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主要妃子和宮女妓女大臣的穿著和化妝重要

2021-03-03 20:59:57 字數 3812 閱讀 5404

1樓:匿名使用者

跟「九五」有關係吧。漢代皇帝冕服圖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製)。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製,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製。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

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髮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繫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內,只是繫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

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 一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儉樸,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經過20來年的修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

到了隋煬帝即位,崇尚奢華鋪張,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南北朝時期將冕服十二章紋樣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幟上,改成九章。隋煬帝又將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

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從此「肩挑日月,揹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

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此圖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 二

隋唐五代皇帝服飾——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區域性)。閻立本是唐代傑出的畫家,曾擔任過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畫,創作了許多重大題材的作品。

據文獻記載,閻立本曾為唐太宗畫過像,並直接參與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畫的帝王服飾比較接近現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

宋代皇帝服飾

宋朝皇帝服飾,有裘冕、袞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

此圖為戴通天冠、穿絳紗袍、佩方心曲領的皇帝(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朝服

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僅次於冕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於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雲冠,冠上綴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寬一尺,戴時用玉犀簪導之。

所穿紗袍用絳色,襯裡用紅色,領、袖、襟、裾均緣黑邊。下著紗裙及蔽膝也用絳色。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乙個,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

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遊冠」),與此稍有區別。

元代皇帝錦袍

本圖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內黑的皮冠(貂皮暖帽),著淺公尺色毛絨衫,額前有發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後垂鬟(兩辮作成的鬟)。

按《圓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明代皇帝冠飾冕冠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禮服。

明太祖認為古代五冕之禮太繁,決定「祭天地、宗廟,服袞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絳紗袍。餘不用。」此圖為戴冕冠的皇帝。

冕,前圓後方,前後各十二旒。

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圖。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

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

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區域性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昇龍、降龍等名目。

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昇龍、降龍兩種。

明代皇帝金冠

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這種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舊藏的歷代帝王像中,描繪得非常細緻。本圖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這種樣式。

折上巾是皇帝配盤領、窄袖常服袍所戴。

明代灑線繡龍袍

明萬曆有翼三眼龍、對襟、窄袖藏式灑線繡龍袍(出土實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

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區域性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昇龍、降龍等名目。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

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繡正龍各一條;腰帷繡行龍五條襞積(折襉處)前後各繡團龍九條;裳繡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繡行龍兩條;袖端繡正龍各一條。

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公尺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清代皇帝朝靴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繡有草龍花紋。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範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

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

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繡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

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繡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

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歷史成語主要人物大全,關於歷史人物的成語

關於歷史人物的成語 一鼓作氣 曹劌 出自 左傳 莊公十年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釋義 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一字千金 呂不韋 出自 史記 呂不韋列傳 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釋義 增損一字,賞予千金。...

歷史人物的美稱和雅號,請寫出下列歷史人物的美稱和雅號

李白 青蓮居士 杜甫 少陵野老 白居易 香山居士 賀知章 四明狂客 李商隱 玉溪生 周密 草窗 萍洲 四水潛夫 請寫出下列歷史人物的美稱和雅號.昔人曾譽王維為 詩佛 並與 詩聖 杜甫 詩仙 李白並提。蘇軾曾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 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寫出下面歷史人物的...

在成語裡面有很多包含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背水一戰 韓信 完壁歸趙 藺相如 負荊請罪 廉頗 望梅止渴 曹操 四面楚歌 項羽 破釜沉舟 項羽 臥薪嘗膽 勾踐 紙上談兵 趙括 指鹿為馬 趙高 三顧茅廬 劉備 東窗事發 秦檜 如魚得水 劉備 退避三舍 重耳 初出茅廬 諸葛亮 圖窮匕見 荊柯 草木皆兵 苻堅 圍魏救趙 孫臏 退避三舍 重耳 毛遂自薦...