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藥中夏瑜革命有什麼利弊,魯迅藥中夏瑜的人物性格點評

2021-03-04 07:09:47 字數 5306 閱讀 1815

1樓:匿名使用者

夏瑜是革命者的形象。《藥》裡的夏瑜最為典型。但似乎魯迅對夏瑜這樣的革命者有些猶豫,因為他能夠感受到這些革命者的熱血,但是看不到他們的努力的回報。

革命者往往是得不到理解和同情的,他們也可能在遺忘中被遺忘。看到現實中存在的這點是極大的哀傷,所以魯迅說:「……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乙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

」魯迅的這句話裡暗含著乙個事實:那個時候,人們看到的卻是消極的結果,不過,因為魯迅的願望是「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乙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這裡,即使暫時還看不到希望,魯迅也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我們看到,魯迅在本性上,不算樂觀人士。魯迅說:「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後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同時,他還引用了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來加深這種印象: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正因為如此,魯迅在《藥》裡給夏瑜的墳加上乙個希望的花環,也算是一種自我鼓勵了。在《狂人日記》和《長明燈》裡,「狂人」和「他(吹長明燈的人)」,魯迅同樣賦予他們很大的勇氣。「狂人」直截了當地抨擊整整乙個吃人的「封建」歷史,有氣吞山河的勇武;《長明燈》裡的「他」一定要吹到「吉光屯」的長明燈,冒著被方頭、闊亭他們除掉的危險,也顯出一種相當大的毅力和果決。

而在那些守舊的人的心裡,他們正是標準的「狂人」。所謂的「狂人」就是精神病患者。我們知道,「精神病」在乙個很長的文明史上,曾大量地被當作一種相當有力的政治手段來運用。

比如,把政治的敵手指責為「精神病人」送到「精神病院」,從肉體和精神上一起消滅敵人,這是乙個非常好的手段。就像現在處理「非典」一樣,實行隔離,對肌體中的腐敗部分加以外科手術式的切除。對於一般的普通民眾來說,雖然不能祭出政治的手段,但是也可以用孤立的辦法對「狂人」加以定點消除。

當然,所有這些手段,無論是政治首領還是普通民眾,都具有濃重的暴力行為。「狂人」和「要吹長明燈的人」最終都被關進房子裡,失去了行動的自由。除非他們改進,跑去瘋狂的念頭,重新回到秩序的社會中,才可能被放出來。

而對於夏瑜的方式,當然就是肉體消滅了。《藥》裡的經典對話:「阿義可憐——瘋話,簡直是發了瘋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夏瑜——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者的形象:堅貞不屈、視死如歸

1、 描寫方法:夏瑜在作品中沒有出場,作者主要是通過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面描寫他的行為思想。

2、 夏瑜的身分、家境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家境貧寒,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

3、自身表現

(1)關在牢裡還要勸牢頭造反— — 大無畏精神

(2)「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 如寫夏瑜的話,只有兩句「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可憐!可憐!」便寫出夏瑜的民主思想和襟懷。

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在獄中堅持鬥爭,宣傳革命,甚至勸「牢頭造反」,還要在老虎頭上搔癢,聲稱「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儘管挨打,不但沒有絲毫的恐懼和膽怯,反而覺得阿義不覺悟而可憐他。他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4、別人對他的態度

(1)嘲諷他、說他「瘋了」

(「花白鬍子」、「駝背五少爺」等人)

(2)行刑時許多人只是看熱鬧 客觀上:

(3)他的血用來「治病」 群眾不理解革命

(4)夏三爺爺告密 愚昧不覺悟

(5)夏四奶奶上墳面露羞愧顏色

孤獨與寂寞:但他對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他在獄中竟勸極端頑固的牢頭阿義造反,把阿義錯當群眾,而群眾在他眼裡是「可憐蟲」,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動連自己的母親也不能理解,兒子為革命犧牲,她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

他的鮮血竟被貧窮、善良的華老栓當做一種「藥」給兒子治病。他宣傳的革命道理,二十多歲的人「感到氣憤」,他挨了打,駝背、花白鬍子感到高興。他說阿義可憐,茶客們說他瘋了。

他被殺害時,「潮一般」的人在看熱鬧。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他脫離群眾是孤獨與寂寞的。

夏瑜的犧牲,只是給母親帶來了悲哀和羞愧,給華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藥,給劊子手乙份詐騙錢財的資本,給看客們一次鑑賞殺人的盛舉,給茶客們增添了無聊的談資。這一慘痛事實,一方面極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統治者對廣大人民思想毒害的嚴重程度,一方面也顯出辛亥革命的失敗,是與資產階級革命者脫離群眾分不開的。

當然夏瑜的死並不是毫無意義。**寫夏瑜墳頂上「有一圈紅白的花」不很整齊,倒也有精神,表明還有人紀念革命烈士,革命者並沒有被斬盡殺絕,革命火種是撲不滅的,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5、作者對他的態度怎樣?

既讚揚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鬥爭的悲劇性;即,他的主張、行動、犧牲未能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援、同情;但他的犧牲並非毫無影響。(參見高潮和結局部分)

而對夏瑜這一正面形象的刻畫,則主要通過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面描寫他對革命失志不移,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

在夏瑜身上,體現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者有革命的熱情和獻身精神。但群眾及親人不理解,不知革命是怎麼回事,反映了他們的愚昧和不覺悟。

3樓:程雲兒

可憐啊!也正是因為他,才讓我們明白在當時,革命者是孤獨的,是不被人們所了解的,連從他身上剝下來的衣服也被人給搶了,最可憐的事情是,他居然會被自己的親戚所出賣,所背叛,難道還能所他不是可憐的嗎?

4樓:柳鵠

有勇無謀!

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魯迅《藥》中夏瑜代表著什麼群體

5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藥》中夏瑜代表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

命者。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明確的認識,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鬥爭綱領;他意志堅定,在獄中堅持宣傳革命道理,甚至勸牢頭造反;在對敵鬥爭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無畏,毫不動搖。最後,在敵人的屠刀下慷慨就義,表現出革命者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6樓:匿名使用者

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明確的認識,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鬥爭綱領;他意志堅定,在獄中堅持宣傳革命道理,甚至勸牢頭造反;在對敵鬥爭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無畏,毫不動搖。最後,在敵人的屠刀下慷慨就義,表現出革命者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夏瑜的革命鬥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魯迅先生熱情讚揚了他為革命獻身的精神,但同時也描寫了他的鬥爭的悲劇性。他的革命主張不為廣大群眾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動沒有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援,甚至連他的犧牲也沒有贏得群眾的同情。他講的革命道理,人們聽了「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封建王朝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只迎來一幫看客;甚至他母親對他為革命英勇犧牲也不理解,反而感到「羞愧」。

更可悲的是他為革命所噴灑的熱血,竟成了華老栓給兒子治病的「藥」。總之,夏瑜的死並沒有在社會上引起什麼反響,只給自己的母親帶來了悲哀和羞愧,給愚昧的群眾帶來了一劑假藥,給健壯的看客鑑賞了一次「殺人的壯舉」,給無聊的茶客增添了茶餘飯後的談資,給貪婪的劊子手提供了一次詐騙的機會。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涼的。

但是夏瑜的犧牲,也並非毫無影響,第二年清明時節墳頭出現的花環,正是對這位「寂寞賓士的猛土」的慰藉,說明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7樓:匿名使用者

華老栓是小城市貧民,是特殊歷史時期群眾的代表,其主要性格特徵是迷信愚昧、麻木落後,要發動這樣的人起來革命,極之困難。

夏瑜的革命鬥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魯迅先生熱情讚揚了他為革命獻身的精神,但同時也描寫了他的鬥爭的悲劇性。他的革命主張不為廣大群眾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動沒有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援,甚至連他的犧牲也沒有贏得群眾的同情。他講的革命道理,人們聽了「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封建王朝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只迎來一幫看客;甚至他母親對他為革命英勇犧牲也不理解,反而感到「羞愧」。

更可悲的是他為革命所噴灑的熱血,竟成了華老栓給兒子治病的「藥」。總之,夏瑜的死並沒有在社會上引起什麼反響,只給自己的母親帶來了悲哀和羞愧,給愚昧的群眾帶來了一劑假藥,給健壯的看客鑑賞了一次「殺人的壯舉」,給無聊的茶客增添了茶餘飯後的談資,給貪婪的劊子手提供了一次詐騙的機會。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涼的。

但是夏瑜的犧牲,也並非毫無影響,第二年清明時節墳頭出現的花環,正是對這位「寂寞賓士的猛土」的慰藉,說明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分析一下魯迅<<藥>>中的"夏瑜"這個人物形象

8樓:sc瘦臉**

「夏瑜」是作品中另乙個重要人物,他是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是一位勇敢的革命戰士,他有一定的覺悟及政治理想,他知道「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他有革命熱情和大無畏精神,「關在牢裡,還勸牢頭造反。」作者對這個革命戰士予以肯定,沒有絲毫的批判。作者寫夏瑜主要是為了表現群眾怎樣對待革命和革命者,以此來揭示當時的社會現實。

《藥》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創作的一篇**。這篇**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9樓:匿名使用者

夏瑜是魯迅先生著名**《藥》中的主人公

。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貧寒,以致使貪婪的牢頭從他身上「榨不出一點油水」;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明確的認識,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鬥爭綱領;他意志堅定,在獄中堅持宣傳革命道理,甚至勸牢頭造反;在對敵鬥爭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無畏,毫不動搖。

最後,在敵人的屠刀下慷慨就義,表現出革命者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夏瑜的革命鬥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魯迅先生熱情讚揚了他為革命獻身的精神,但同時也描寫了他的鬥爭的悲劇性。他的革命主張不為廣大群眾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動沒有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援,甚至連他的犧牲也沒有贏得群眾的同情。他講的革命道理,人們聽了「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封建王朝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甚至他母親對他的英勇獻身也不以為榮,反而感到「羞愧」。

更可悲的是他為革命所噴灑的熱血,竟成了華老栓給兒子治病的「藥」。總之,夏瑜的死並沒有在社會上引起什麼反響,只給自己的母親帶來了悲哀和羞愧,給愚昧的群眾帶來了一劑假藥,給健壯的看客鑑賞了一次「殺人的壯舉」,給無聊的茶客增添了茶餘飯後的談資,給貪婪的劊子手提供了一次詐騙的機會。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涼的。

但是夏瑜的犧牲,也並非毫無影響,第二年清明時節墳頭出現的花環,正是對這位「寂寞賓士的猛土」的慰藉,說明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夏瑜在**中始終沒有出場,作者是用側面描寫,通過劊子手和茶客們的談話刻畫他的形象的。

讀魯迅的《藥》有什麼感受呢,魯迅《藥》讀後感?

藥 是乙個比喻。救國的重任,在魯迅看來,絕不是小資產階級發動的革命所能勝任的。因為其脫離工農的固有缺陷,使他們在國家政治力量對比中始終軟弱無力。儘管那些內心有著真誠的為救國不惜付出生命的熱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普通群眾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數人的支援,最終為國捐軀,身首異處,自己的鮮血卻被沒覺悟的老百姓當...

魯迅的《藥》中花老栓具體情節魯迅的《藥》中花老栓具體情節

魯迅的 藥 刻畫了華老栓精神上的麻木不仁,來反映辛亥革命的侷限性。華老栓是市鎮市民,夫妻辛勤操持著乙個小茶館,是普通的勞動人民。他的兒子華小栓患有嚴重的癆病,他不去求醫,卻相信別人說人血饅頭可以治病,於是千方百計去找人血,他拼命積攢銅錢,只想著盡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治兒子的癆病,至於流血的是誰?...

高中語文學習 魯迅的《藥》這個標題老師說有表現主題的作用,但我覺得有點牽強,難道第一次一看這個標題

呵呵,小兄弟,主題不通過多次閱讀文章,你怎能挖的出來。對於 藥 的爭議,是有很多的!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找找!確實牽強,看到題目只能說知道和藥有關,怎麼肯可能知道它的主題。只不過讀完全文,你發現他是一直圍繞藥這個線索在寫罷了。中國的教育就是不提倡那個學生思考,總是把調子先定好了。你的理解是對的 怎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