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和魯迅鄉土小說的異同,對比分析沈從文和魯迅在女性問題和國民性方面的異同

2021-03-04 08:28:26 字數 5020 閱讀 5935

1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和沈從文的鄉土**分別代表了現代文學史上兩種截然不同的鄉戀心態.這兩種不同的鄉戀心態、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藝術選擇分別導引著一大批現代及當代作家,構成20世紀鄉土**創作的一種重要的文學--文化現象.

對比分析沈從文和魯迅在女性問題和國民性方面的異同

2樓:拾不起舊時光

魯迅和沈從文的鄉

土**分別代表了現代文學史上兩種截然不同的鄉戀心態.這兩種不同的鄉戀心態、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藝術選擇分別導引著一大批現代及當代作家,構成20世紀鄉土**創作的一種重要的文學--文化現象.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10 20:

31 魯迅與沈從文同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鄉土文學大師,而共同致力於鄉土**創作,有著諸多共同背景,並有著師承關係的魯迅與沈從文的故鄉情懷卻有著巨大的差異.文化生態學認為文化的生成與文化生態環境有著密切關係,作為文化載體的文學創作也不例外.就魯迅與沈從文的鄉土**創作呈現出的差異而言,地域文化、童年記憶和教育經驗等則起著十分重要的隱性或顯性的作用.

所謂「鄉土文學」,往往讓人聯想到某種奇趣盎然、野氣撲人的田園詩意,月下小景、水鄉夜色或空靈雨景常常成為鄉土文學恬靜怡人的意境,黃泥的牆、烏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黃狗更是時常作為一種鄉土文學的典型背景,昭示著鄉土文學所可能具備的某種超然的美學特徵。不過,鄉土文學中也亦時常出現粗獷的民俗,剽悍的民風,甚至是野蠻的陋俗、愚昧的鄉規和殘酷的階級壓迫,所以,如果認為鄉土文學只是敘述心靈的淨土或只描寫詩意的田園風 光,顯然不夠全面。鄉土文學中,粗獷的陽剛之氣與纖細的陰柔之美同在,化外之境的淳樸人性和波瀾壯闊的階級鬥爭都可以為鄉土文學所容納,而愚昧與文明的衝突,在中國鄉土文學的發展歷程中,更是形成了乙個越來越突出的主題。

至於鄉土文學的作家,如沈從文,自命為「鄉下人」,劉紹棠,自稱為「土著」,他們的鄉土作品的視野,表面上看,似乎只專注於鄉土間的純美故事;細究起來,現當代任何一位以鄉土文學為題材的**家,幾乎都無法完全迴避關於現代意識和外部世界對鄉村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以直接衝突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在另一些的鄉土文學作品中,作家的敘述可能間接地表達對於現代文明的某種否定態度。但是,不管以鄉土為題材的作家對現代文明取何種態度,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鄉土文學」並非封閉的「鄉土文學」,這一題材的文學型別,總是直接或間接應對著現代文明的挑戰。

魯迅、沈從文的文筆風格,相互對比差異

3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的犀利尖刻,沈從文的詩情畫意,在中國二十世紀的文壇中閃發著異樣的光彩,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領軍人物。魯迅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民族魂,九十年代後沈從文被列為僅次於魯迅的中國最偉大的作家。儘管他們的創作風格南轅北轍,藝術主張差異很大,但他們在改造和重建中國國民性精神上殊途同歸。

魯迅的**「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沈從文**則使「讀者從作品中接觸了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示,對人生活或生命能做更深一層的理解」。正如蘇雪林所說,沈從文「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態龍鍾,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裡去,使他們興奮起來,年輕起來,好在20世紀舞台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的權利」。儘管他們表達的是乙個共同的主題——改造國民性,但在表現手法和語言藝術風格上又有著迥然的不同。

4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的獨特魅力在於魯迅的文筆太過獨特,魯迅先生的文章和作品,就像一杯香濃苦澀、原汁原味的老樹咖啡,需要耐心地用文火慢慢煎煮,然後再靜靜、細細地用心品味和咂摸,才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其中的好處、妙處和絕處。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和具有一定的生活經歷,比如上大學以後再去讀,其效果和收穫可能要大得多。說老實話,按照本人的閱讀經驗,上大學中文系學了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以後,才對魯迅先生的文章有了一點點感覺,而有些較深奧的文章和作品至今還沒有完全讀懂,甚至是似懂非懂。

沈從文先生可以說是乙個自學成材的作家,也是乙個著名的「文體作家」,其「文筆」倍受推崇。《邊城》的語言空靈、平淡得不食為間煙火而意味深長,這和《邊城》的意境是相適應的。而且他的語言很「糯」,句子之間很「粘」,有點跳躍感,但看起來也絕不突兀。

你看《邊城》的第一段,簡直像用頂針手法寫的,語言並不華麗,但接得非常舒服。蘇雪林說沈從文,句法短峭簡練,富有單純的美。這確實說得很到位。

同時,由於沈先生來自湘西,他總稱自己是鄉下人,他的文字也相應地帶有一種未「馴化」的原始美,蘇雪林批評他的文學很有疵病,也是對的,但這種疵病並不影響我們的審美,反而覺得新鮮活潑,別有情趣。這在《湘行散記》中表現得尤其突出,它的文筆比《邊城》更跳躍,更有地方風味,每一句話顯得那麼生動、有趣。施蟄存先生看重《湘行散記》甚於《邊城》,估計就是從文筆方面取捨的。

5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的是民族,沈從文寫的是人生

汪曾祺與沈從文的關係

6樓:可曾記得那春天

汪曾祺與沈從文是師生關係。沈從文是汪曾祺的老師。

汪曾祺曾寫過一本書,叫《我的老師沈從文》。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拜沈從文為師。

補充: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

師生關係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係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師生關係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互動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師生關係是教育活動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的關係。

7樓:靜靜

師生,汪曾祺師從沈從文

8樓:力鑠邊靈松

一「沈先生讀了很多書,但從不引經據典,他總是憑自己的直覺說話他的湘西口音很重,聲音又底,有些學生聽了一堂課,往往覺得不知道聽了一些什麼但是你要是真正聽『懂』了他的話,——聽『懂』了他的話裡並未發揮罄盡的餘音,你是會受益匪淺,而且會終身受用的,聽沈先生的課要『舉一隅而三隅反』」多年後,汪曾祺老回憶他的老師沈從文先生如是說。汪老當年投考西南聯大當然不能說是衝著「沈從文」這三個字去的,但這三個字無疑對他很有吸引力,在報考前他就想到了的。這吸引力終於使他成為沈從文的入室**,且成了沈從文的得意高足。

在文學史上,說到師生之間的指導與尊敬,先輩對於後輩的提拔與獎誘,能與福樓拜、莫泊桑這對師生比肩的,到目前大概只有沈從文、汪曾祺了。

二沈從文先生教學生有個特點,他不贊成命題作文讓學生自己寫,愛寫什麼就寫什麼。他寫讀後感,有時比學生的原作還長。汪曾祺老寫了一篇**《燈下》,寫得很不成熟,沈先生卻從中看出汪老善於白描,,讚嘆汪曾祺老能抓住富於特徵的細節——作為老師是應該多多肯定學生的才能的——他還找來幾篇名筆下類似《燈下》寫法的作品給汪老借鑑(他待學生這樣),如此汪老的進步就快,在沈先生的指導下,他將《燈下》改寫成《異秉》,經沈先生推薦發表了(三十多年後,汪老根據回憶重寫《異秉》自然是後話了)。

沈從文先生有時也出題目給學生做,比如「我們的有小庭院有什麼?」「記一間屋裡的空氣」。為什麼這樣的題目?

用沈先生的話說,那是「先得學會車零件然後才能學組裝」。正是這種教學法發展著汪曾祺老的寫作才能。

沈先生是很早就看出汪老的寫作才能的,他對汪說,「你懂得如何用筆寫人寫事。你不僅有這種才能,而且有這種理解。在許多問題上,理解有時其實還比才能重要!

」他向文藝界推薦他這位年輕的學生時,只輕一句:「他的**寫得比我好。」也許有人會奇怪,沈從文先生的這些話對於當時的汪老來說豈不是太過獎了,只怕徒增汪的傲氣。

這是有原因的。沈先生發現這位學生的文學天分時,同時也發現這位學生經受生活的磨練不多,遇到逆境,即易灰心,甚至產生頹廢情緒做學生時,汪老就常借酒澆愁,初到上海,一時找不到工作,他的情緒很壞,甚至想到自殺;離開上海到北平他仰天長嘆:「北方就接納我!

」正因這樣,沈從文先生才一再鼓勵他,「你應當在任何情形下永遠不失去工作信心……始終保持用筆的願望和信心!」汪老在困難時總能得到沈先生的幫助。若非沈從文先生,實在很難想象汪曾祺老今日的模樣(去看看汪回憶沈的文章吧)。

沈之於汪,亦師亦父,甚至畏友,汪老繼承的不但是沈先生的**衣缽,還繼承了沈先生對於生活的態度(想想沈一生的經歷吧)。汪曾祺老今日的作品之所以溫情脈脈,只怕與他在沈從文先生那裡感受到的愛不無關係。

三汪曾祺老的**皆為短篇,素有當代短篇**掌門人之譽。他的**,重語言,重技巧,重文體,讀來韻味十足,是詩,亦是畫,文風與沈從文先生一脈相承有發展。讀他的《大淖記事》,自然而然會想起其師的《邊城》,讀他的聊齋系列,不想起其師的佛經故事都難。

就是寫遊記,他的《岳陽樓記》和其師的《桃源與沅州》開頭的口氣也如出一轍——沈從文先生說,「全中國的讀書人,大概從唐朝以來,命運注定了應讀一篇《桃花源記》,因此把桃花源當作乙個洞天福地。人人皆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漁人發現的,有桃花夾岸,芳草鮮美。遠客來到,鄉下人就殺雞溫酒,表示歡迎」,而汪曾祺老,「岳陽樓最初是唐開元中中書令張說所建,但在一般中國人印象裡,它是藤子京建的中國過去的讀書人很少沒有讀過《岳陽樓記》的」當然,這兩篇文章還是很不一樣的,可是這樣一比較,不也可以看出一點名堂來嗎?

我並不是說汪老是沈從文第二,其實這對師生都是不可替代的,在文學史上都不是可有可無的。不談別的,只聽聽讀者的反映就知道了。當年有人讀了沈從文先生的**,說,「讀了沈先生的**,我才知道,原來**可以這樣寫的。

」汪曾祺老以一篇《受戒》轟動文壇時,一些中青年作家吃驚的發現,「原來**可以這。」這對師生各自創造了不同凡響的文體,當就這一點而言,就非一般作家所能及了。

四前面說了,聽沈從文先生的課要「舉一隅而三隅反」,我們來看汪曾祺老是怎樣「三隅反」的。他在《沈先生在西南聯大》一文中雲:

「我寫了一篇**(內容早已忘記乾淨),有許多對話,我竭力把對話寫得美一點,有詩意,有哲理。沈先生說:『你這不是對話,是兩個聰明腦殼打架。

』從此我知道對話就是人物所說的普普通通的話,要盡量寫得樸素。不要哲理,不要詩意。這樣才真實。

「沈先生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很多同學不懂他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這是**學的精髓。據我的理解,沈先生這句極其簡略的話包含這樣幾層意思:**裡,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餘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

環境描寫,作者的主觀抒情、議論,都只能附著於人物,不能和人物游離,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樂。作者的心要隨時緊貼著人物。什麼時候作者的心『貼』不住人物,筆下就會浮、泛、飄、滑,花裡胡俏,故弄玄虛,失去了誠意。

而且作者的敘述語言要和人物相協調。寫農民,敘述語言要接近農民,;寫市民,敘述語言要接近市民。**要避免『學生腔』。

」代代相傳的一脈**法門就這樣繼承與發展著。

簡述中國園林和英國園林的異同點,對比英國園林和中國園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這個還挺難,中國園林與英國園林最大的區別在設計思路不同,乙個是儒家道家文化乙個是 教和君權文化。中國園林設計思路是把許多自然元素有規律的人性化的布局到一起,假山,溪水,迴廊,一步一景步步不同。英國的就不是這樣了多幾何形狀,沒有假山倒是有雕塑,草坪等。中國側重於表現主體物件的審美感和因之而引起的審美感...

生物實驗裡的對比試驗和對照實驗有什麼異同點

對比就是幾組實驗的條件不同,看都有什麼現象 反映 效果。而對照就是把樣本 對照組 去掉或加上某些條件,再看都有什麼現象 反映 效果。對比試驗與對照試驗的區別是什麼?對比試驗一般沒有空白對照,設多個實驗組,得到的實驗 結論不止乙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 對照試驗要設立對照 多是空白對...

魯迅的三部散文集,魯迅的散文集和小說集

朝花夕拾 吶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中國 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 二心集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 野草 沒有第三部 魯迅的散文集和 集 集有三部 吶喊 彷徨 故事新編 散文集只有 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是 野草 其他都是雜文集。希望對你有用,呵呵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 野草 雜文集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