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歌的知識急用,關於詩歌的知識急用

2021-03-04 05:24:44 字數 6252 閱讀 4205

1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儘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的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般。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們的作品,儲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

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

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

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

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乙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乙個很大的缺陷。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後主李煜、宋代詞人:李清照、柳永、秦觀、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蘇軾、岳飛、陳亮等。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妍,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裡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對劇**輸送了有機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於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五代時期的《花間集》就很明顯地展露了詞美麗絢爛的文采,但是這期間的詞題材還僅限於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面,可以說還顯得很「小氣」。雖然藝術成就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宋代初期的詞一開始也是沿襲這種詞風,追求華麗詞藻和對細膩情感的描寫。

像曾因寫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鬱鬱不得志,一生就流連於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當時的詞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於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後,對於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

宋朝的豔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奠定了邊塞詞在宋詞中的地位,使只聞歌筵酒席、宮廷豪門、都市風情、脂粉相思之類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蘇詞首開豪放詞風,宋詞已經不僅限於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託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巢窠,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詞還可以分為小令(58字以下)、中調(59~90)、長調(90以上)。

[編輯本段]元曲定義

一般來說,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編輯本段]曲源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於元朝產生大變化,把詩詞之美融入樂聲中而風行之,據考證,論曲起源可上溯至遠古生民之始「鈞天九奏」、「葛天八闋」,孔子亦詩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則以《楚辭九歌》為祀歌,降至漢樂府《延年協律》、唐詩《旗亭畫壁》、宋詞酒宴歌席,均以譜入管弦而歌之。曲為何能獨得樂曲之名?也因其與**關係比樂府、詩詞更加的密切。

是韻文學發展極致,故能佔魁。就中國的韻文文學,與**關係密不可分。以詞來說,其源於唐曲子,唐曲子則出於隋唐燕樂,宋詞是倚聲而作,就是先有調,再按其所奏樂曲配詞吟唱。

又《宋元戲曲考》載: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調其淵源,出於宋代大曲十

一、唐宋詞七十

五、諸宮調二十八。當時,文人便作另一種文學發展而擬之。宋末,民間出現更多新樂曲;如元人楊朝英編集之《太平樂府》與《陽春白雪》中之令、散套、加上少數民族樂曲。

宋詞漸無法滿足當時需要,以致「詞」在聲樂上的地位就逐漸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學形式,約產生於宋金。在元明時期發展,乃是集少數民族之樂曲,南北各地小調。

因是元朝盛行,故稱為元曲。《南詞敘錄》載: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畸農,市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與入樂律宋詞之大成如《秦月樓》《點絳唇》《太常引》《念奴嬌》又如曲調之《柳外樓》即詞調之《憶王孫》,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詞》《傳踏》《諸宮調》《賺詞》等見於《樂府詩集》,北宋宣和年間,汴京風行《蕃曲》即是少數民族之**,宋人曾敏行曾曰:

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國》《四國朝》《六國朝》《蠻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時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樂曲亦傳入,如北曲《雙調》中《風流體》等,《太和正音譜曲論》:元人周德清亦雲:

女真《風流體》等樂章,皆以女真音聲歌之,雖字有差誤,不傷於音律者,不為害也,在《中原音韻》北曲黃鐘宮之《者刺古》雙調之《阿納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調之《拙魯速》,商調之《浪來裡》皆非北方漢族的曲調,應屬於女真或蒙古樂曲。在明人王世貞《曲藻序》: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悽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編輯本段]曲律

曲因是配合**的長短調,不論散曲或戲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標明宮調和曲牌名,且每種曲牌都屬於一定的宮調,但亦有(借宮)。

宮調古代的**把調稱為宮調,只要是樂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組成,五音或七音,歸納其音列就叫調式,在古代樂律總共有十二律呂,樂音有五音二變,律呂的名稱於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呂均為半音階,六個單數半音稱為律,六個雙數半音稱為呂,合稱六律、六呂,統稱律呂,亦稱十二律。而這十二律呂是古時候定音律時所用吹管的名稱,也因為其短不一,故產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樂部三載,比例是以黃鐘的長九寸為準,用〔三分損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計算。十二律呂以〔黃鐘〕聲最低,黃鐘以上遞高半音階。

至應鐘止這相當於西洋**的十二調。對照如下:

黃鐘=c

大呂=#c或降c

太簇=d

夾鐘=#d或降e

姑洗(顯音)=e

中呂=f

蕤賓=#f或d

林鍾=g

夷則=#g或降a

南呂=a

無射=#a或降b

應鐘=b

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階:

宮=(簡譜1)(古名.上)

商=2(尺)

角=3(工)

變徵=#4(凡)

徵=5(六)

羽=6(五)

變(閏)宮=7(乙)

互相〔旋宮〕亦是以某一律管為宮聲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調。但這已超出人類耳朵的極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蘇歧婆的二十八調。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宮十二調如下:

六宮:仙呂、南呂、黃鐘、中呂、正宮、道宮。

十二調:羽調、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調、

角調、越調、雙調、宮調。

在六宮十二調中揭指、宮調、角調皆有目無詞。道宮、羽調、小石、般涉、商角、高平則曲牌甚少。常用的宮調僅仙呂、南呂、黃鐘、中呂、正宮、大石、商調、越調、雙調。

即是所謂的「九宮」。這九宮亦是宋時的俗名,經過旋宮後名字又不一樣了。俗名跟古名還有現代樂調及笛色如下:

正宮(黃鐘宮)=a

小工調或尺調、大石調(黃鐘商)=b

小工調或尺調 、中呂宮(夾鐘宮)=c

小工調或尺調、雙調(夾鐘商)=d

乙調或正工調、南呂宮(林鍾宮)=e

凡調、仙呂宮(夷則宮)=f

小工調或尺調、商調(夷則商)=g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黃鐘宮(無射調)g六調或凡調、越調(無射商)=a 。

關於詩歌的知識

2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詩歌

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要求以高度凝鍊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並有一定的節奏韻律。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飽和著作者豐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語言精練而形象性強,並具有一定的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

它在各種文學體裁中出現最早。中國古代,講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叫做歌,現在一般統稱為詩歌。

詩歌的特點

1、詩歌內容是社會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和想象。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其類別也有所不同,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分類。

(一) 按內容和表達方式分,有抒情詩和敘事詩。

1、抒情詩。以抒發感情為主要表達方式,側重表現作者對社會生活的內在感受和體驗。一般不具體敘述生活過事物的全過程,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通過對一些生活片段或事物形象的描繪,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

如方瑋德的《追傷徐志摩》寫在徐志摩死後三年,追憶懷想,表現了懷念友人,感懷身世的惆悵與傷感。「我現在只能空空地記起了你,/正同你也只能空空地記起了我們;/你身後的寂寞原是件尋常的是那,傷心的是我們身前全有顆寂寞的心。/當你走的時候,你走了再不回頭,/人們都喊著說你變成神,變成了星;/變成泰山上的彩霞,你死是奇蹟,/我知道你心上說:

我死了,完了,你們再不用費神。/如今你真走得遠了,不見你半個蹤影,每份記憶裡早疏遠了你,你如同秋天樹葉落地;/你聽,在這深深的夜裡,可曾有一絲聲音?/『志摩,你走了,你走了整三年了,我記著你!

』」抒情詩又有直接抒情和見解抒情。前者直抒胸臆,後者,依附於人、事、物、理的抒情,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於理、托物言志、因事緣情等。如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2、敘事詩。通過敘述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書寫作者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和情感。它介於詩與**之間。

但不像**那樣做細緻的描述,而是以詩的形式作精練的概括,注重表現詩人其中的情感。如《孔雀東南飛》、了《木蘭辭》、《王貴與李香香》等。

(二) 按表現形式分,有格律詩、自由詩、民歌、散文詩。

1、格律詩。按一定的格律寫成,體式整飭,格律嚴謹,每句的字數、平仄、對仗、韻腳都有嚴格的規定,可謂詩有定行,行有定字,字有定韻。如古代的律詩、絕句、詞、曲等。

2、自由詩。相對詩歌的格律限制而言,就是詩歌的句式、章法、押韻都比較隨意,作者可以根據抒情的需要自幼組織排列字句。但也不是「絕對的自由」,仍然要有語言和節奏形成的韻律。

如胡適的《烏鴉》:「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歡喜!」

3、民歌。人民群眾集體創作並能口碑相傳。情感真摯,有濃厚的生活和勞動氣息,格調清新剛健,形式活潑自由,語言樸實,常用比興和誇張來創造詩歌意象。

如《子夜歌》:「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如殘機,何悟(誤)不成匹。

」劉大白《賣布謠》:「嫂嫂織布,哥哥賣布。賣布買公尺,有飯落肚。

」還有些如「打油詩」:「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又如十七字詩:「發配在鄖陽,見舅如見娘。兩人齊下淚,三行。

」4、散文詩。近、現代發展起來的,兼有抒情詩和抒情散文的特點。是詩的某些表現性元素與散文的某些再現性元素的巧妙融合。

它採用散文自幼靈活的形式來傳達精練內蘊的詩歌意象,它雖不像詩歌那樣分行排列和押韻,但它的語言仍然是具有內在的節奏感和**美。它在藝術手法上多採用暗喻和象徵,在幾百字的短小篇幅中,把詩情、畫意、哲理融為情景交融的詩境。泰戈爾的《新月詩》、魯迅的《野草》、郭風的《葉笛》都是優秀的散文詩。

(三)按藝術表現手法還可分為朦朧詩、諷刺詩、朗誦詩、街頭詩等等。

關於集體的詩歌,關於《手》的詩歌

清晨的陽光,飽含著月光的溫柔,簷角晶瑩的冰稜,滴落點點淚珠,在它輕柔的撫摸下,陽光慢慢融化,悄悄地描繪起柔風 那消瘦的面龐。試問那個飄雪的夜晚,你們正在何處?嚐著夏威夷的水果甜酒 還是正與沙灘女郎在海潮中共舞?此時已近喧囂,陽光中快要甦醒的城市,又要開始重複昨日的繁景,新的一天開始時,冰稜終已消融在...

關於梳子的詩歌,關於梳子的詩歌

鷓鴣天宋 呂勝己 一夜春寒透錦幃。滿庭花露起多時。壘金梳子雙雙耍,鋪翠花兒裊裊垂。人去後,信來稀。等閒屈指數歸期。門前恰限行人至,喜鵲如何聖得知。鷓鴣天宋 呂勝己 日日樓心與畫眉。松分蟬翅黛雲低。象牙白齒雙梳子,駝骨紅紋小棹篦。朝暮宴,淺深杯。更闌生怕下樓梯。徐娘怪我今疏懶,不及廬郎年少時。青絲穿越...

關於豆的詩歌,關於豆子的詩歌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宋 辛棄疾 清平樂 村居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漢 曹植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漢 曹植 七步詩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魏晉 陶淵明 歸園田居 其三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唐 王維 相思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宋 姜夔 揚州慢 淮左名都 為豆孔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