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用,人生能有幾多愁,恰似江水向東流,她想表達什麼

2021-03-04 01:38:28 字數 5110 閱讀 8307

1樓:百小生一

這是青春期的躁動,不安,煩惱,說明她缺少乙個發洩口,你可以適當約她出去玩玩,公園,遊樂場,爬山都可以的,這對你們的感情肯定有幫助的

2樓:l**

煩惱唄,女的孩子就是這樣,乙個人就容易想好多事,想著想著就難過了,不用管

3樓:劉亞倫

應該是在糾結,可能的原因:1、選擇哪乙個交往或結婚;2、由於她家庭、工作等原因,是不是與你交往、或持續下去等

4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不是裝逼,就是感慨自己有太多憂愁,

可以理解成對憂愁的無奈,或者是對憂愁的超脫等,主要看她當時的表情

5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她最近不順吧,比較失落,這句詞就有點傷感的感覺,正好形容他現在的心情

人生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什麼意思。

6樓:傾城低調不奢華

意思: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原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翻譯: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出處:《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者簡介: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

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

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詞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被稱為「千古詞帝」。

創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三年後,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

「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賞析: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7樓:匿名使用者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寫了當時 李後主的憂愁很多

8樓:匿名使用者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什麼叫絕望,也許就是這種看不到盡頭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問你有多少憂愁與煩惱,剛好像那一江向東流的春水!

10樓:後魁福依秋

李煜《虞美人》賞析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生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1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愁苦不甚奇多,卻往往不能如春水東逝般離我們而去,有太多事情讓我們烙印深刻,揮之不去,有太多的不捨不願不如意讓我們不停的活在過去的傷痛之中.....但是,你要認識到,煩惱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依舊有快樂,有未來,有希望,同一事不同心態映照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本就是悲與喜的交集,煩惱與快樂並存,好好享受生活,面對未來,揮一揮衣袖,拂開往日的思緒,大步向前邁進吧

12樓:匿名使用者

五代詩人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在寫下這首《虞美人》後,宋太宗恨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而毒死了他。寫的是處於「故國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難禁的痛苦。全詞不加藻飾,不用典故,純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過意境的創造以感染讀者,集中地體現了李煜詞的藝術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愁思不盡,貼切感人。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後主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乙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這美好的情景是何時結束的呢?過往的事,有多少還記憶猶新呢?

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

詞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乙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淒楚和無奈!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詞人在這裡發出的豈止是深沉地嘆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號。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

這裡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為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朱顏」一詞在這裡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

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公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

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乙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徵、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前人吊李後主詩云:

「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乙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麼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後人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篇。

詞作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乙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來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國維說得好:

「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衝決而出之勢。乙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他的勇氣,是史所罕見的。

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嗎!

13樓:匿名使用者

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是李煜畢生詞作的精華所在。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將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與滔滔水勢聯絡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蘊大氣,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這奔湧而出的憂鬱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詩句,劉禹錫的「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的「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李煜於此一句中雖僅僅展示了他無盡憂愁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使讀者從中取得了心靈上的呼應,人的愁思固然內涵各異,但都可借用此句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誰到憂愁之時不是覺得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來,無可抵擋呢?李煜於詞尾的捫心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無怪此詞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對於李煜此人,作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敗,但是作為文學家他卻得到後世景仰,正如後人的評價:「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由李煜,我所想的卻是政治與文藝的關係。

李煜的詞,絕少有憂國憂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講求詞的本身的美感,斷不會為強言國事而打破詞韻平仄(這也是我不喜辛詞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詞篇篇美侖美奐,都是藝術上的精品。這種思想便是「為藝術而藝術」,這才應該是藝術者的最高理念。文為什麼一定要「載道」呢?

藝術的歷史遠比政治要早,人類尚在朦朧時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達情感,說藝術出現是為政治服務那完全是狡辯。藝術的作用應該是表達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現代表著人性醜惡的政治,如果要在藝術中強加上沉重的主題,這「藝術」已不是藝術,而已淪為了醜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詞裡通篇是悲亢亡國之痛或是感慨不能與天下爭,那麼今世藝術史上的李煜,就不過是乙個三流的愛國詞人罷了。

人生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生愁苦不甚奇多,卻往往不能如春水東逝般離我們而去,有太多事情讓我們烙印深刻,揮之不去,有太多的不捨不願不如意讓我們不停的活在過去的傷痛之中.但是,你要認識到,煩惱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依舊有快樂,有未來,有希望,同一事不同心態映照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本就是悲與喜的交集,煩惱與快樂並存,好好享受生...

人生能有幾多愁,“人生有幾多愁”是什麼意思?

愁啊愁,白了頭,雖是俗語,但醫學早已告訴我們,心緒不暢,鬱結於心,一定會使人產生疾病。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回想年少之時,著實不知愁的滋味,常常詠讀辛棄疾 蘇軾 李清照 魯迅的作品,從這裡汲取他們的愁緒,愁他們關於家國 兒女的愁。少時的愁,現在看來也是一種別樣的歡樂,愁明天就要還的 愁作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動流 是誰的詞

虞美人宋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句是全詞題眼,也是千古絕句,廣為流傳。李煜的愁只能自問自答,因為實在無人與他 對泣新亭 足見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