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2021-03-04 01:18:27 字數 6024 閱讀 4854

1樓:匿名使用者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世界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

2----人口的聚居也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例如我國的黃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等。世界4大文明古國都是在水源附近的;

2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3樓:妖妖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世界最早

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

2----人口的聚居也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例如我國的黃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等。世界4大文明古國都是在水源附近的;

3----人類文明出現就意味著文化開始逐漸形成,並且自成系統。此後由於文明的擴張以及技術等條件的發展,人類開始開發水源附近的地形,並依據開發出的地形特徵開始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平原地區(生活住所穩定,氣候宜人,適合開展各種文農工商業活動,各行個業中又自成體系並且出現大批名人名史,很多習俗和節日就產生了,如農曆、12節氣等就是根據農業得來;端午節是根據歷史名人屈原得來;航運陸運和錢的使用是商業的需求等等);高原地區(氣候等條件比較惡劣,最顯著的就是形成了衣服飾品上的民族文化特色);草原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居民住房多半是流動式[如蒙古包],牧草資源豐富所以畜牧業相當發達,而當地人由於長期流動並食用牛羊肉體格較強壯,由當初爭奪土地或者比試而產生的一些活動,發展到現在只是健身活動甚至是民族習俗的有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項就是摔交)。此外還分有多雨地區(吊角樓的發明);乾旱地區(坎兒井的發明)等等,涉及了民俗、風土人情、建築、飲食等方面的窘異。

4----由於各地區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了文明逐漸差異,南北高低地區就需要相互交流和補給,後來甚至需要與海外相互補給,這樣的交流需求促成了很多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南北和海外的溝通又帶來更多的文化,最突出的就是宗教。各宗教的相繼傳入和影響也改變和形成了一些傳統文化,如高原地區信仰小乘佛教 ,出現了一系列事物,大到民族領袖班禪**喇嘛,小到百姓用的轉經筒;平原地區漢族大多信奉大乘佛教,而流傳至今的很多傳統文化都來自佛教的宣傳和發明,如齋菜、茶道、人物山水畫、建築台基甚至印刷術在發明初期最大的需求就是用來印刷佛經;特例有回族,他們就信仰伊斯蘭教,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飲食方面不吃豬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但多半都來自伊斯蘭的清規戒律)

5----在這樣的相互交流和補充中,外來習俗和文化因為要能與本土文化相互依存,因此進行了很多本土化的改造和發展,進而形成新的一批傳統文化。

6----發展到現在地理也依然在影響傳統文化,有的利於傳統的保留而有的就被逐漸破壞了,如**布達拉宮,由於地形較為封閉現在又成為宗教旅遊聖區,一方面發展了經濟又與利於傳統的維護,因為人們來這裡就是體驗當地風俗和文化的,算是一種變相性質的強迫保護;再比如沿海地區,由於航運等事業發展,和海外聯絡緊密,但卻導致很多本土文化流失或是喪失了原本的寓意,如春節越來越沒氣氛,沒什麼人重視端午之類的傳統節日甚至最後都被別國申請了世遺,可以說是非常諷刺的,但聖誕節愚人節之類的舶來品卻越來越大受歡迎。

(主要就這些吧~再擴充套件下去就該寫成**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4樓:紅塵淡如水

一般情況,在高中的地理書上都會找到答案的,中國是乙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地理位置比較優越,特別是東部地區,氣候溫暖多雨,季風發達,夏季與雨季同步,這就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沒有海浸和河流改道的威脅,成為先民生活的最適宜地區。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證明,夏商周活動的中心地區,正是自然環境條件最優越的今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的關中地區,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東省的西部,這些地區正當黃河中下游一帶。

先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以農業為主的。

中國傳統文化,不論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之上的。它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不斷擴充套件而擴充套件。從整體看,中國歷史上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文化的興旺發達,正說明了這個問題。

叢亞洲和世界範圍看,地理環境特別是黃河中下游一帶的自然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就顯得更清楚。中原地區一直是東亞大陸文明程度最高、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在歐洲文明傳入之前,中國周圍的朝鮮半島、日本、印度支那半島和東南亞各國,其文明都落後於中國,不可能對中國文化造成衝擊和挑戰。

而北方的游牧民族雖然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並多次進入中原地區,但由於文化落後,風俗習慣又不適應於農業經濟,所以落後的文化最終被中原的先進文化所征服。中國與西方文明的中心相距遙遠,且有大山、沙漠、無邊無際的海洋相阻隔,在科學技術落後的古代,交往幾乎是不可能的。絲綢之路開通之後,儘管有中亞、阿拉伯、波斯,甚至歐洲的使臣、商人等絡繹不絕來到中國,但無論從其擔負的使命還是從人數來講,都不能動搖中國文化的根基,無法改變中國文化的方向。

這就是說,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中國最早產生了農業文明,而世界其他地區文明又缺乏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條件,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保持著獨立發展的態勢。

從我國國內不同地區看,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中國地域遼闊,存在著不同的地形地貌。在生產力低下的時候,地理障礙的影響是很大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

由於山川、河流,甚至曠野的阻隔,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時間既久,不販風俗習慣也就形成了。農業地區的人們由於對土地的重視和依賴,形成了重農輕商和安土重遷的觀念。

而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們則有魚鹽之利,把魚、鹽的生產和販賣作為自己的主要產業,因而商業**比較發達。在一定條件下,他們還致力於海上**和航海事業。北方的游牧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儘管與漢族多有接觸,受著漢族文化的影響,但因生活方式的不同,無法全盤接受漢族文化。

齊燕多方士,三晉多法家,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而魯國則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江浙有吳越文化,而湖北則為楚文化,凡此種種,都說明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

5樓:古林修行人

影響民族性格、信仰、生活習慣等, 進而影響傳統文化的創造.

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特性

6樓:樂觀的高飛

1、氣候多變,季風影響顯著 。

2、地勢西高東低,地貌複雜,以山地為主。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迴圈、生物迴圈、岩石圈物質迴圈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乙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絡的整體。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乙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7樓:匿名使用者

闡述一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主要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氣候背景;

2)地形特徵;

3)土壤與植被特徵;

3)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情況。

4)地質環境;

5)河流與水系情況;

6)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等。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8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9樓:是這樣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因為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成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 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由於中國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氣候的波動一般只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提供了穩定的物質基礎。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10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

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11樓:砂粒

1、疆域遼闊完整——中華凝聚意識與穩定綿延的文化形態2、外部封閉隔絕——封閉內斂的大陸型文化

3、多樣的地形氣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 ,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複雜的地形地勢和氣候使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12樓:life大林子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儘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衝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區域性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複,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

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範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鑑。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 陰 或 陽 命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 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 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 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 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 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 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

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有哪些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理要素構成。由大氣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迴圈 生物迴圈 岩石圈物質迴圈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乙個互相滲透 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絡的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乙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 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

水迴圈對自然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地理和地球科學有什麼區別分類裡

水迴圈的地理意義有五方面 水在水迴圈這個 龐大的系統中不斷運動 轉化,使水資源不斷更新 所謂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水是可再生資源 水迴圈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水迴圈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陸地徑流向海洋源源不斷地輸送泥沙 有機物和鹽類 對地表太陽輻射吸收 轉化 傳輸,緩解不同緯度間熱量收支不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