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021-03-04 05:26:14 字數 5961 閱讀 9183

1樓:蒼茫中的塵埃

如果說發現問題是獲取新知的突破口,那解決問題的過程則是培養靈活性、獨創性的視窗。作為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者、獲得者,應鼓勵學生對問題勤於思考,敢於質疑,善於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那麼,如何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一、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價值

無論是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它首先就要從心理上對它認可,同樣道理,要想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學好數學,首先就要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的用處,感受它的價值,學生只有認識到這點,才能從心理上對數學產生認同感,從而學好它。例如在講到乙個數學知識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學習它並不僅僅是為了會做幾道數學題,而是可以用它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正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於生活,又回歸生活」。當然數學的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隨著科技的發展,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的運用,如醫學、航天技術、氣象學等這些學科無一不用到數學知識,因此學好數學,無論對於社會還是個人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二、教給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要想解決問題首先就要發現問題,教給學生善於發現周圍的數學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發現的問題而提出問題,如果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使這些問題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討論得到解決,不僅能使提出問題的學生解決了疑難也會促進全班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

由於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注意觀察周圍的各種現象,例如在講到長方形面積的知識時,就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下周圍有哪些東西是長方形,運用學過的知識怎樣計算這些長方形的面積等,通過這種比較實際的問題的解決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就小學數學學習而言,它首先存在於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完成新的學習課題;其次存在於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將學過的數學知識、原理、技能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問題意識、主體意識、應用意識、策略意識是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四個意識標準,只有充分發揮和利用這四個意識,才能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內驅力,才能使學生試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調動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去積極探索。在數學課中,會遇到各種型別的題目,而每一種型別的題目都有幾個比較常用的方法,具體主要包括幾種:

1、展示實物或模型進行舉例的方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一般不強,而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很多時候小學生需要一些具體的生動的形象呈現在眼前才能解決相應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就可以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注意用一些生動的例子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長方體面積公式的時候,教師可以拿出乙個長方體模型,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幾個面組成,以及這幾個面有什麼特點,從而推算出長方體的面積公式。通過這種具體的模型,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數學公式的演變過程,從而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2、畫圖的方法

為了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數學問題,除了拿實物或模型來展示,數學中還有乙個常用到的方法就是畫圖。例如在講到路程問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畫圖的方式標出所求路程與速度及時間的關係,通過這種方法也能使學生直觀明了解決數學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列表的方法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往往還有乙個很常用的方法,那就是列圖表,通過收集相關的有用的資訊,把它製成圖表,這樣所有的資訊即簡單又明了,學生能夠通過圖表快速準確地解決數學問題,找到答案。

4、假設的方法

說到假設的方法就不能不提數學中的方程問題,而所謂方程問題實質上就是利用假設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已知某個沙廠每天的生產量平均為20噸,在不算節假日的情況下,這個廠一年的生產總量為6400噸,問這個廠一年的的休假有多少天?這個問題就可以利用方程很快解決。可以假設這個廠一年休假x天,那麼一年的生產量6400=20×(365-x),進而解出方程x=45天,得出一年的休假天數為45天。

通過這種假設的方法往往能夠省略很多的計算步驟,快速而準確地計算出答案。

5、總結規律的方法

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往往會發現,在數學中存在著很多規律性的問題,於是在做題時會經常用到各種已被證明的定理,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注意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並教給學生發現規律的方法,從而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舉一反三。

四、教師要與家長建立經常性的聯絡,努力讓家長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於年紀較小,普遍自制力較差,這時就需要**的約束,在學校時教師可以承擔起這個責任,而在校外,就需要家長擔負起這個責任了。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始終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因此,在學習數學時也需要家長的配合,例如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零花錢,並做一些記錄,或者也可以讓孩子對整個家庭的開支有所了解,並為家庭制定乙個收支計畫等,這樣既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又可以使孩子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際問題的解決,並使孩子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做到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數學課的開設不僅僅是讓孩子學習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這種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大有益處。要使學生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者,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又是對數學教師的挑戰。但是,無論是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還是思維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經常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廣大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極大興趣,促進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

如何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樓:匿名使用者

培養小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能力的思考與實踐

「提出問題是創造發明的源泉,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提出乙個問題比解決乙個問題更重要」等等論斷都是在強調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在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出數學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人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培養小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的一些思考和實踐,以供參考。

一、 思考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材基本上按照「例題——解答——習題」這樣的模式編寫,而例題是教師引導學生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這些例題常常條件不多不少,結論唯一。小學生學習數學就是去解決教材中已經提出的問題。而對於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則重視不夠。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小學數學教材,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方面有了一些關注,開始重視提出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應該說這是乙個可喜的變化。本人結合教學實際,談談一些認識和想法:

1、 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是乙個相對的數學活動。問題提出的本身就應該是數學教學的目標。

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有多種活動的形式。例如對某個情境中的資訊加工處理,提出數學問題,或在解決某乙個數學問題時,不斷尋找中間問題等等,這些活動都是相對的數學思維活動。學生只有經歷這樣的活動,才能不斷提出數學問題,提高數學能力。

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總體目標中,分成四個領域來闡述目標,其中乙個重要的領域 「解決問題」。在這個領域中,標準指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可見,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是數學教學的一大目標。或者說「解決問題」這個目標領域中,包含了「提出問題」這一目標。

2、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並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有乙個比較長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要讓學生有一定「量」的積累。

一種意識的形成,一種習慣的培養都需要有乙個過程,有時甚至是乙個長時間的過程。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需要有乙個過程。從本人的教學實踐看,開始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特別是提出一些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比較難,但經過教學對提問內容的系列安排,教師不斷地組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就會有較大的提高。

教師要重視學生去經歷提出問題的過程,要讓學生積累關於「提出問題」的「量」。當這種「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學生的提問能力就會產生較大的飛越。

3、 教師要轉變觀念,要充分認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能夠善於組織和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要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的數學教學能力首先遇到了挑戰。在原來傳統的教學中,當遇到乙個數學問題時,教師有引導學生提出中間問題的經驗,以便最終解決問題。但面對乙個情境,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實踐,逐步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教學能力。

二、實踐

數學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主渠道,新編寫的小學數學教材已經十分注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我們一線的教師應該及時地掌握新教材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一些做法,並不斷地結合自己教學的實際,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樂於提問,以此來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下面談談本人的一些心得和做法:

1、讓學生勇於提問

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養成了解決教師或教材提出的問題的習慣,而不善於也很少機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旦學生有了質疑,也不敢提出。現在的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有目的地創設「問」的情境,使學生引起認知衝突,激發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

在學習減法時,我首先出示了商店裡的一角裡的物品以及價錢,問學生,看到這些,你想提什麼問題?學生在思考後提出了如下問題:乙個羽毛球和一枝鋼筆一共多少元?

一本書比乙個練習本多多少元?乙個桌球比乙個籃球便宜多少元?三個羽毛球和三個桌球一共多少元?

等等。這些問題有學過的加法的問題,我就及時解決,複習了舊知識,而也有新知識,可儘管這節課無法一一解答這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提出來的,他們渴望將這些知識弄明白,因此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知識。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猜謎語、講故事、比賽、遊戲等方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物內容起來,激發學生心理上的疑問,形成懸念問題。也可以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多**教學的特點,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給課堂教學增添無窮魅力。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教師先出示利用各種不同顏色的圖形組合成的乙個個漂亮的圖案,在利用多**的動畫功能讓他們動起來,組成了一幅畫,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學生欣賞這幅畫的同時,讓學生說說圖中有些什麼,從而激發學生產生深入了解的慾望:

「是用什麼圖形拼成的?」「我們也來做一幅吧」。進而爭先恐後地提出了許多數學問題。

2、讓學生善於提問

首先要為學生做如何提問的示範。比如,「分數乘法」的教學,有2個知識點,即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教材中安排兩個環節,分別是分數乘整數、乙個數乘分數。通過每個環節的教學,強調兩種不同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從而形成緊密相連的知識結構網路。

在教學「分數乘整數」時,教師可這樣為學生示範提問:a.例題有什麼特徵?

b.算式表示什麼意義?c.

計算時為什麼要用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通過遷移為學生對乙個數乘分數的乘法進行較正確的提問做好鋪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識較模糊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進行提問。

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中處處有問題可提。

其次要教會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發現問題的前提要認真觀察並思考,如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問題,也就是要在實現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轉變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知識的「結合點」找問題,也就是要在新舊知識的內在上發現和提出問題,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識不清楚的地方找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只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就能發現處處有數學問題。

再次要鼓勵學生在比較中提問,比較是在思想上將物件和物件的各部分,個別方面和個別特徵仔細辨別,確定它們的異同及其關係的思考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習慣於比較這兩種事物的異同點,從而提出問題:他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最後要教給學生與綜合的方法。從結論出發,追溯到必須知道的條件,或從條件出發,逐步推導出結論。如,要求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些條件?根據這些條件,能解決什麼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不要為提問而提問,要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盡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具有獨創性的問題,使提問切實有助於學生的發展。

3、讓學生樂於提問

適時進行正面評價,給一些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就會樂於提問。教學中,學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簡單或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的問題,教師都必須根據情況作出積極的評價,並抓住時機進行引導,教學生如何題意,怎樣問才有意義。對問得不好的同學,千萬不要責備,譏笑,也決不允許班上其他同學取笑,尤其對學困生,只要他們提出問題,教師就要給予充分的表揚和鼓勵,注意保護這些學生「問」的積極性,他們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積極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機會,有疑問,便會毫無拘束地搶著提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談談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談談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時,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 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36333,鼓勵他們積極思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並帶著問題去探索,才...

如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古人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提問是 的源,發現是提問 的果。提出問題的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產生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 慾望,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作為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髮現 提出問題的能力,教給學生自我 的方法。一 培養學生髮現問題 提出問題的興趣。提出問題,往...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 引導學生仔細審題,真正弄懂題意 不能正確理解把握題意,是錯誤的主要原因。較為普遍的情況有以下兩種 一是小學生由於缺少社會生活經驗,認知水平較低,客觀情況也確實存在部分習題所取素材與生活不太貼近,使小學生對所描述的內容不能夠清晰地理解。二是小學生由於閱讀能力的限制,如 增加 與 增加到 等易混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