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中國衣食住行的變化,中國60年來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

2021-03-03 21:21:01 字數 5381 閱讀 3021

1樓:匿名使用者

衣服,由原來的藍色綠色工作**變成了現在形式多樣性,顏色齊全,面料優質的的各種服裝吃的,原來是以粗糧為食,能吃飽就可以,現在不僅講究吃飽還要吃好,吃的有營養,原來都是吃地瓜,玉公尺,現在有大魚大肉可以享用住房,原來都是磚房土房,不結實,不美觀,現在有了樓房,別墅,美觀大方行,原來都是騎自行車或者走路去某乙個地方,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汽車,還可以乘坐火車地鐵等先進交通工具

中國60年來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

2樓:匿名使用者

從國外引進了不少西方文化,建立了很多有中國特色的衣食住行 質地 海外花紋 外國風格的房子 外國品牌的汽車

3樓:匿名使用者

質地 海外花紋 外國風格的房子 外國品牌的汽車

1949-2009這60年期間中國人的衣食住行都有什麼變化 主要的一些東西 最好加上**

4樓:林氏天下

(一)穿衣:趨向中高檔成衣化、多樣化

1,剛建國時期——洋棉麻布

新中國剛成立時,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2,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 「人人一身藍」正是當時的情景。

「*****」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艱苦樸素是那時的時尚,補丁衣服隨處可見。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3,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乙個表現。

(二)飲食 :從「填飽肚子」到講究營養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乙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該鎮農村歷史發展的變遷。

1,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2,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部分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物質短缺,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乾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人們往往以紅薯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農村人都有些浮腫。

3,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逐步從追求數量滿足為主轉入了以追求質量為主的階段,人們開始在吃上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麼買什麼。

與此同時,沼氣、煤氣、液化氣等取代柴草成為主要燃料,農村原始灶台使用越來越少。

(三)住宅 :安居樂業

1,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各村鎮多為土坯房茅草屋,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2,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瓦房逐漸取代土坯房,牆面用石灰砌成,平坦而潔白。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

3,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土坯房不復存在,平房、瓦房取而代之。90年代以來,一座座樓房平地而起,或於村中路邊,或於地頭田間,成為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四)交通 :泥路土路到村村通油路

1,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馬車、騾車,獨輪車、架車為主要運輸工具,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下雨天土路變成爛泥路,出門難行,需要借助膠鞋等。

2,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六七十年代自行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但當時的道路建設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3,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公路漸增,最終實現村村通

柏油馬路首先在鄉鎮中實現,農村也由泥濘小道變成水泥路,最終實現村村通油路。自行車由笨重單一向輕便時尚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購買了電單車、電動車,小汽車也開始進入農家小院。

(五)其他:用的從無到有,從低檔向高檔現代化發展

建國六十年來,隨著該鎮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抵擋到高檔、從單一向全面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前農村居民耐用品消費始終是低水平的,「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四件是高檔用品的象徵,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緊跟城市消費,八十年代黑白電視、洗衣機、電風扇、錄音機、照相機等逐步進入農村居民家庭,九十年代彩電、電冰箱、電單車等快速進入家庭,進入二十一世紀**、手機、電腦、大螢幕彩電、家用汽車不斷進入家庭,家庭用品得到長足的發展。到2023年百戶擁有洗衣機68臺、電冰箱26臺、空調12臺、電單車56輛、固定**90部、移動**134部、彩電112臺、電腦14臺。

生活用汽車開始步入農村家庭,2023年百戶擁有4輛。

5樓:匿名使用者

沒得比。

不可同日而語。

6樓:匿名使用者

某段時間掛了四千多萬人,比八年抗戰掛的人還多。

用60年的變遷,體現衣食住行的變化 10

7樓:匿名使用者

衣:從中山裝變成了涼爽的t恤衫

食:從簡單的中式菜變成了現在多樣化。

住:從2層和1些簡單構造的房子變成了現在的摩天大樓行:從2條腿變成了4個輪子。現在飛機的普及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

一、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近代民俗變遷是近代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近代社會轉型相始終。近代民俗變遷涉及到社會各個角落、各個層面。以下從禮儀、消費、服飾、飲食、居住、出行、節日、婚喪等八個方面進行概括,大致可以窺見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1.禮儀習俗的變化:在鴉片戰爭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傳統的社交禮俗和祭典禮俗,包括稱謂、見面禮等仍在社會上佔據主導地位。

人們見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請安等禮。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勢,但在封建時代成為敬重、臣服的一種禮節,以體現封建社會的等級尊卑,跪拜主要對尊長,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禮,平輩之間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與此相適應還有一套「大人」、「老爺」、「太太」、「老太太」等稱謂。

然而,開國以後,在沿海通商地區,受西方平等觀念影響,先是在新式知識分子內部,逐漸採用握手、鞠躬等見面方式,並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稱謂。2023年**成立後,明令祭孔時「除去拜跑之禮,改行三鞠躬,祭服則用便服。」(注:

《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報》2023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廢除社交中實行的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禮節,改行鞠躬禮為主。同年8月17日,****公布了《禮制》,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新式禮節的合法地位(注:

《東方雜誌》第9卷第4號,2023年9月。)。行鞠躬禮,使用「先生」、「君」的稱呼,反映出近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

總之,脫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禮俗逐漸成為中國通常的「文明儀式」、「文明禮」,反映出社會禮俗的進步趨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際舞的流行、生日聚會以及同事宴請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際習俗的新變化。

2.消費習俗的變化: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以及中國新式商業的產生和迅速發展,對傳統消費習俗產生巨大衝擊,並直接導致了消費習俗的變遷。

在鴉片戰爭後的道光年間,享用洋貨在上層社會已漸成時尚,不過開始僅限於通商口岸等少數地區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紀末,隨著通商口岸增加到70餘個,於是洋貨消費遍及各階層,即使在雲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裡,也可見到不少洋貨,包括各種哈剌呢、嗶嘰、羽紗、法蘭絨、鐘錶、玻璃等,一應俱全,而且其售價「並非貴得驚人」(注:姚鎬編:《中國近代對外**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版,第1106-1107頁。

)許多「農民亦爭服洋布」,中產之家更是「出門則官紗紡綢不以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注:宋延齋:《蒲圻鄉士志》,轉引自嚴昌洪:

《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82頁。)。此外,賽馬、賽船、網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點心、西式飲料、業餘劇社、公園、室內**會、電影、電燈、**、自來水、郵政、電車等西式生活方式無不影響到中國人消費方式的改變,使中國人消費結構、消費內容均發生重大改變。

此外,以上海為例,色情消費、遊樂消費也成為商人、富人等消費方式中的重要內容。

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軍事。經濟。

社會。都能很好看出。軍事由剛建國的時候那時候中國連坦克都沒有幾架。

現在中國的坦克可以說是能上山,可以涉水。建國是沒有核**。現在的核飛彈飛行距離可以繞地球2周。

經濟上。原來你見過幾個樓房啊。現在都是樓房。

那時候只有電報發展到現在的手機。原來車斗很少見。現在一睜眼就是車。

如果繼續下去我們都很遺憾。社會在腐敗

10樓:匿名使用者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50-70年代

" 三轉一響"——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80-90年代

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

新世紀手機,電腦,汽車,房子

祖國60周年衣食住行變化的原因及體會

11樓:王大菁菁

1樓的說的太亂了,你要整理一下

衣食住行是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的,從我們的衣食住行的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社會的飛速發展。

衣:過去,穿衣我們要憑布票買布,然後自己回家做,一年四季頂多也就是兩套衣服。一套是冬春的棉衣棉褲,一套是夏秋的單衣單褲,而且顏色單調,大多為黑色、藍色或白色,質地基本上是棉布,而且老大穿小了老二穿,小時候,我很少做新衣服,多是撿哥哥的衣服穿。

而現在,商店裡的衣物琳琅滿目,款式新穎,應有盡有。現在家家衣滿為「患」。

食:過去,人們不得不為吃飯奔波、苦惱。大凡三十幾歲以上的人都有深切體會。

小時候,我每天的主食是窩頭,冬天是醃酸菜,見不到大公尺,偶爾過年時吃一頓大公尺飯,常常是菜還沒上桌兩碗公尺飯已下肚。如今,再提吃不飽飯,那是天大的笑話。現在,我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白面、大公尺成為家常便飯;苦菜、窩頭、雜糧倒成了健康食品。

住:過去,城裡的樓房也很少,多數人住的是平房,能住上樓房的可以說寥寥無幾,而且房屋面積很小。如今,城市已是高樓林立,許多人都住上了樓房,過著幸福的生活。

行:過去能有一輛永久牌或飛鴿牌自行車就很令人羨慕,而現在有私家車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

在古代中國,長期旅行如何解決衣食住行這些問題

其實古代人出門旅遊,主要是因為 從政 所謂 宦遊 就像杜甫寫的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一般老百姓是很少出門旅行的,受限太多。古人發明了能存放十天半個月不變質的 鍋盔 等旅途食物。古代住宿既有官辦的驛站 廬舍等,也有民間以營利為目的的旅店。古人能騾馬驢騎,古人出門一定要有雙好鞋,鞋有多好,路才能走多...

幾十年來中國發生了什麼變化,近十年來中國發生過什麼樣的災難

中國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 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 貧窮 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 富強 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 民生得到顯...

中國近10年來的重大發明創新,注意是近10年 別把幾十年前

最佳答案 時間 重大發明 發明者 意義 1939 侯氏制鹼法 侯德榜 世界上制鹼工業上的重大突破 1964 人工合成胰島素 鈕經義 為人類認識生命 揭開生命奧秘邁出一大步 1973 中國雜交水稻 袁隆平 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閉了新的途徑 1992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王選 為漢字告別鉛字印刷術開闢了通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