笑著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萬鍾糧食是乙個概念,如果我無故接受禮物,這是不明辨禮儀的。」最終推辭了。

汪聖錫也知道他的賢德,認為週日章像古代所謂的「獨行者」。

這四個人,實在應該寫進史書啊。

容齋隨筆 譯文

2樓:連江一點萍

容齋隨筆 (秦以關中之地)

秦以關中之地,日夜東獵六國,百有餘年,悉禽滅之。雖雲得地利、善為兵,故百戰百勝,以予考之,實六國自有以致之也。韓、燕弱小,置不足論。

彼四國者,魏以惠王而衰,齊以閔王而衰,楚以懷王而衰,趙以孝成王而衰,皆本於好兵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後,表裡山河,大於三晉①,諸侯莫能與之爭。而惠王數伐韓、趙,志吞邯鄲,挫敗于齊,軍覆子死,卒之為秦國所困,國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樑,數世不振,訖於殤國。

閔王承威、宣之後,山東之建國莫強焉,而狃②於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周而為天子,遂為燕所屠。雖賴田單之力,得復亡城,子孫沮氣,孑孑自保,終墮秦計,束手為虜。懷王貪商於六百裡,受詐張儀,失其名都③,喪其甲士,不能償,身道囚辱以死。

趙以上黨之地,代韓受兵④,利令智昏,輕用⑤民死,同日坑於長平者過四十萬,幾於社稷為墟,幸不即亡,終以不免。此四國之君,苟為保境睦鄰,畏天自守,秦雖強大,豈能加我哉!

(洪邁《容齋隨筆》)

注:①三晉:春秋末,晉國為韓趙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自立國,史稱三晉。

②狃:貪。③名都:

指漢中郡。④代韓受兵:西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將白起攻韓,又與趙爭奪韓的上黨郡。

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趙軍,殺趙軍統帥趙括,全坑趙的士卒四十餘萬人。⑤輕用:指趙王中秦反間計,令趙括代廉頗為主將。

《容齋隨筆》語段參考譯文:

秦國憑藉關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東踐踏六國,一百多年,就全部消滅了它們。雖然說(秦國)得地利、善作戰,因而能百戰百勝,(但)根據我的考證,其實是六國自己有招致這樣的結果的原因。韓、燕兩國弱小,放置一邊不足以談論。

另外四國,魏國因為惠王而衰敗,齊國因為閔王而衰敗,楚國因為懷王而衰敗,趙國因為孝成王而衰敗,(他們)都是源於喜好戰爭貪圖土地的緣故。魏國繼文侯、武侯之後,全國的土地,比三晉還大,諸侯國中沒有誰能夠跟它抗爭。可是魏惠王屢次攻打南韓、趙國,志在吞併邯鄲,(卻)被齊國挫敗,軍隊覆沒上將(龐涓)戰死,最終被秦國圍困,國土一天天地縮小,丟失黃河以西七百里土地,離開安邑而以大樑為都,幾代不振,最終國家滅亡。

齊閔王繼承了威王、宣王的功業,崤山以東各諸侯國沒有誰比它強盛,而他卻由於貪心於從攻打宋國中獲得利益,向南侵犯楚國,向西侵犯三晉,想吞併二周而自立天子,於是被燕國**,雖然依賴田單的力量,得以恢復丟失的城池,(可是)子孫喪氣,孤孤單單的以求自保,最終落入秦國的計策,束手成為俘虜。楚懷王貪心商於六百裡的土地,被張儀欺詐,失去他的名都漢中郡,死傷了他的眾多士兵,也不能夠抵償,(最後)自身遭受拘留侮辱而死去。趙國因為上黨的一片土地,代替南韓接受秦國的攻擊,利令智昏,輕易任用百姓死亡,同一天埋葬在長平的士兵超過四十萬,幾乎使國家成為一片廢墟,僥倖沒有立即亡國,最終也沒有逃脫一樣的命運。

這四個國家的君主,如果為了保住國土與鄰國和睦相處,敬畏上天把守好自己,秦國即使強大,又怎麼能施加於我呢!

容齋隨筆 卷八譯文 5

3樓:無不知無知

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絕句寫道:「京口與瓜州被一水間隔,眺望鍾山好似只隔著幾道山嶺。春風吹拂給江南沿岸染上了新綠,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耀著送我返回故鄉。

」蘇州的一位文人家中收藏著原詩的底稿,起初寫為「又到江南岸」,劃圈刪掉「到」字,在詩文旁批註到「不好」,改寫為「過」。又圈掉而改作「入」。隨後又改作「滿」。

總共照這樣修改前後選用了十多個字,最終才確定為「綠」字。

陳策《容齋隨筆》的原文及翻譯分別是什麼?

4樓:辣條味少女

原文

南公某文所書皆建昌南城人。曰陳策,嘗買騾,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養於野廬,俟其自斃。其子與猾駔計,因經過官人喪馬,即磨破騾背,以炫賈之。

既售矣,策聞,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愛也,秘之。策請試以鞍,亢亢終日不得被,始謝還焉。

有人從策買銀器若羅綺者,策不與羅綺。其人曰:「向見君帑有之,今何靳?

」策曰:「然,有質錢而没者,歲月已久,絲力麋脆不任用,聞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當與銀器投熾炭中,曰:

「吾恐受質人或得銀之非真者,故為公驗之。」……曰曾叔卿者,買陶器欲轉易於北方,而不果行。有人從之並售者,叔卿與之,已納價,猶問曰:

「今以是何之?」其人對:「欲效公前謀耳。

」叔卿曰:「不可。吾緣北方新有災荒,是故不以行,今豈宜不告以誤君乎?

」遂不復售。而叔卿家苦貧,妻子飢寒不恤也。

翻譯:

呂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寫的都是建呂南城人。乙個叫陳策,曾經買騾子,買到一頭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轉移給別人,讓人在野外的草房裡養著,等著它自己掉。陳策的兒子與狡猾的經紀人商量,趁著經過這裡的官人了馬,就磨破了騾子脊背,來炫耀這騾子能馱東西而賣它,騾子已經賣出去了,陳策聽說了,親自去追上了那個官人,把騾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訴他,那個官人懷疑陳策捨不得賣這個騾子,就把騾子關起來,不讓陳策看見。

陳策請求用鞍子試一試,騾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這才感謝而退回了騾子。有乙個人到陳策這裡來買銀器和羅綺(疏薄有花紋的絲織品),陳策不拿給他羅綺,那個人說:「先前還看見你的庫房裡有羅綺,現在為什麼吝嗇不賣呢」陳策說:

「是這樣,有個人拿羅綺抵押借錢後了,這羅綺放置的時間很久了,絲力碎脆不耐用,聽說您想用羅綺作女兒的陪嫁,怎麼能夠用這種東西使您憂慮呢!」陳策拿來應當給他的銀器,放進很旺的炭火中,他說:「我恐怕抵押這個東西的人或許得到的不是真的銀器,所以為您驗一驗它。

」有乙個叫危整的,他買鮑魚,那個市場經紀人玩弄稱錘,暗中多給危整稱鮑魚。賣鮑魚的人離開,他自己留在危整身邊,請求說:「您買的僅是五斤,我已經為您秘密地加倍稱進了鮑魚,願您給我酒吃。

」危整一聽很吃驚,追趕賣鮑魚的人出去)幾里地讓他回來,把多得的鮑魚的錢付給了他。危整又請那個市場經紀人喝好酒,說:「你只是想要點酒罷了,為什麼要欺騙貧困的人呢」有乙個叫曾叔卿的,他買了一批陶器,想要轉運北方交換物品,可是沒有成行。

有人到曾叔卿那裡要求把陶器一併賣給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給他,已經收了錢,仍然問道:「現在把這些東西運到**去呢」那個人說:「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

」曾叔卿說:「不行,因為北方剛發生災荒,因此我不用這些陶器前去交換物品,現在難道不應該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嗎」於是不再賣陶器給那個人。其實,曾叔卿家裡很貧苦,妻子女兒受飢寒,他也不顧慮了。

《容齋隨筆》簡介:

《容齋隨筆》是古代文言筆記**。共《五筆》,74卷,1220則。其中,《容齋隨筆》16卷,329則;《容齋續筆》16卷,249則;《容齋三筆》16卷,248則;《容齋四筆》16卷,259則;《容齋五筆》10卷,135則。

據作者宋朝洪邁自述,《容齋隨筆》寫作時間逾經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覽群書、經世致用的智慧型和汗水的結晶。

內容簡介: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是一部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的著作,自經史諸子百家、詩詞文翰以及歷代典章制度、醫卜、星曆等,無不有所論說,而且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皆倍受稱道。其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作者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該書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

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它為南宋筆記**之冠。

洪邁在《容齋隨筆》卷首說明:「餘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