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青花除了蘇麻離青外還有什麼特徵

2021-03-03 22:11:52 字數 5661 閱讀 6933

1樓:匿名使用者

在過去,人們往往不加區分,統稱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家」之說法。隨著對永樂、宣德瓷器風格的不斷深入研究,現已基本摸清其各自的面貌特徵,完全可以將兩者區分開來。特徵及鑑定要點。

一般說來,永樂圈足矮淺,由於胎土淘煉精細,白沙底溫潤細密,有足牆內直外坡,有時偶見有小塊鐵色斑點,呈糯公尺粉狀,摸之細膩滑潤。也有施釉底,釉底白釉勻淨,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色,有些底釉開有細片紋。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紋;細瓷底足平切,足跟較窄。

琢器器足大多是邊稜狀,即削切痕明顯。圈足露胎處泛火石紅,足內牆多泛黃斑。永樂的胎體比較輕薄,修胎工整,器物腹部的胎體接痕處不明顯。

在用料上,永樂青花主要用「蘇麻離青」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青花髮色濃豔,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由於採用了「蘇麻離青」料這種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的青花料,在適當的火候下就能燒出濃豔的青藍色,不過由於青花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燒成部分留下黑疵斑點,一條紋理中常見的鈷鐵結合晶斑,濃重處凝聚為黑色錫光。

也有將進口料和國產料相結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國產料繪雲水,濃色進口料繪遊龍,使色澤對比鮮明,凸現主題。在傳世品中,也有不帶鐵鏽斑黑斑的,青花色澤極為幽雅美麗的瓷器,其實用的青花料還難以確定,估計是淘洗純度較高國產鈷料或進口國產混合料。

永樂時期的釉面以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淨為主要特徵,絕無橘皮釉紋。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論,永樂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較元代有所減弱,釉面青白為整個明代傳統燒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摻有草木灰,並用木柴燒,所以會產生這種效果。現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燒造工藝都與明代不同,因此釉面無此青白色。

永樂青花瓷一般無款識,只有極少數有「永樂年制」的年款。但從明正德年開始,就出現了仿永樂窯器款。其後,嘉靖、萬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現。

歷代仿款有青花寫款、陰文刻款、陽文刻款三種字型;字型和寫法也不一樣。款的外圍常飾花瓣形圖案,線條硬直欠流暢,也有的圍以單圈。所以凡以四字楷書或六字款寫在器裡、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後代仿品。

永樂的紋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圖畫花紋多為雙鉤填色,繪筆用小筆觸,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青花紋飾的線條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這是由於鈷料研磨不細所致。

器物上構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其紋飾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摹,均給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時已不見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為主題的紋飾圖案了,這在斷代中是乙個很重要的提示。

仿品瓷胎厚薄均勻,而真品較薄,迎光可看見釉面有不均勻現象;永樂青花壓手杯為歷代所仿,明萬曆時所仿的產品青花色豔而不濃豔,且器型略大於真品;清康熙、雍正時所仿的產品酷似真品,然而在胎釉上仍然帶有清代的風格;清同治、光緒時所仿的產品器型就要比永樂的大得多,並且胎體厚重,紋飾也比較粗糙。近現代的仿偽品往往忽略了其器足之外的一道貼地凸線。

蘇麻離青的特徵是什麼?是不是只有永宣時期才有?

2樓:鰥夫蘇銘

蘇麻離青,又稱蘇泥麻青、蘇勃泥青等,簡稱「蘇料」是一種產自伊拉克的青料。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屬於低錳高鐵類鈷料,青花呈色濃重青翠,色性安定,因為蘇麻離青含鐵高而含錳量低,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豔色澤,還會出現銀黑色結晶斑,即「鐵鏽斑痕」,這也是鑑定永宣青花的乙個重要方面。

蘇麻離青主要是元青花和明代早期青花瓷所用,成化以後,逐漸被回青料代替。

蘇麻離青呈色靛藍,絢麗濃豔,清晰而通透,線條的紋理中或青料凝聚處有烏黑而濃重的結晶斑,結晶斑呈濃黑的松菸墨色,濃重處或濃聚處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側視或以手撫摸可感覺有凹凸不平狀。不論是哪一時期的蘇麻離青,無論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總是帶有暈散,沒有暈散的蘇麻離青是不存在的。永宣時期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瑩潤,氣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

一、間距不一的星狀。

蘇麻離青的鑑定識別

3樓:blackpink_羅捷

永樂、宣德時期蘇麻離青的呈色特徵,有三種典型情況。

第一種為呈色靛藍,絢麗濃豔,清晰而通透,線條的紋理中或青料凝聚處有烏黑而濃重的結晶斑,結晶斑呈濃黑的松菸墨色,濃重處或濃聚處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側視或以手撫摸可感覺有凹凸不平狀。

另一種髮色藍中泛紫,甚至呈明顯的紫羅蘭色,髮色淺淡,淺淡處呈星狀點滴暈散;濃聚處結晶斑連點成片,呈黑青色,濃淡反差極其明顯,暈散十分嚴重。

第二種典型情況是有暈散。暈散是指液體落在紙上向四外散開或滲透的情狀,也即俗語所說的「洇」,如紙洇的厲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繪製也出現相同的情況,故有是說。

暈散是蘇麻離青的乙個基本特徵,不論是哪一時期的蘇麻離青,無論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總是帶有暈散,沒有暈散的蘇麻離青是不存在的。永樂、宣德時期的蘇麻離青暈散情況尤為明顯。蘇麻離青出現暈散的機理機制,尚不清楚,但與釉層有一定的關係。

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瑩潤。

據上海博物館汪慶正先生介紹,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較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鏡觀察,其氣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

一、間距不一的星狀。的確,從所觀察的實物標本來看,這種呈星狀氣泡的情況是比較多見,而且,越是暈散嚴重,呈星狀氣泡的情況也越是普遍。

但是,呈魚子紋狀氣泡分布均勻的情況也屬常見,一般來說,釉面呈魚子紋狀氣泡的暈散情況較輕。在30至50倍放大鏡下觀察結晶斑,也有兩種情況:呈濃黑色的結晶斑,多呈錫鉑狀,也可以說是「錫光」;呈褐色的結晶斑,則呈深色的「鐵鏽黃」。

蘇麻離青的第三種情況也為典型色,以故宮藏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最具代表性。其主要髮色特徵是:髮色藍豔,晶瑩亮麗,彷彿鑲嵌於釉下的藍寶石,熠熠閃光,並呈現出明顯的紫羅蘭色;凝聚處有明顯的濃黑色結晶斑塊或斑點,暈散情況嚴重。

這種呈色令人寶愛,所以,耿寶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鑑定》一書就是以這件三足爐的繪圖作書影,即封面書題字下的圖案影襯。

4樓:浠家系列3凥

鑑定或識別景德鎮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認識至關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進口的蘇麻離青為青料,並形成其獨有的風格。認識蘇麻離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徵,無疑對於上述歷史時期青花瓷器的鑑識大有裨益。

景德鎮歷史上使用蘇麻離青主要有三個時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時期,三是明永樂、宣德時期。由於燒製工藝不同以及火候、還原氣氛不同諸原因,蘇麻離青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呈色情況有明顯區別。這當中,尤以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樂、宣德時期蘇麻離青的呈色特徵,有三種典型情況。

第一種為呈色靛藍,絢麗濃豔,清晰而通透,線條的紋理中或青料凝聚處有烏黑而濃重的結晶斑,結晶斑呈濃黑的松菸墨色,濃重處或濃聚處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側視或以手撫摸可感覺有凹凸不平狀。另一種髮色藍中泛紫,甚至呈明顯的紫羅蘭色,髮色淺淡,淺淡處呈星狀點滴暈散;濃聚處結晶斑連點成片,呈黑青色,濃淡反差極其明顯,暈散十分嚴重。

第二種典型情況是有暈散。暈散是指液體落在紙上向四外散開或滲透的情狀,也即俗語所說的「洇」,如紙洇的厲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繪製也出現相同的情況,故有是說。

暈散是蘇麻離青的乙個基本特徵,不論是哪一時期的蘇麻離青,無論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總是帶有暈散,沒有暈散的蘇麻離青是不存在的。永樂、宣德時期的蘇麻離青暈散情況尤為明顯。蘇麻離青出現暈散的機理機制,尚不清楚,但與釉層有一定的關係。

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瑩潤。據上海博物館汪慶正先生介紹,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較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鏡觀察,其氣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

一、間距不一的星狀。的確,從所觀察的實物標本來看,這種呈星狀氣泡的情況是比較多見,而且,越是暈散嚴重,呈星狀氣泡的情況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魚子紋狀氣泡分布均勻的情況也屬常見,一般來說,釉面呈魚子紋狀氣泡的暈散情況較輕。

在30至50倍放大鏡下觀察結晶斑,也有兩種情況:呈濃黑色的結晶斑,多呈錫鉑狀,也可以說是「錫光」;呈褐色的結晶斑,則呈深色的「鐵鏽黃」。

蘇麻離青的第三種情況也為典型色,以故宮藏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最具代表性。其主要髮色特徵是:髮色藍豔,晶瑩亮麗,彷彿鑲嵌於釉下的藍寶石,熠熠閃光,並呈現出明顯的紫羅蘭色;凝聚處有明顯的濃黑色結晶斑塊或斑點,暈散情況嚴重。

這種呈色令人寶愛,所以,耿寶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鑑定》一書就是以這件三足爐的繪圖作書影,即封面書題字下的圖案影襯。

暈散與結晶斑,是青料粗糲所致,如以強光照射可明顯看出,結晶斑實際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塊塊呈顆料狀的鏽斑,原因極有可能是因鐵質高所致。青料粗糲,也極有可能是造成暈散和結晶斑的原因。暈散和結晶斑,本來就是一種缺陷。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鎮御器廠明永樂、宣德曾出土大量實物標本,其中因暈散過重或呈色過於深重,常常是被廢棄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說明了這一點。

之所以稱其為典型色,是因為蘇麻離青的上述三種呈色,仍為現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為業內人士稱為「開門」。

蘇麻離青的第四種情況,為呈色靛藍濃豔,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藍中微泛紫或紫色較明顯;結晶斑少見,且多呈褐色,不見濃黑色者;濃淡色階明顯,有明顯晶瑩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濁狀,但仍顯晶瑩。這種呈色,以故宮所藏並於現在展出的永樂獅球款及花心款兩件壓手杯最具代表性。學界多認為這是永樂也包括宣德在內的「細路活兒」。

頗有道理。明谷應泰《博物要覽》載:「永樂壓手杯,中心畫雙獅滾球……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

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說明這種呈色正是時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燒成。景德鎮仿永樂、宣德青花多以此為藍本,但其與真品相比,相差實在是太遠,沒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論。

蘇麻離青的第五種情況,以故宮藏宣德款青花纏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徵是:色澤淡雅,藍中泛紫,或呈淺天藍色,不含紫色;暈散情況較輕或不甚明顯;不見結晶斑。因此,有專家認為這是以國產料繪製。

但是,這一說法不知有何憑據。

從文獻來看,明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當然主要是指官窯的情況,所用青料都是蘇麻離青。明王士懋《窺天外乘》載:「永樂、宣德內府燒造,迄今為貴。

其時以鬃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這是有關蘇麻離青最早的文獻。明陳繼儒《妮古錄》載:

「宣廟窯器,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青花用蘇勃泥青。」明高濂《燕閒清賞箋》載:

「宣窯之青,乃蘇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廣志繹》載:「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

宣窯之青,真蘇勃泥青也,成窯時皆用盡。」清朱琰《陶說》、藍浦《景德鎮陶錄》、唐秉鈞《文房肆考》等文獻,都有相同的記載。宣德朝如此,永樂朝也不會例外。

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器,皆以蘇麻離青為青料,文獻與實際完全相符。

永樂、宣德時期的蘇麻離青,有粗糲、細勻之分,著色方法有濃淡之分,青料細勻顆粒少見,則無結晶斑現象,而著色淺淡,則失去濃豔的特徵,此實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筆醮鈷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筆醮鈷料,這樣從起筆到收筆出現了深淺濃淡不一的明顯特徵,這一特徵的成因屬用筆方法所致。我們說蘇麻離青有明顯的色階,則非指這一情況。

色階,是指色的質地,也是料質本身的顯現。蘇麻離青無論是呈色深重還是淺淡,其色質總是具有深淺不一的特徵,這可以說是蘇麻離青的本質特徵。我們以揚州博物館所藏元代藍地白龍紋梅瓶為例,其釉層極其肥厚,髮色藍豔深重,但其總是影影綽綽透出泛白的胎色,即為顯例。

宣德款青花纏枝大梅瓶雖呈色淺淡,也無結晶斑,但有明顯的色階,其色質與色地都呈現出蘇麻離青的主要特徵,應屬用進口料繪製。宣德款海水龍紋青花高足碗並非是以國產料與進口料相結合,如仔細觀察就不難看出,海水與龍紋實為同一色,只是深淺濃淡大不相同。這是使用「分水法」的結果。

分水法又稱渾水法,這一著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宮所藏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的實物來看,那種論永宣青花則必談結晶及下凹不平狀的看法,應該得到糾正。

蘇麻離青的呈色情況比較複雜,如一一細觀永宣時期的實物,便會發現其中的差異。另一方面來看,儘管蘇麻離青的呈色情況複雜,而將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之感。因此上述情況,也只是概括性的認識,約略其大概,通過排比分析,力圖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

陶瓷鑑定,是以考古學的標型學為基礎,而標型實際上就是可靠的科學的物徵,如果離開這一基礎,則難免會全盤皆錯。

明永宣青花瓷器怎麼鑑定真偽

明代永宣青 花瓷器來是我國青自花瓷器的第二個高峰,它的特點非常明顯,主要特點是 1 青花主要用 蘇麻離青 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2 釉面以肥厚 細膩 光滑 瑩潤 平淨為主要特徵,絕無橘皮釉紋。3 在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作為款識,始於永樂。款式僅見有 永樂年制 四字篆書款一種,未見有楷書款。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